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信息技術電教設備的不斷更新完善,幻燈機、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攝像機以至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極大的促進了語文教學的改革,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一、適時運用信息技術電教手段設情境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帶有一種積極情緒色彩的意識傾向性。運用信息技術電教手段,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適時為學生設置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情感,是實現閱讀目標的重要手段。在上《黃河頌》一文時,筆者在課前播放《黃河大合唱》組樂,同時播放黃河壺口瀑布等景色圖片。以這種方式導入是為了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氣氛,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很容易就進入了課文。這種設計以一種輕松、抒情的方式創造出優美的情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導入新課。
二、運用信息技術電教媒體加深理解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電教媒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還可以用直觀的生動的形式表達課文中的人物性格、思想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講授《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我依次圖片展示小說描寫最精彩的地方――對魯達三拳的描寫:第一拳打在鄭屠“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眶際眉梢”,第三拳“太陽上正著。”看到畫面,學生如身臨其境,一個威風凜凜、武藝高強的江湖好漢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示在面前,加之教師的點撥,學生的品味,魯達那種見義勇為、疾惡如仇的性格也就栩栩如生、顯而易見了。
三、借助信息技術電教媒體提高朗讀能力
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詩歌與散文均為名家名篇,這些作品或寄情于花草,或寓理于山水,或托志于事物,令人百讀不厭。由于課堂時間所限,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朗讀水平,布置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一類作業,學生是否落實到了實處,還要劃一個問號。為此,我的作法是:朗讀課文需交錄音磁帶,上課抽查,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天長日久,不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其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還陶冶情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運用信息技術電教媒體磨煉聽說能力
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思維發展的需要。目前,聽說能力的測試,大都是通過筆答進行測試,而學生往往難以區別口語與書面語,這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針對這種情況,我的作法是教師設置題目,由學生導演、排練、攝像,面對熟悉的面孔,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愿望。如,設置這樣一題目:九年四班班主任張老師有病住院,班委會決定由一名同學代表全班同學到醫院看望張老師。這位同學見到張老師后,該怎樣說?緊接著播放甲、乙、丙三位同學的說話錄像,請同學們找出毛病,說出自己認為合適的話。同學們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最后教師點評作結,學生學有所獲。
五、運用信息技術電教媒體培養寫作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電教媒體配合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字、詞、句、段、篇和觀察、記憶、思維、想象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它在進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豐富精神生活乃至培養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都起著重要孤作用。采用錄音手段,以特定的音響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聽覺表象,從而想象出一個特定的畫面,學生再把畫面中的內容場景用語文文字描述出來,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聽、寫、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作文水平也得到相應的提高。比如七年級的記敘文寫作教學可用優美動聽的音樂,引起學生遐想,觸發靈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進行寫作。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手段。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教學可以多角度地撥動學生的心弦,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多渠道獲得信息,激發興趣,保持良好的記憶,促進學生思考,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