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成長必備的優秀品質。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闡述了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友善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并以友善價值觀的培養為例,探討了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道德與法治;友善價值觀
作者簡介:王婷(1993—),女,江蘇省常州西林實驗學校。
新課標提出,要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強調對個人品質的培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感發展和社會適應具有重要意義[1]。
一、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友善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道德素養是指個體具備的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友善價值觀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使他們在面對各種道德情境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可通過講述感人至深的友善故事、組織學生開展感知友善品質的活動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友善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溝通能力、情感素質等。教師可通過多方面的引導,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中感知友善這一價值觀念,有效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在培養友善價值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與他人和諧相處,感知他人之善、自然之善、世界之善,這有助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感知能力、情感調節能力等的發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
二、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策略——以友善價值觀的培養為例
(一)講好教材中的友善故事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是塑造其健全人格、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友善的故事,教師要對其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在學習和體驗中逐步形成對友善的深刻理解,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教師要選擇教材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溫度、有情感、有道德張力的友善故事,以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體會到友善的深刻內涵,了解友善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感受到友善帶來的正能量,在心靈深處播下友善的種子。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提煉友善價值觀,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故事的講解中,教師可逐步創設相應的情境,加深學生對友善的感悟。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使其真正感受到友善的力量。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友善的意義,還能學會如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展現自己的友善。
例如,在教學“我想和你們一起玩”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故事讓學生理解友善的意義。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談,一起開展活動。教師可以圍繞這一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內容,講述相應的故事,讓學生理解友善的行為是怎樣的,并且認識到這種行為對他們的人際關系和生活質量有著怎樣的影響。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友善的態度來對待別人,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和善。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想和一群同學一起玩游戲,你應該怎么做?如果你是那一群同學中的一人,你應該怎么做?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進一步感知友善在人與人相處中的重要性。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友善的含義,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這有利于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生活質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要想講好教材中的友善故事,教師既要注重故事的選擇和講解,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實踐。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踐行友善,成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良好道德情操的新時代公民。
(二)引入繪本中的友善故事
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與友善有關的繪本是一種生動有趣的教育資源,其內容淺顯易懂,較為契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友善價值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在講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入相應的繪本,不僅能豐富教材內容,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還能加深學生對友善的認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繪本故事通常能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具體的角色形象直觀展現友善的內涵。教師可以借助生動的繪本故事,引導學生關注繪本中幫助他人、寬容等友善行為,并讓學生思考這些行為背后的價值觀,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行為對自身發展和他人的影響,逐步形成友善價值觀,也能讓學生關注友善行為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如友誼的加深、團隊的和諧等,使學生認識到友善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在結合繪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讓學生主動分享其對友善價值觀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討論和分享,學生可以了解友善價值觀在不同情境下的意義,更好地理解友善價值觀。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在實際生活中主動踐行友善價值觀,主動幫助他人,尊重他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以“拉拉手,交朋友”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友情,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繪本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友善的力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關于友善待人的繪本故事,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友善行為的正面影響,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比如,教師可引入繪本《彩虹色的花》,該繪本故事主要內容如下:一朵彩虹色的花在春天里綻放,用自己的花瓣幫助了小螞蟻、小蜥蜴等遇到困難的小動物。在幫助小動物的過程中,彩虹色的花交了許多朋友,與大家一起度過了愉快的時光。然而,隨著季節的變化,彩虹色的花逐漸凋零,此時,得到過彩虹色的花幫助的小動物們為了讓彩虹色的花不再凋零,共同出力,讓彩虹色的花變成了一道彩虹。在講述故事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共讀繪本,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彩虹色的花如何幫助小動物們以及小動物們如何回報彩虹色的花,同時提出問題:彩虹色的花為什么能交到這么多朋友?你們覺得彩虹色的花身上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讓學生思考彩虹色的花善良、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品質。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交流中形成友善價值觀,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友善價值觀在友情中的重要性。
(三)引入身邊人的友善事例
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人與他人交往時應具備的品質。通過引入身邊人的友善事例,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感知友善的力量,了解友善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友善的內涵和價值。
身邊人的友善事例往往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讓學生看到友善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領悟友善的意義。教師給學生講述一些友善的行為,如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尊重他人的不同等,能夠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友善帶來的積極影響。在聽到或看到身邊人的友善行為后,學生會充分感受到友善的溫暖和力量。具體而言,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來引入身邊人的友善事例,如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經歷過的友善事例、讓學生觀看友善主題的影片等,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友善情感,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到友善的重要性。
例如,在“我家的好鄰居”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身邊人的友善事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友善的內涵。教師可以講述一個關于鄰居互相幫助、關心和支持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教師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可以是身邊人的真實經歷。通過這樣的故事,學生會認識到友善是一種美德,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諧[2]。在講完故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身邊的友善行為,加深對友善的認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友善地與人相處,讓他們提出一些具體的友善行為。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不僅能夠學會關愛他人,還能夠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之后,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友善行為帶來的快樂,如組織學生開展“關愛鄰居”活動,讓學生為鄰居送上一份小禮物或一張感謝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關心他人,還能夠體驗到友善行為帶來的愉悅。
(四)組織學生活動感知友善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是讓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環節。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友善的價值,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學生活動,加深學生對友善的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發生在身邊的真實友善案例,通過故事、視頻等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讓學生討論友善行為的價值和意義,感知友善行為帶來的積極影響,了解友善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內心的友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一些游戲活動情境[3],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知友善的價值。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友善接力”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友善互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友善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中,以此培養學生的友善行為習慣。
例如,在“學會溝通交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場景中練習友善溝通的技巧。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別扮演在學校遇到問題的同學和樂于助人的同學,讓他們通過友善的對話解決問題。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能明白,在溝通交流中用友善的語言和態度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與他人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友善行為觀察日志”活動,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觀察并記錄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友善行為及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感受。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直觀感知友善行為,還能讓學生理解友善行為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能學會如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運用友善的態度和語言,培養自己的友善價值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手段,組織多樣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感知友善、踐行友善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友善價值觀。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友善價值觀,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采取多樣的方法,切實將培養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工作落到實處,為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張越.培養學生的友善品質"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友善教育的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2(28):73-75.
田冬梅.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友善品質的策略[J].教師,2019(22):77-78.
繆笑波.以“友善”潤澤學生道德成長: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例談[J].中小學德育,2018(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