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是教學評價中最經常使用,也是最受學生重視的一種評價方式和手段。高中三年,最后高考的主要功能是甄別人才,而過程中的階段性考試,其主要功能是促進學生學習。“教考結合,回歸課堂”是近年來高考語文的風向標。考慮到當前新舊教材的更替,此次命題專門擇優挑選了新舊教材共有的經典文章進行關聯,引導師生重視并用好教材,把功夫下到課堂上。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結合近年高考真題與親歷教學實踐,談談高中語文應如何將“教”與“考”完美結合。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考語文試題與課本教材嚴重割裂,只為響應所謂“課內打基礎,高考考能力”的狹隘教育理念。由于高考命題脫離教材,為追求成績,大部分高中從新生入學伊始,無論大小各類考試均參照高考,忽略平時教學效果的檢驗,這無疑會造成諸多危害。
首先,教考分離打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考試內容與課堂內容“兩張皮”,造成了學生“學與不學一個樣”的錯誤認知。如此,學生必會陷入“功利性學習”的泥淖,減輕對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長此以往,無論是學生個人或是文化教育都將積重難返。
其次,教考分離帶偏了教師的語文教學方向。“教的內容都不考,考的內容沒法教”是教考分離下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窘境。以高考試題為準的應試教學風向,迫使教師將原本用于鉆研教材和教法的時間,悉數花費在了總結答題技巧和做題操練上,松懈了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這種教學方向不僅折損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改變了教師提升教研能力和教學質量的初心。
最后,教考分離浪費了國家的語文教育資源。當前高中語文教材是多年課程標準改革下的經驗之作,它集合了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精粹,包容了世界文學的多樣特色,是不可多得、不可不學的優秀教材,若任由教考分離推行,代代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努力付之東流不說,新一批的學生亦會失其學習軸心。
“教考結合”是未來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鋪好這條路對教師而言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以下具體談談教考結合的方法。
一、以思維訓練為主導,培育學生高階思維
單篇文本學習結束后,學生雖獲取了相應知識點,但這些知識點十分零散,難以達到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目的,這時,教師應當立足單元整體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可以使用對比閱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同單元中的其他課文放在一起進行閱讀比較,設計組群化學習模式,將原本分散的知識點連成整體的知識面。
二、以基礎知識為基底,提升學生問題思維
基礎知識和能力始終是語文學科素養的基座,基座不夯實,難筑高樓大廈。高中教師的關鍵性任務是幫助學生搭建基礎知識與核心素養間的橋梁,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用活手中教材,發掘課程內容中隱藏的學科思維指向,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反思問題的能力。
細致揣摩學習任務的題干,題干對于詩歌語言特色的賞析給出了關鍵信息——即可以抓住特定的詞語、意象。縱觀教材,諸如此類的引導式學習任務很多,教師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挖掘和多方拓展,通過時間累積,自然形成成套問題解決思維。
三、以自主探究為目標,發揮學生個體潛能
學生自主探究、個性化獨立思考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的目標,這一理念下,高中語文教材編撰的整體思路是以單元課文為范例,以課后寫作為實踐。教材編者在單元寫作任務中提出借鑒單元文本寫作技巧的要求,實為引導學生以第一人視角進行文學嘗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有語文教師都會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但能充分挖掘教材,銜接教材與寫作的教師實不多見。相比于寫作技巧,很多教師對于學生的寫作訓練一味強調素材的積累和辭藻的堆砌,這種貪小失大、輕重倒置的教學方式,必然阻礙學生思維層面的自主探究,埋沒學生的個體潛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教材為首選輔助,創設情景真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充足、路徑正確的實踐鍛煉機會。
四、以考促學,任務驅動
既然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奔著“考試”而來,為著“分數”而去,那么,我們語文教師則要面對現實,順勢而為,“解鈴還須系鈴人”,激發學生自身內在的語文學習動機,發揮學生自身語文學習的主體作用,用考試“倒逼”學生加強語文學習,以考促學,學什么考什么、怎么學怎么考。
為此,我在每次單元過關考試前盡早提前告知學生考試內容與考試范圍。學生為了在單元過關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必須對教師告知的考試內容與考試范圍提前學。這樣,提前“學”的內容與范圍很清楚,主動“學”的目的與動機很明確,于是,學生提前“學”、主動“學”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語文學習遭遇弱化的被動局面得以改變,語文教師重拾了語文教學的自信。
總之,“教考結合”是高中語文教育的明日之路。過去高中語文“教考分離”對學生、教師和教育系統均造成了嚴重傷害,但這種傷害并非不可彌補,及時止損,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是推動教育進步的明智之選。未來,實現“教考結合”需要教師從教材本身出發,引導學生以教材邏輯為藍本,開展課考結合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在實踐中獨立探究、打開思維,由此實現“教”與“考”的完美結合,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