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小學跨學科特色課程的開發,以秸稈畫作為切入點,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將美術、科學、勞動、綜合實踐等多學科知識融入秸稈畫課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還能培養其跨學科學習的能力。本文通過分析秸稈畫的藝術特點、教學現狀,提出具體的課程開發策略與實施方法,旨在為小學特色課程的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跨學科;秸稈畫;特色課程
引言
秸稈畫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源于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已有千年歷史。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和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小學特色課程開發的寶貴資源。
一、秸稈畫的藝術特點與教學現狀
(一)秸稈畫的藝術特點
秸稈畫,又稱麥稈畫、麥草畫,是一種利用麥稈作為原材料進行創作的剪貼藝術。麥稈畫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包括浸泡、清洗、剖開、拋光、粘貼、裁剪、烙燙等,最終通過制作者的巧手變成一幅幅精美的藝術品。秸稈畫色彩鮮艷、形象逼真、立體感強,被譽為“中華一絕、民間瑰寶”。
秸稈畫的制作需要制作者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制作過程中,制作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各種制作技藝,還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創作出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品。
(二)秸稈畫的教學現狀
盡管秸稈畫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但在小學課堂中的實施現狀卻并不樂觀。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專業素養不足:多數美術教師對秸稈畫的專業技能了解不足,無法深入講解和示范,導致學生無法完全領會秸稈畫的精髓。
課程時空保障不定:由于每周有限的美術課程時間,無法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造詣的秸稈畫進行完美詮釋。同時,不同學校對秸稈畫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同,也影響了課程的實施效果。
材料獲取困難:雖然麥稈在農村資源豐富,但學生獲取材料的渠道有限,且部分學校缺乏足夠的財力物力支持,導致課程材料無法保障。
二、小學跨學科特色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跨學科教學是指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相互融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在小學階段實施跨學科教學,具有以下必要性:
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跨學科教學能夠打破學科壁壘,使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培養其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跨學科教學能夠豐富課程內容,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跨學科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和專業發展。
三、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開發策略
(一)課程目標設定
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課程目標應設定為:
1.使學生了解秸稈畫的藝術特點和制作工藝,掌握秸稈畫的基本制作技能。
2.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綜合運用美術、科學、歷史等多學科知識,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增強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課程內容設計
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課程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
秸稈畫的歷史與文化:介紹秸稈畫的起源、發展、藝術特點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秸稈畫的制作工藝:詳細講解秸稈畫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包括材料準備、浸泡清洗、剖開拋光、粘貼裁剪、烙燙作畫等步驟。
跨學科知識融合:將美術、科學、歷史等多學科知識融入秸稈畫課程,如通過科學課程了解麥稈的生長和特性,通過歷史課程了解秸稈畫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
實踐操作與創作:組織學生進行秸稈畫的實踐操作和創作,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課程實施方法
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實施方法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情境導入:通過創設真實或虛擬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進入課程主題。
合作探究: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秸稈畫的制作任務。
示范講解:教師進行示范講解,展示秸稈畫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實踐操作: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嘗試制作秸稈畫,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之處。
展示評價:組織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和評價,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和心得體會,同時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和借鑒。
(四)課程評價與反饋
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評價與反饋應包括以下方面: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如參與度、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成果性評價:對學生的秸稈畫作品進行評價,關注作品的創意、制作技藝和藝術效果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評分和評語。
自我反思與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總結自己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收獲和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
教師反饋與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和作品給予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不足并提升能力。
四、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實施案例
(一)案例背景
肥城市汶陽鎮中心小學位于農村地區,學校周邊麥稈資源豐富。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校決定開發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將美術、科學、勞動、綜合實踐等多學科知識融入其中。
(二)案例實施
課程準備:教師收集相關教學資料,包括秸稈畫的歷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藝等;同時,組織學生收集麥稈等制作材料。
課程導入: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秸稈畫的藝術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合作探究: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了解秸稈畫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同時,通過科學課程了解麥稈的生長和特性,通過歷史課程了解秸稈畫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
實踐操作: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嘗試制作秸稈畫。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和想象力,創作出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品。
展示評價:組織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和評價。學生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和心得體會;同時,通過投票等方式評選出優秀作品并給予獎勵。
(三)案例效果
通過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實施,取得了以下效果:
提升了學生的美術素養:學生掌握了秸稈畫的基本制作技能,能夠獨立完成秸稈畫的創作任務;同時,通過欣賞和評價優秀作品,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
培養了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和實踐操作,綜合運用了美術、科學、歷史等多學科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學生通過了解秸稈畫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藝術特點,增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同時,通過創作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品,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結論與展望
秸稈畫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將美術、科學、勞動、綜合實踐等多學科知識融入秸稈畫課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還能培養其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秸稈畫跨學科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利用,進一步完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同時,加強與其他學校的交流與合作,推廣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經驗做法,為小學特色課程的開發提供參考和借鑒。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