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特色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干預措施制定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南京市江寧中醫院收治的63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1例,對癥處理(營養神經、抗血小板、調脂穩斑、改善循環等)+吞咽功能訓練干預4周]和研究組(32例,對癥處理+吞咽功能訓練+中醫特色護理干預4周)。比較兩組患者干預4周后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中醫癥狀評分、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QOL)、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以及干預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4周后,研究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與干預前比,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舌強語謇、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肢體偏癱等各項中醫癥狀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與干預前比,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SWAL-QOL、ADL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SSA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干預期間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進行干預,可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且不會明顯增加患者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腦卒中 ; 吞咽障礙 ; 中醫特色護理 ; 吞咽功能訓練 ; 吞咽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4.0125.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4.039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礙,易出現進食、飲水嗆咳等情況,不利于患者的營養攝入,影響病情恢復,因此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對于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階段,臨床上多通過吞咽姿勢調整、進食訓練、口腔運動訓練、感覺刺激訓練等吞咽功能訓練,減輕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訓練模式規范性欠佳,導致患者依從性不高,整體效果還有待提高[1]。中醫學理論認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可歸為中醫學中的“喉痹”“喑痱”等范疇,多是肝腎虛衰、血瘀痰阻所致,可從通經活絡、調整陰陽、行氣化痰等方面入手促進康復[2]。中醫特色護理通過穴位按摩、艾灸等措施,有助于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陰陽和臟腑功能,從而改善腦卒中患者預后,進而提高患者吞咽障礙[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特色護理在腦卒中干預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南京市江寧中醫院收治的63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1例)和研究組(3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58~76歲,平均(65.94±1.32)歲;病程14~37 d,平均(22.45±2.15)d;BMI 19~26 kg/m2,平均(22.68±0.32)kg/m2;疾病類型:腦出血、腦梗死分別為7、24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57~78歲,平均(66.12±1.34)歲;病程14~36 d,平均(22.42±2.13)d;BMI 19~27 kg/m2,平均(22.71±0.34)kg/m2;疾病類型:腦出血、腦梗死分別為9、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4]中腦梗死及《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3年版)》[5]中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⑵符合中醫《中醫內科學》[6]中“中風”的診斷標準,辨證為風痰阻絡證:吞咽困難、肢體麻木,惡風頭痛,關節酸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浮或弦滑。⑶頭顱影像學檢查確診;⑷洼田飲水試驗[7]分級≥Ⅲ級。排除標準:⑴口腔疾病、咽喉疾病等原因導致的吞咽功能障礙;⑵合并惡性腫瘤;⑶合并腎臟、肝臟、心臟等功能障礙等。本研究獲得南京市江寧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營養神經、抗血小板、調脂穩斑、改善循環等對癥處理。對照組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用棉棒蘸少許冷水,刺激舌根、咽弓、咽喉壁進行吞咽練習,若患者在練習中有惡心嘔吐情況出現則立即停止。患者取坐位,前傾脖頸,挺直腰背,用長柄勺將食物放到健側頰部進行攝食訓練,食物從流質食物緩慢過渡到普食,頻次為30 min/次,1次/d,5次/周。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中醫特色護理,其中包括穴位按摩:患者取半臥位,選取廉泉、風池、風府穴、太溪穴位,以指揉法和一指禪為主,力度要適中,10~20 min/次,2次/d;艾灸:選取金津、玉液、百會穴、廉泉穴位,采用雀啄灸,以皮膚潮紅為宜,1 h/次,1次/d。兩組患者均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 ⑴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干預4周后,對兩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6]進行評估:吞咽功能障礙基本消失,洼田飲水試驗為Ⅰ級為顯效;吞咽功能障礙顯著緩解,洼田飲水試驗為Ⅱ級為有效;吞咽功能障礙沒有變化,洼田飲水試驗評為Ⅲ級及以上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中醫癥狀評分。干預前與干預4周后評估中醫癥狀,包括舌強語謇、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肢體偏癱4項,每項0~6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癥狀越嚴重[6]。⑶臨床評分。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分別使用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QOL)[8]、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9]、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10]評估生活質量、吞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SWAL-QOL總分220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SSA總分46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者吞咽障礙越嚴重;ADL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⑷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干預期間營養不良、水皰、瘀青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比較 干預4周后,研究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癥狀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SWAL-QOL、SSA、ADL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SWAL-QOL、ADL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SSA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期間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通常認為是中樞神經受損、吞咽肌群癱瘓、運動感覺通路破壞等原因所致,已成為臨床上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除常規對癥護理外,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通過吞咽功能訓練雖有一定改善,但該方法起效較慢,單獨使用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更加安全高效的方案以提高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干預效果[11]。
中醫學認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位在腦,病癥在喉,與腎、心、脾、肝等臟腑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常因腦部失養,神機失用,致使火、風、痰、瘀等邪氣上擾清竅,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舌竅痹阻,引發吞咽不利、言語不清等癥狀,與《素問·脈解》中:“內奪而厥,則為暗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金匱要略》中:“經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中”、“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誕”相符[12]。中醫特色護理涉及艾灸、穴位按摩等措施,其中按摩取穴原則以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等為主,取穴足太陰經穴、任督脈、手少陰經穴等,例如風池可醒腦利竅、疏風清熱;廉泉可利咽開音;金津可清瀉熱邪、祛邪開竅;風府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之功,主治頭病和神志病;太溪有安神開竅之功;百會穴可息風醒腦;人迎具有疏通經絡的功效;翳風具有疏散風熱、通經活絡的功效;玉液可通經活絡、清熱邪;通過刺激相關穴位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吞咽功能,進而促進病情好轉[13]。本研究中,干預4周后,研究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中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中醫特色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緩解臨床癥狀。
SSA評分反映患者吞咽障礙嚴重情況,ADL評分反映日常生活能力,SWAL-QOL評分反映生活質量,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發生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吞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本研究中,與干預前比,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SWAL-QOL、ADL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SSA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可有效減輕吞咽功能障礙,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可能為,中醫特色護理中的穴位按摩通過刺激相關穴位可改善大腦皮層的運動功能區血液循環,對神經細胞活化和側支循環的建立有促進作用,有利于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刺激和吞咽相關的肌肉與神經,緩解吞咽相關肌群運動障礙[14]。艾灸能夠借助其自身的熱效應對機體產生刺激,進而正向影響機體免疫、神經功能;此外,借助艾灸的操作還可改善各穴位的內部微循環情況,對整體的血液流速起到明顯的調節作用,進一步有利于減輕各項組織損傷程度;同時,可調節腦組織血流量,保護受損的神經細胞,減少皮層神經細胞的死亡,有助于吞咽功能恢復,減輕吞咽功能障礙,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15]。此外,本研究中,干預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不良反應會有所增加,但不會對病情造成顯著影響,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可能為,相比吞咽功能訓練,聯合中醫特色護理可能因為艾灸時距離及溫度掌握不準而出現水皰,小水皰可自行吸收,穴位按摩力度控制不佳可能出現淤青,但通常不嚴重,及時處理短時間內可緩解,患者均可耐受。
綜上,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可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且不會導致嚴重不良反應。但本研究存在未涉及中醫特色護理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長期干預效果、病例來源單一等不足,后期需排除以上不足,并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研究,以期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劉莉. 中西醫結合護理對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 2020, 33(9): 126-128.
吳琴. 中醫綜合護理聯合吞咽訓練干預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臨床研究[J]. 新中醫, 2021, 53(1): 138-14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9, 52(9): 710-715.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組.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3年版)[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3, 35(12): 916-929.
吳勉華, 王新月. 中醫內科學[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84-91.
孫寧. 洼田飲水試驗在急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藥指南, 2020, 18(1): 88-89
李晏. 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河北醫學, 2017, 23(4): 576-580.
劉先松, 董永書. 針刺聯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SSA評分、MNA評分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 19(12): 2083-2086.
紀裕偉, 楊曉飛, 郭金禮, 等. 組織化卒中醫療對腦卒中患者NIHSS、GCS和ADL評分的影響及療效研究[J]. 河北醫藥, 2019, 41(12): 1817-1820.
李桂華, 張哲. 中醫特色康復聯合功能鍛煉對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影響及BDNF研究[J]. 四川中醫, 2020, 38(7): 205-208.
孫麗娜. 綜合康復訓練聯合穴位按摩干預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療效觀察[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25(4): 14-16.
胡月. 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中醫康復護理[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0, 24(11): 78-81.
陸玉蓉. 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V-VST結合間歇性管飼中的護理效果[J]. 西部中醫藥, 2021, 34(6): 127-130.
陳巧風. 艾灸聯合護理程序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癥狀康復的影響[J].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20, 37(3): 291-295.
謝瓊娜, 陳淑瓊, 俞晶芳. 中醫護理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影響[J]. 新中醫, 2020, 52(18): 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