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日益受到更多人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價值體現在歷史、藝術和科學等各個方面,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著傳承斷代等嚴峻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本文通過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普遍問題,探討其保護與傳承策略,旨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支持。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它通過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等多種形式世代相傳,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1]它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不依賴于具體的物質形態而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群體的記憶、情感和日常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源泉。它反映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強大的創造力,體現了各民族的生存智慧、審美觀念和藝術追求。無論是古老的傳說故事、優美的民間音樂、精湛的民間手工藝,還是獨特的民族習俗和節慶活動,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傳統技藝和表演藝術因缺乏傳承人和受眾而逐漸消失,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降低,文化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這些挑戰威脅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傳承,也削弱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于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其傳承活動的開展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弘揚。無論是傳統節慶、民間藝術還是手工技藝,每一次展示和教學都是對傳統文化內涵的弘揚,使更多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確保了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在現代社會,許多傳統知識和技藝面臨著失傳的風險,而通過系統的保護措施,可以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傳遞給后代,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再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助于增強大眾的文化保護自覺性。通過參與非遺項目,人們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而自發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者。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有助于文化創新。其在傳承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和社會需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能夠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從而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二)保護文化多樣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手段。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眾多,無論是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節慶活動還是傳統手工藝,每一種形式都蘊含著特定社群的歷史經驗和智慧。通過傳承,這些文化表現形式得以在歷史變遷中不斷延續并演變,從而豐富了文化的多樣性。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和互鑒愈發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動,如國際文化節、文化交流項目等,為不同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互動的平臺,增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進一步促進了多元文化發展的格局。
(三)促進文旅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保護與傳承在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旅游業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元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也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機會。這種獨特的文化元素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從而促進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通過舉辦各類非遺節慶、工作坊體驗等活動,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互動參與平臺,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生,實現了文化資源旅游價值轉化的探索。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為旅游產業中的文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游客在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良好的審美享受,還能學習到歷史知識,這種寓教于“游”的方式,豐富了旅游的文化教育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利用,在確保其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也實現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面臨的挑戰
(一)長效傳承機制缺乏
為了繼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傳承機制。然而,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正是缺乏這樣一個有效的傳承機制。[3]盡管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技藝的傳承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傳承人數量有限且傳承周期較長,難以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傳承的現實需求。同時,由于傳承標準與評價體系不統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傳承體系。
(二)傳承人斷層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正遭遇嚴峻挑戰,其中最為顯著的問題在于傳承人斷層。目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人員普遍缺少系統且專業的培訓,這不僅導致傳承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還限制了其創新發展。與此同時,現有的傳承人群體主要以中老年為主,年輕人對此認知不足且興趣不足,使傳承鏈條面臨斷裂,缺乏年輕力量的注入。[4]這一現狀限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基礎,對其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構成了不利影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漆器制作技藝為例,由于當地年輕人更傾向于前往大城市就業,不愿潛心學習傳統技藝,彝族漆器制作技藝的傳承正面臨嚴重的斷層問題,同時,具備保護與利用這項非遺能力的人才也比較匱乏,進一步制約了彝族漆器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三)傳播范圍受限
當前,許多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播范圍有限、影響力較小的困境。許多非遺項目與特定地域的文化、語言和習俗緊密相連,這在跨地域傳播時構成了障礙,使與自身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受眾難以理解和接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受眾對非遺價值的認知不足,缺乏主動傳承和參與保護的自覺性,進而導致非遺的傳播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這種狀況不僅使非遺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陷入瓶頸,也難以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關注與參與。以曲藝類非遺為例,一些曲藝形式因采用一種或多種民族方言來“說唱”故事,導致其傳播范圍局限于本地區,使其他地區受眾難以理解其內容,從而阻礙了自身的廣泛傳播。這些因素使一些曲藝類非遺難以獲得廣泛的關注和認可,其傳承與發展因此陷入困境。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策略
(一)建立長效傳承機制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建立長效的傳承機制是關鍵。首先,應對非遺項目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全面、系統地掌握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技藝特點以及傳承現狀等信息。這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把握非遺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為后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制訂詳細的傳承計劃,明確傳承目標、內容及方式,并采取命名、表彰、資助等多種方式鼓勵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5]再次,建立傳承人檔案和數據庫,確保傳承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最后,也要加強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將非遺文化納入教育體系,通過講座、表演、體驗活動等形式提高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從而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培養年輕傳承人才
培養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的同時,實現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首先,地方非遺保護中心、文化館等機構可以和學校展開合作,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文化活動,讓學生從小接觸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認同感。同時,鼓勵非遺傳承人走入校園,開展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其次,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扶持力度,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解除年輕傳承人的后顧之憂。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場地、優化培訓環境等方式,鼓勵年輕傳承人全身心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中。最后,非遺保護中心也可以組織專家,有針對性地對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開展定向培訓,進行系統的理論教授和實踐指導,幫助他們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技藝和理論知識。同時,鼓勵年輕人才參加各類培訓和研修項目,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三)借助新媒體平臺廣泛宣傳
新媒體平臺的興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宣傳提供了新的機遇。它們以獨特的傳播優勢,極大地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提高了其影響力。借助新媒體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讓不同地區的人們都能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首先,地方非遺保護中心等機構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數字化記錄和整理,建立完善的數據庫,為新媒體傳播提供豐富的內容資源。其次,要著力培養一支既懂新媒體技術又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優化傳播內容的質量。最后,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積極參與新媒體平臺活動,通過講述自身傳承故事增強非遺項目的吸引力。以河南省為例,當地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傳播,將非遺文化的相關內容制作成線上展示的短視頻內容,在微信短視頻平臺上進行宣傳,通過《非遺講述》系列視頻展示了古琴、核雕、大弦戲等非遺項目,有效促進了當地非遺的宣傳推廣。
(四)增強非遺保護意識
文旅相關部門應重視工作人員的非遺保護責任意識,通過廣泛宣傳、定期培訓等形式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同時通過簽訂責任狀、制訂考核標準等方式將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與個人業務績效掛鉤,促使其在實踐工作中自覺形成責任意識。此外,應對在非遺文化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體給予表彰和獎勵,以逐步改善非遺保護工作的現狀,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
(五)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更廣泛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為其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各地可結合非遺特色打造非遺主題景區、體驗區,讓游客一站式體驗非遺文化。同時,將非遺文化知識普及納入當地旅游服務體系,對非遺文化進行解說和導覽。此外,還可以組織非遺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開發與非遺項目相關的旅游項目,以吸引國內外游客深入體驗當地非遺的魅力,提高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六、結語
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核心議題,基于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相應策略。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激發非遺的當代活力,使其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未來,應繼續探索更多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策略,不斷加強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研究,激發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和興趣。同時,地方非遺保護中心、文化館等機構也要貫徹走出去的原則,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繼續推進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以及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賦能的創新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非遺保護與傳承為例[J].名作欣賞,2023(14):89-91.
[2]劉穎,苗菁菁,秦云.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規劃策略研究[J].工程設計與施工,2023,5(08):61-63.
[3]鄢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以湘繡為例[J].紡織報告,2023,42(07):114-116.
[4]張鑫,劉飛宇,李春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以動態理論為視角[J].大慶社會科學,2022(05):117-120.
[5]管順豐,趙宸,田耘.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策略研究——以湖北省非遺傳承策略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06):132-140.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以婁底地區儺舞為例”(項目編號:S202310553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尚千厶,女,本科在讀,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研究方向:舞蹈學;劉仲春,男,碩士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學)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