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芳橋人養的狗很聰明,主人回家,狗聽到鑰匙轉動門鎖的聲音,就曉得叼拖鞋給主人換。主人到河邊洗拖把,它馬上叼根棒槌跟上。這樣聰明的狗有次過馬路給車子撞死了。主人心疼想念不已,想起自家的狗死前一個月曾與一條母狗糾纏在一起,尋思會留下后代。于是,主人就打聽到母狗的主人家,與對方攀起親來。母狗的主人說,是懷孕了,等養出來就送你們。
母狗生產后,這邊很鄭重其事,買了三斤糖,三斤鹽上門,捧回了小狗。
抱養狗還送糖和鹽?我第一次聽說。狗主人說,他們新芳鄉下從前是送一斤糖一斤鹽,現在他送三斤糖三斤鹽。
我跟朋友們說了這件有趣的事。花總說:“我就抱養過鄰居家的小狗,給了糖。當年糖是計劃商品,我娘硬是從我們牙齒縫里省出來一斤多糖,讓我送去的。”梅兄說:“有的送一個豬肚肺和幾個雞蛋。”他這句話一出,惹人笑了:這是坐月子,親戚來送湯啊。
所謂的“送湯”是宜興方言,這里的“湯”不是湯湯水水,是指親友給產婦母子送的禮物。
給狗“送湯”,真是笑話。比我吃過狗的喜酒還要好笑。我的老同事仇喇叭每年送我一桶葡萄酒,酒的來源是這樣的:他養了只狗叫雪碧,很漂亮。人家丑狗想要攀親,他都不讓狗見面。宜興種田大戶杜新民也有一條好品種的狗,仇喇叭和老杜是老朋友。他就帶雪碧去老杜家,老朋友們相聚吃酒,狗約會。完了,老杜會送仇喇叭兩桶家釀葡萄酒。仇喇叭分送我一桶。我跟仇喇叭開玩笑說:“原來 ,我吃的是雪碧的喜酒啊。”
現在聽到給狗送湯,我特別感興趣,逗梅兄講下文。
梅兄是宜興丁山人,他說:“有次我和朋友去人家家里做客,一進門,香味撲鼻而來,煤爐上正煮著一鍋肚肺。我落座客廳吃茶,過一會兒,同行之人不見了,哪知他在廚房盛了一碗肚肺吃得津津有味。主人家大笑道,這是我煨給狗舍姆吃的呀,人家來領小狗送的湯。”
給狗“送湯”,細品品是非常有人情味的習俗。
想起孔子的狗。孔子老了,他的狗死了,他跟子貢說:“路馬死,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吾聞弊幃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焉。”大意是馬去世,要用布裹其身,狗下葬,要以車蓋罩護。我聽說過,家里的帷幕舊了,不扔掉。馬死了,用帷幕把馬包起來埋葬。車蓋子舊了破了不扔掉,留著將來用它安葬狗。我如今一貧如洗,什么都沒有,但請你務必鋪一面竹席,以免它的臉被土弄臟。
何以如此莊重地待一條狗?作家王開嶺說過一段話:這關乎禮,關乎仁,關乎悲憫和答謝,關乎生存伙伴間的義務。狗之特殊在于,它和人之間有著牢固的眷屬性,它是人的影子動物。
當我讀到這段話時,我就明白了宜興人過去抱養小狗,給狗主人送鹽送糖,或給狗送肚肺“送湯”的事,這是一種文明,是人對于其他生命的尊重。
樂心:本名馮樂心,資深媒體人,著有長篇小說《十八拍》、散文集《鷂笛》《櫻紅蕉綠》等。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