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實行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強訓練方法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各45例的兩組。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吞咽訓練,對照組給予基于舌骨上肌群的標準Shaker訓練法,研究組給予基于舌骨上肌群的下頦抗阻力(CTAR)訓練法。比較兩組干預效果、吞咽功能恢復情況、電視透視檢查吞咽試驗(VFSS)運動學參數及生活質量。結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lt;0.05)。干預后,研究組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SA)評分較對照組低,VFSS評分較對照組高(Plt;0.05)。干預后,研究組舌骨上移幅度、舌骨前移幅度及甲狀軟骨上移距離均高于對照組(Plt;0.05)。干預后,研究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lt;0.05)。結論:Shaker訓練法和CTAR訓練法均可使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獲得良好改善,但 CTAR訓練法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生活質量更優,實踐價值較高。
【關鍵詞】 腦卒中 吞咽障礙 舌骨上肌群 下頦抗阻力訓練法 吞咽檢查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Train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Suprahyoid Muscle Groups in Stroke Swallowing Disorder Patients/LIU Ch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30): 0-08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training methods for suprahyoid muscle group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Method: A total of 90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December 2022 to Dec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swallowing train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 Shaker training based on suprahyoid muscle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 (CTAR) training based on suprahyoid muscle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recovery of swallowing function, kinematic parameters of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VFSS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scending range of hyoid bone, the ascending range of hyoid bone and the ascending distance of thyroid cartilag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Conclusion: Both Shaker training method and CTAR train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dysphagia of stroke patients, but CTAR training method has higher treatment efficiency,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higher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Stroke Swallowing disorder Suprahyoid muscle group 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 training Swallowing examin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 Bengbu 23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30.019
①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通信作者:劉春
吞咽障礙是常見的腦卒中并發癥,可達至45%~65%的發病率[1]。患者在發病過程中常伴有不同類型并發癥,包括營養不良、脫水、誤吸,病情較重的患者可誘發呼吸道感染,從而影響患者的恢復過程,提高住院成本,延長住院天數,提升死亡率[2]。吞吐程序通常分為3個階段:口腔期、咽期和食道期。吞咽期是最關鍵時期,當舌將食團塞進咽腔后,將軟腭向上提起,同時保持舌骨向前和向上的動作,拉動咽喉向上,打開喉后間隙,加速會厭返折,將喉蓋封閉后預防誤吸,喉部及舌骨運動可實現食管上括約肌開放,方便食管內食物順利進入[3]。表示收縮舌骨上肌群可上抬舌骨和喉部及前移十分關鍵。現階段,一般選用康復治療法給予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臨床治療,是通過對舌骨上肌的收縮刺激上提咽喉,促使上段括約肌打開,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4]。下頦抗阻力(CTAR)訓練法是以Shaker訓練法為基礎,利用皮球彈力抗阻,增強舌體上肌的肌力[5]。針對以上情況,本研究選取觀察者為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分析實行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強訓練方法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納入標準:(1)患者經影像學檢查與腦卒中診斷標準相符,經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篩查,出現吞咽障礙[6];(2)年齡≥60歲;(3)具備清醒意志及穩定生命體征。排除標準:(1)伴有短暫性腦出血;(2)合并認知障礙及交流障礙;(3)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4)合并嚴重精神疾病及血液疾病;(5)因各種原因退出本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本研究通過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日常的吞咽鍛煉。(1)鍛煉舌功能:做舌肌的收縮鍛煉,做上下、左右各個方向的擺舌運動,可針對舌肌的不同部位進行強化訓練。這些訓練有助于提高舌肌的靈活性和力量,從而改善吞咽功能。(2)唇部運動訓練:抿唇,用唇將壓舌板吸起做阻力訓練、吹肥皂泡、吹口哨。(3)下顎運動:活動口腔的開合,前后運動,開展上、下牙齒的扣齒操。(4)溫度刺激訓練:采用冰棉簽給予咽壁、舌根及軟腭刺激,增強對外界的刺激,再進行深呼吸運動,并利用冰袋進行透發和加強對吞咽運動的控制。所有訓練項目保持10次重復,每天訓練2次,5 d/周,持續6周。
1.2.1 對照組 實行基于舌骨上肌群的標準Shaker訓練法:協助患者平躺于平整的床面,將頭、頸抬高,肩部貼近床體,下頜盡量貼近前胸,眼睛可以看見腳尖,長抬頭3次后進行30次抬頭練習。在練習過程中,Shaker等距縮短練習是在做完抬頭動作后,頭部保持仰臥姿勢60 s休息,以上動作重復3次,然后實行Shake方法,每天訓練2次,5 d/周,持續6周。
1.2.2 研究組 實行基于舌骨上肌群的CTAR訓練法,患者呈坐位,將可膨脹的氣球置于胸骨柄與下頦間,盡最大可能擠壓皮球,在完成3個等長CTAR練習后,再做30個等距CTAR練習。CTAR的等距運動為保持60 s,再保持60 s休息,上述過程均重復3次。CTAR等張力收縮練習是指通過對皮球的持續壓迫練習,經頸部與下顎的位置相結合,使皮球處于交替擠壓與松弛狀態進行擠壓動作,持續30次,CTAR訓練法2次/d,5 d/周,共行6周連續干預。在此過程中,臨床醫生指導患者及其家屬以上訓練方法,患者家屬在患者出院后進行監督,指導其持續完成干預程序。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效果評估 患者經干預后恢復正常吞咽功能為痊愈;患者經干預后降低2級吞咽功能為有效;患者經干預后并未提高及改善吞咽功能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吞咽功能恢復情況 使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SA)評估兩組吞咽功能,相關維度包括聲音強弱、意識水平及自主咳嗽,評分區間18~46分,高分數表示未獲得良好吞咽功能[6];采用電視透視檢查吞咽試驗(VFSS)評估兩組吞咽功能,吞咽造影檢查所有患者,檢查過程中輔助患者呈坐臥位,下頜狀態保持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供給患者診斷,在頦下區域的正中矢狀面放置探頭,設置為2~5 MHz頻率、5~9 MHz頻率的低頻探頭、高頻探頭,圖像記錄內容為22.5幅/s的影像,對口腔內食物進入咽喉的程序詳細記錄,在咽期、口腔期,吞咽障礙評分:嚴重為0分;中度為1分;輕度為2分;無為3分。誤吸癥狀評分:嚴重為0分;中度為1分;輕度為2分;無為3分;高分數表示患者吞咽能力明顯改善[7]。
1.3.3 VFSS運動學參數 給予所有患者吞咽造影,檢測方法與VFSS評分相同,y軸為頸2、4椎體的前緣點,x軸線為頸椎體前下緣的垂直線,x和 y垂直方向上的舌骨上緣至甲狀軟骨的間距,同時對患者的舌骨和甲狀軟骨進行詳細的解剖觀測,同時囑患者服用增稠劑和硫酸鋇混懸液制作的5 mL造影劑。連續拍攝并記錄下吞咽情況;在此基礎上,采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對該模型進行數據處理,舌骨上移幅度、舌骨前移幅度、甲狀軟骨上移距離及甲狀軟骨前移距離為安靜及吞咽狀態下設置的距離差,以評價患者基于該運動模式下的舌骨-喉復合體的運動程度[8]。
1.3.4 生活質量 使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評價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估維度包括情感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精神健康、健康狀況、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滿分100分,分數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更高[9]。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吞咽功能恢復情況、VFSS運動學參數及生活質量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0.00%(字2=5.126,P=0.024),見表2。
2.3 兩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SSA評分、VF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SSA評分較干預前更低,VFSS評分更高,且研究組SSA評分較對照組低,VFSS評分較對照組高(Plt;0.05)。見表3。
2.4 兩組VFSS運動學參數比較
干預前,兩組VFSS運動學參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舌骨上移幅度、舌骨前移幅度、甲狀軟骨上移距離、甲狀軟骨前移距離均較干預前高,且研究組舌骨上移幅度、舌骨前移幅度、甲狀軟骨上移距離均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4。
2.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研究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5。
3 討論
吞咽過程相對復雜,基于舌骨上肌群作用下,上抬喉部,這對于在吞咽過程中,對于吞咽期間擴張食管上括約肌非常有利,便于進食[10]。腦卒中疾病很容易導致顱內神經損害,使咽反射消失,聲帶麻痹,無法上提軟腭,出現環咽肌痙攣、咽縮肌無力、舌萎縮等癥狀,從而引起吞咽功能的異常,嚴重降低患者生存品質[11-12]。
目前,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恢復仍以康復訓練作為主流方法,常規吞咽訓練可提升患者環咽肌20%的正常開放率,良好作用于改善吞咽障礙[13]。伴隨不斷發展康復醫學,提出較多優勢明顯的訓練方法[14]。Shaker訓練法是一種針對咽期吞咽障礙的訓練方法,也被稱為頭抬升訓練或等長等張吞咽訓練,主要作用是加強舌骨肌和舌骨上肌的收縮功能,使上食道上括約肌打開,喉部上提[15-16]。有關研究顯示,在進行抗疲勞性訓練時,可顯著提高機體的蛋白合成速率[17]。Shaker康復治療可提高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胸鎖乳突肌抗力,經一階段循環后,可循序漸進消除疲勞感,提升治療有效率。CTAR訓練法是基于Shaker訓練法提出的訓練模式,在訓練期間是于座椅上完成,可獲得良好療效[18]。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功能恢復主要采用下頜內收,通過頸伸肌、舌骨肌和舌骨上肌的主動收縮,促使舌骨下肌、甲狀舌骨肌和舌骨上肌通過下頜的牽引至胸骨[19]。CTAR訓練法通過皮球彈力對抗提高舌上肌肉群的收縮能力,其含義與Shaker訓練方法的含義基本相同[2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lt;0.05)。可見,Shaker訓練法和CTAR訓練法均可收獲較高的治療有效率,但CTAR訓練法是基于前者的訓練方法,更容易完成和被患者接受,獲得更高的治療有效率,但在實際應用中,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情發展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并結合其他康復措施進行綜合治療,以進一步提升患者臨床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SSA評分較對照組低,VFSS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可見,Shaker訓練法和CTAR訓練法均通過增強吞咽相關肌群的力量和協調性來改善吞咽功能。兩種訓練模式注重通過主動或被動的方式對肌群進行刺激和訓練,以達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吞咽功能的改善可使患者能夠更輕松進食和進水,減少因吞咽障礙而造成的不便和痛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舌骨上移幅度、舌骨前移幅度及甲狀軟骨上移距離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可見,Shaker訓練法更側重于直接增強舌骨上肌群的力量,從而促進舌骨和可能間接影響甲狀軟骨的移動;而CTAR訓練法則主要通過改善下頜肌肉的力量和穩定性來間接促進吞咽功能的改善,對吞咽期間甲狀軟骨、舌骨前移、上移幅度效果更明顯,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Plt;0.05)。可見,Shaker訓練法通過增強舌骨上肌群力量,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患者自信心及生活質量,CTAR訓練法通過增加下頜支阻力,加強下頜肌肉的力量和穩定性,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生活質量。本研究提出的CTAR訓練法較另一種效果更為明顯。但兩種方法各有優勢,適用于不同類型的吞咽障礙患者。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需要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并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通過系統的訓練和康復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得到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Shaker訓練法和CTAR訓練法均可使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獲得良好改善,但CTAR訓練法的治療有效率更高,生活質量更優,實踐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王志杰,劉靜,王俊,等.朱氏手針聯合體針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40(10):2543-2548.
[2]金海鵬,王永,葉清景,等.超聲引導下舌骨上肌群電針治療腦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礙:隨機對照試驗[J].中國針灸,2022,42(3):251-256.
[3]曹學偉,張艷霞,李航.項叢刺療法聯合舌壓抗阻反饋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2,19(1):137-141.
[4]劉璐,呂天麗,聶利敏,等.通過表面肌電圖技術觀察賀氏三通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J].針刺研究,2022,47(3):256-261.
[5]翟丹.醫護一體化康復護理結合下頦抗阻力訓練對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3,55(10):1267-1269.
[6]林冬露,黃定根,歐春培.高頻率rTMS聯合靶向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2021,36(5):270-273.
[7]卓飛男,張中凱,徐樂義,等.舌壓抗阻反饋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20,49(18):3070-3073.
[8]高佳秀,周鴻飛.項叢刺療法結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20,40(6):586-590.
[9]鐘潔平,秦蓮花,張奕玲,等.咽部肌群電刺激聯合穴位按摩治療老年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刊,2023,58(7):788-792.
[10]何子龍,崔芳,孫柳青,等.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吞咽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電圖及舌骨喉復合體動度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17):3368-3372.
[11]常麗.超聲引導下針刺環咽肌及舌骨上肌群對腦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研究[J/OL].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23,7(13):7-9. https://www.nstl.gov.cn/paper_detail.html?id=7cd2de9124115c457b9be6c28783285b.
[12]吳淼,錢蘇榮,張翎,等.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表面肌電信號與咽期活動的量化關系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3,38(8):1102-1107.
[13]伍祥容,代秋蓉,孫霞.針灸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導管球囊擴張術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舌骨喉復合體動度,營養狀況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3,21(1):157-160.
[14]楊秀平,趙堯輝,馮玉婧,等.肌電生物反饋干預聯合直接攝食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及吞咽相關肌肉系統功能狀態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1,20(23):2508-2512.
[15]王鴻雁,李偲,陳佳,等.超低頻rTMS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對老年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舌喉復合體移動度及吞咽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23,25(1):134-136.
[16]李坤彬,吳志遠,溫小鵬,等.小腦間歇性θ短陣脈沖刺激對小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影響及機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1,43(12):1100-1104.
[17]張新顏,劉莉,張戈,等.腦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礙患者舌骨和頦舌骨肌的超聲評價研究[J].中國康復,2021,36(11):653-656.
[18]耿丹,李洪波,田云,等.滌痰湯聯合吞咽-攝食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對患者舌骨喉活動度及血清GDF-15、S100β蛋白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8(9):1792-1798.
[19]徐倩,韓珍真,朱冬燕,等.健側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結合生物反饋下的空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4,46(1):17-22.
[20]林天怡,張海宇,周舟,等.吞咽造影定量分析在球囊擴張聯合針刺阿嗆組穴治療吞咽障礙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2,41(7):1251-1255.
(收稿日期:2024-08-05) (本文編輯:馬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