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班主任張萬國老師認為,要想做好班級工作,必須在開學之前就要有一個整體設計。比如,小學班主任要做好學生六年發展的整體設計,初中和高中班主任要做好學生三年發展的整體設計。他說,這并非自己的發明創造,而是借用了企業CIS管理理念與經驗。CIS包括三大系統,一個是理念認同系統,一個是行為認同系統,一個是視覺認同系統。
在采訪張萬國老師的時候,筆者發現他不僅僅是借用,還有活學活用乃至創造創新。囿于篇幅,筆者僅就他在班級設計中的行為認同系統作簡要的述說,即使如此,相信廣大班主任仍會從中感受到張萬國老師的創新求索精神與獨到智慧之舉。
開學之前的“公關”工作
“親其師,信其道”是古已有之的教育之道,如果學生不喜歡某位教師,那么教師的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對學科教學有著直接影響,對班主任工作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萬國老師不但關愛學生,而且還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愛,并心悅誠服地“信其道”。
第一,熟記學生姓名和相關信息。新生入學之前,張萬國老師便把每個學生的一寸或兩寸的免冠照片,逐一貼到紙上,并分別寫上學生的姓名和有關信息。然后,彩色復印三份:一份放到公文包里,一份壓在家里書桌的玻璃板下面,一份放到衛生間里。這樣,他可以隨時隨地記住學生的姓名等信息。學生在開學第一天報到的時候,張萬國老師幾乎對每個學生的姓名都能脫口而出,甚至還會講出他們的某些愛好。這讓新生和家長尚未上課前,便對張萬國老師產生了敬仰與佩服之情。無疑,這為以后做好班主任工作,鋪設了一條暢達之道。
第二,給學生寫一封公開信。入學之前,張萬國老師都要給新生寫一封公開信。一是簡明扼要地寫清楚開學時學生必須準備的重要事項,而且娓娓道來、真情流動,讓學生與家長感到張老師是一位真愛學生的班主任。二是用老式的信箋,信封和內文都用毛筆豎行書寫。當學生和家長收到這封親切的信時,無不感動萬分,慶幸能有這么一位好班主任,對張萬國老師的信服之情也在心里蕩漾開來。
第三,給每個學生打個電話。開學之前,張萬國老師班里的學生都會“出其不意”地接到他的一個電話,在未見其師先聞其聲中,心中情不自禁地涌動起一種驚喜,感到班主任竟然如此關心自己,于是對開學之后的學習與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期待。
開學前一天的精細準備
開學前一天,張萬國老師已經開始了精細的準備工作。
先是,打掃教室和寢室衛生。張老師會給離學校較近的新生打電話,囑咐他們提前一天到校,把教室和寢室打掃干凈,把全班學生的書本領來放到各自的桌子上。這些學生盡管有“多勞”之“苦”,但也有了被班主任特別信任之“甘”,所以,多會乘興而來,做到盡善盡美方歸。
而后是,提前做好住讀生的住宿工作。新生入學,多會快速直奔寢室,搶占自己理想的床位,甚至由此產生矛盾。可在張萬國老師班里,卻絕無此事發生,因為在開學前一天,他便把住讀生寢室的床位安排就緒,把名字貼到床沿上,學生報到后即可對號入床。而且,張老師會指定好臨時寢室室長,讓他們開學第一天就把寢室管理起來。于是,所有的住讀生從入住寢室,到就寢紀律,便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別出心裁的“入格”教育
何謂“入格”?張萬國老師說,在入學一兩個月內,班主任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在校學習與言行的標準、規則、紀律等,還要讓他們心里對其高度認可,“道法自然”地在“格”中行。
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入格”教育,又何以享受當班主任的幸福?我們不妨走進張萬國老師的世界里。
一、第一天初識“入格”
開學第一天,“預謀已久”的系列“工作”,就在張萬國老師的指揮若定下有序開展起來。
首先,編排臨時座位。張老師給學生分發桌簽和胸牌,讓他們“各就其位”并戴上胸牌;隨后,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在已經分發到課桌上的每本書上寫上自己的姓名和相關信息。如此為學生“相識”以及任課教師教學時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其次,舉行建班典禮。很多學生對此既感到新鮮,又感到好奇。更重要的是,這種莊重的儀式預示著新的學習生活的開始,也是他們“更上一層樓”的一個起點。
在建班典禮上,張老師不僅邀請學生家長參加,還邀請過時任西南大學校長的張衛國教授以名譽班主任的身份參加,西南大學原副校長、著名教育學專家陳時見教授以學科指導委員會主任的身份參加。這不僅讓學生,也讓家長大開眼界。
再次,召開第一次班會。在新學期第一次班會的有限時間里,張萬國老師的工作容量與質量令人嘆為觀止。
講解“入格”教育相關事宜。張萬國老師將“入格”教育的相關事宜娓娓道來,又切中肯綮,讓學生對“入格”教育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指定臨時班級公共事務員。每個班里都有學生干部,張萬國老師的班級也不例外,不過,他為什么把這命名為班級公共事務員(簡稱“班務員”)?之所以如此起名,是他希望學生覺得是在為班級做公共事務。因為學生初次相見,彼此不太了解,所以,班務員由張萬國老師根據掌握的學生相關資料而指定,并給他們交代了各自的職責。不過,這時在班務員之前還加了“臨時”兩字,須一周以后彼此熟悉后,由學生選舉,才能成為正式班務員。
召開住讀生會議。開學第一天,走讀生放學回家之后,張萬國老師便召開住讀生會議,一是明確晚自習紀律,二是明確就寢紀律。對于一般學生可能違反的紀律,他還要特別強調,從而讓住讀生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對相應的紀律做到心中有數,力爭做到不違規違紀。
二、一兩個月內“入格”中
入學第一天,學生雖然對“格”有了初步的認識,可真正走進“入格”中,還需要一個來月甚至兩個月的時間,而且需要教師謀劃有道、實施有方,才能讓學生游刃于“格”中而快速發展。
(一)引領學生熟悉學校環境
學生進入一所新的學校,多有一種陌生感,某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甚至還會有一定的恐懼感。為了盡快消除學生的消極心理,讓他們在學校里有一種在家的歸屬感,張萬國老師就有了引領學生熟悉學校新環境的舉措。
一是由張萬國老師做導游,帶領學生熟悉100多畝地的校園環境。每到一個地方,他不僅告訴學生是什么,還將學校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在講某棟樓叫什么名字的時候,他還講清它的文化內涵;走到某個雕塑前面的時候,還講清楚它與學校有何淵源。這讓學生感到,學校的任何一個外在的物質載體,都承載著傳播學校文化的使命,都在無聲地彰顯著學校的精神氣象。
二是張萬國老師還引領學生走進學校行政樓,對每一間辦公室逐一介紹,說明是什么部門,分管學校的什么工作。以后如果遇到什么問題,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找相應的部門予以解決。
如此“游歷”下來,一般需要兩個多小時。它讓學生愛上了新的校園,有了一定的親切感,乃至歸屬感。
(二)創設條件和諧人際關系
如果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關系和諧,教育教學和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就水漲船高。為了讓這種和諧關系能較快構建起來,張萬國老師也有其獨特的做法。
首先,促進人際交流。自開學第一天發放桌簽與胸牌開始,張老師就要求每個學生在一周之內叫出全班其他同學的姓名,并力爭構建一定的關系。于是,學生應聲而動,完成了張萬國老師布置的任務。同時,他要求一個月內,所有任課教師要能夠叫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并盡可能地了解學情。任課教師便主動接觸學生,拉近了與他們的心理距離,為實現更好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任課教師見面會。在所有任課教師上課之前,張萬國老師又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教師見面會。由他隆重介紹該教師。張老師說要把每一位教師夸出一朵花來。然后,該教師再在學生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講臺發表簡短的“施教”演說。這讓學生對教師未來的教學充滿了期待與信任,自然也就有了“親其師,信其道”之妙。
再次,關愛每個學生。不管什么樣的學生,張老師都一一與其談心。他給自己定下時間,要在開學之初的一兩周之內和每個學生真誠地談一次話。這讓每個學生深切地感到班主任對他們的關注和關愛。
心理距離拉近了,師生關系和諧了,個個學生輕裝上陣,在學習等各個方面便有了長足的發展。
(三)學校精神文化內化于心
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軟實力,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張萬國老師深知其中的重要性,所以,組織學生對學校精神文化進行學習,就成了其工作的重要內容,因為它也是學生從思想深層“入格”必不可少的一環。張萬國老師對學校精神文化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入格”教育浸潤了學生的心靈世界,讓他們具有不一樣的精神氣質。
(四)學校制度文化外化于行
張萬國老師認為,校規校紀等學校制度并不等于學校文化,如果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能是制度,升華不到文化的境界。那么,如何讓校規校紀等在學生心里扎根,并自覺遵守,方是制度文化的使命。可貴的是,通過張萬國老師入情入理的教育,學生從開始時對校規校紀所知甚微,到銘記在心,又生成敬畏之心,進而以遵守校規校紀為美,于是就有了“文化”的風景。
(五)組織學生做好人生規劃
學生剛剛入學的時候,張萬國老師就引導和組織學生做好人生規劃,因為有沒有人生目標,對未來人生有無思考,從深層次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
在設計規劃之前,張萬國老師要求學生閱讀各種各樣的有突出成就的人物傳記。如果某個學生未來要做一個政治家,那么,就多讀政治家的傳記;如果未來想做一個企業家,就多讀企業家的傳記。閱讀古今中外名人傳記,會讓他們更加了解這些人物的人生追求以及所作的貢獻,從而讓他們心向往之而又為之努力。
不過,誠如陸游所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即使學生雄心萬丈,如果不走進實踐之中,也很難讓自己的理想落地生根。所以,張萬國老師按照學生不同的志向追求,將他們分成相應的小組,讓他們各自去采訪相應的人物。比如,希望未來成為企業家的學生,就要實地采訪成就斐然的企業家,了解其生活與創業經歷、奮爭精神、創新意識等。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便篤定了追求的目標。
(六)班務員的選舉與培訓
班務員的選舉與培訓一般在開學第二周開始。
張萬國老師借鑒企業課程管理的原則,為班務員設立了四級六部制。它其實是一套學生自主管理體系,即上級負責監督好下級開展工作,下級對上級負責,原則上不準越級指揮,不準越級匯報,環環相扣。同時,設立班委會、團支部、紀律院、班史司、財務司、律師司六個“機構”。而且,設立幾十個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崗可上。這讓學生感到,只要來到這個班里,就成了這個班級的主人。
班務員每個學期一屆,六個學期六屆,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即使哪個班務員工作成績斐然,能力很強,在某個崗位連任兩屆之后也必須換崗。如此而為,一方面是要讓學生有一種能上能下的意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多崗位上體驗其他學生工作的艱辛。
班務員選舉剛一結束,張萬國老師馬上對他們進行培訓。一是講清楚班務員的工作原則;二是要求班務員在5~10分鐘之內,把各自的崗位職責背誦下來,從而為做好這個崗位工作奠定基礎。對于各個崗位工作如何做的具體方法,張萬國老師基本不教,因為對不同崗位的幾十個學生逐一而教,一是力不從心,二是不利于調動他們工作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
(七)學生自行制訂班規
班務員選舉培訓結束之后,隨后便是制訂班規。制訂什么樣的班規?張萬國老師主動放棄決定權,由學生自己制訂。當然,他也并非絕對不聞不問,當學生制訂班規之后,他一是要看有無與校規相抵觸之處,二是看有無違背教育規律的內容。如果發現問題,張萬國老師會給學生講明原因,再由學生自行修改。然后,由學生在班上逐條表決班規,有80%的學生通過,此條班規方才生效。如果有的學生對某條班規有不同意見,則繼續修改;連續三次通不過,那么這條班規就暫時擱置或作廢。
由于是學生自己制訂、又有全班80%以上的學生通過,所以,每個學生都對班規有了一種心理認可,乃至一定的敬畏感,所以,遵守班規,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學生如果違反了紀律,怎么處罰全由“紀律院”依照班規執行;學生不服還可以“上訴”,請“律師司”的“律師”打官司。
張萬國老師為班之道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定要相信學生具備自主管理的潛能,并且開發這種潛能,引領他們走向自主管理之路。這不僅會讓學生感受到當下學習與生活的樂趣,而且還會向其未來的生命不斷延伸,讓他們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動力。
另外,班主任應當是精神與生命的持續不斷的發展。只有當學生具備了自主管理能力的時候,教師發展才能變成現實。正是在發展中,教師才能讓自身價值得到體現。反過來,教師的發展又會反作用于學生的發展。于是,師生共同發展,才能綻放出教育的奇異光芒。
(責任編輯:蘇少偉)
lt;lt;lt;鏈接:
張萬國,重慶市長壽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正高級教師,西南大學碩士生指導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教育部高等院校師范類專業教育教學評估專家,重慶市英才計劃名家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重慶市首批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重慶市優秀班主任,重慶市首屆“最可敬可親教師”,重慶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獲得者,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