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劇是根植于吉林省沃土的獨特地方劇種,其不僅是吉林省非遺的璀璨明珠,更是與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紐帶。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外來文化的涌入以及與其他戲曲形式的激烈競爭,吉劇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困境。在此背景下,文旅融合作為一種創新性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它倡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旨在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基于此,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視角探討吉劇的活態傳承策略,期望通過這一途徑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吉劇的藝術生命力,還能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為吉劇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從而助力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文旅融合背景概述
文旅融合是指將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結合,通過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共生關系。這種融合旨在突破傳統產業的邊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體驗,同時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文旅融合,標志著我國文旅融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游客對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觀光游覽,更加注重文化體驗和個性化服務,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見,文旅融合不僅有助于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還有助于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通過旅游活動,游客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和體驗當地文化,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吉劇的發展歷史
1959年初,吉林省基于東北地區深受喜愛的二人轉曲藝形式,經過精心雕琢與創新,正式創立了吉劇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這一創舉標志著吉林省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地方戲曲劇種,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吉劇創建工作的核心力量是由吉林省歌舞劇團的張先程、劉方、劉中,以及省戲曲學校的那炳晨等四位杰出藝術家組成的創編組。他們肩負重任,以二人轉最為精華、旋律優美的曲牌為基石,匠心獨運地提煉出“柳調”與“嗨調”兩大核心聲腔,同時巧妙融入“曲牌專調”,構建了一套既保持傳統韻味又不失創新活力的吉劇音樂體系。這一體系以板式變化為核心,靈活兼用“曲牌專調”,展現了吉劇音樂的高度綜合性和獨特藝術魅力。[1]
在吉劇創建的初期階段,吉林省吉劇團傾注了大量心血于實驗性劇目的創作與演出之中。1959年7月,首個實驗性劇目《藍河怨》在長春成功地向省委領導進行了匯報演出,并贏得了極高的贊譽,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標志著吉林省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新劇種。隨后,在1960年2月,“吉劇”之名,隨著《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等一系列優秀劇目的廣泛演出,迅速在全國范圍內聲名鵲起,成為備受矚目的戲曲新星。吉劇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得益于其獨特的東北風情,這種風情深植于民間,充滿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同時,吉劇的語言風格親民幽默,貼近百姓生活,易于引起觀眾的共鳴。此外,吉劇還展現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無論是唱腔、表演還是舞美設計,都力圖精益求精,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視聽盛宴。[2]
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吉劇步入了其發展的黃金時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這一階段,吉林省吉劇團在堅守傳統精髓的同時,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相繼推出了《江姐》《三放參姑娘》等眾多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這些作品不僅在國內各省市贏得了廣泛好評與熱烈反響,更跨越國界,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橋梁。吉劇的國際影響力在這一時期顯著增強,通過一系列成功的海外巡演活動,將東北的獨特風情與吉劇的藝術魅力帶到了世界的舞臺。例如,1991年在日本的演出中,《火焰山》等劇目引發了強烈的“吉劇熱”,在國際舞臺上深刻展現了吉劇的獨特魅力。隨后,吉劇團又踏上了東南亞國家的巡演之旅,進一步擴大了吉劇的國際知名度。2003年,在英國的演出更是將吉劇的藝術成就展現給西方觀眾,收獲了高度認可與贊譽。此外,吉劇還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與其他國家藝術形式的交流與碰撞,不斷促進吉劇的發展與創新,同時也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吉劇的藝術特色和表演形式
吉劇的唱腔悠揚且婉轉,舞蹈形式豐富多樣,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用曲牌的綜合體制,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包括柳調和嗨調兩大類別。柳調以二人轉曲牌紅柳子、秧歌柳子為中心,旋律悠揚婉轉;嗨調則以文嗨嗨、武嗨嗨為中心,結合窮生調、打棗等曲牌,節奏明快有力。這種唱腔體系既保留了二人轉的精髓,又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吉劇的音樂更具層次感和表現力。[3]
吉劇的伴奏樂器主要是以嗩吶、板胡為主,輔以善于抒情的吉劇喉管,目前也有吉劇演奏中將古箏樂器引入其中,此種傳統和現代交融的伴奏樂器配置,使吉劇的音樂表現有著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而在劇本與唱詞方面,吉劇有較為廣泛的劇本題材,包含了歷史題材的傳統劇目以及貼近日常生活的現代劇目,唱詞較多,并且保留了二人轉的嗦句、垛句、嵌句等特點,語言較為幽默、生動,整體呈現出濃郁的生活化氣息。吉劇還非常注重念白的運用,保留了東北民間口語特色,在表演時容易引發觀眾情感共鳴。[4]
吉劇的角色行當主要劃分為生、旦、凈、丑幾個類別,在二人轉上、下裝基礎上融合京劇行當體制而形成。生行包括老生、小生等;旦行則主要指花旦、閨門旦、青衣等;凈行和丑行則分別扮演性格各異、形象鮮明的角色。也正是這種角色分工,使吉劇的舞臺形象大大豐富,也為吉劇的表演技巧開辟了較為廣闊的空間。吉劇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轉五功(唱、扮、舞、說、絕)的基礎上,汲取了其他劇種長處后創新演變而來。其中扇子功、手絹功和水袖功是吉劇的特長,演員通過精湛的扇子技巧、手絹技巧和水袖技巧,展現細膩動人的表演風格。[5]此外,吉劇還注重身段、步法、表情等表演細節的處理,使角色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四、吉劇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吉劇影響力不足
相較于昆曲、京劇等享有盛譽的戲曲劇種,吉劇在知名度上確實稍顯遜色,不少民眾可能對其知之甚少,甚至將其誤解為吉林省的地域性小眾戲劇,從而未能充分領略其深厚的藝術價值與魅力。這種認知上的局限,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吉劇市場的拓展。在吉劇的宣傳推廣方面,確實存在不足之處。相較于其他主流戲曲,吉劇在媒體上的曝光率較低,且宣傳手段較為單一,主要依賴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而在新媒體領域的探索與投入則顯得力度不夠。這種宣傳模式的局限性,導致吉劇難以有效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宣傳效果不盡如人意,進而影響了其在公眾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6]
(二)人才培養較為滯后
吉劇屬于傳統藝術形式,其傳承多以老一輩藝術家口傳心授為主,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逐漸離世,年輕一代對吉劇的認知和興趣不足,以致愿意投身于吉劇學習和傳承的人才少之又少,這種情況下導致吉劇傳承斷層,制約著吉劇藝術的持續發展。吉劇藝術的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統、規范的培訓計劃和課程設置。目前吉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少數專業院校和劇團的內部培訓,但這些培訓往往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資源有限等問題。此外,吉劇藝術的特殊性也要求傳承者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而現有的培養體系往往難以滿足這一要求。[7]
(三)舞臺表演技巧過于古板
吉劇的傳統舞臺設計往往注重傳統元素的運用,如古色古香的布景、傳統服飾和道具等。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這種過于傳統的舞臺設計可能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現代觀眾更加追求新穎、獨特的舞臺視覺效果,而吉劇的傳統舞臺設計往往顯得單調乏味,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吉劇的表演技巧雖然獨具特色,但長期以來也逐漸趨于程式化。演員在表演時往往遵循固定的表演模式和套路,缺乏個人創新和主觀發揮,這不僅限制了演員的表演能力,也影響了觀眾對吉劇的接受度和喜愛度。現代觀眾更加欣賞那些能夠打破傳統、勇于創新的表演形式,而吉劇在這方面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五、文旅融合背景下吉劇活態傳承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文旅融合,推動吉劇傳承發展
應深入挖掘吉劇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價值,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吉劇文化旅游品牌。首先,通過舉辦吉劇藝術展覽、吉劇主題旅游線路等活動,將吉劇藝術與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體驗等相結合,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吉劇文化的魅力。其次,加強吉劇文化旅游品牌的宣傳推廣,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其影響力,提升吉劇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再次,吉劇的傳承發展還要與旅游產業形成緊密的互動合作關系。具體而言,相關的吉劇院團可以積極與旅游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合作,將吉劇演出納入旅游產品和服務中,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最后,旅游景區也可以利用吉劇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景觀和演藝項目,增強景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總之,通過吉劇與旅游產業的互動合作,能夠實現資源優勢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8]
(二)融入教育體系,定期組織專業培訓
首先,將吉劇引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在內的多層次教育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可以通過音樂、美術等課程引入吉劇元素,激發學生對吉劇文化的興趣與認知;在職業教育階段,設立吉劇表演、編導、音樂制作等相關專業,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在高等教育階段,鼓勵高校開設吉劇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等專業方向,培養高層次的研究與傳承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吉劇專業培訓機制。其中包括定期組織吉劇表演、導演、音樂、舞美等各個領域的專業培訓課程,邀請資深藝術家、專家學者進行授課指導。培訓內容應涵蓋吉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表演技巧、劇目創作、音樂編排、舞臺美術設計等多個方面,確保學員能夠全面掌握吉劇藝術的精髓與技能。最后,在專業培訓中,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組織學員參與吉劇劇目排演、舞臺實踐、文化交流等活動,讓學員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這種“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學員的舞臺表現力,為吉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
(三)創新演出形式,加強市場推廣
吉劇需要不斷創新演出形式,以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首先,可以探索吉劇與現代科技、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如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吉劇演出體驗;其次,可以創作反映當代生活、貼近群眾情感的吉劇作品,豐富吉劇的內容和題材。通過創新演出形式與內容,使吉劇更加貼近現代觀眾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提升吉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再次,吉劇還可以嘗試小劇場演出、戶外演出、網絡直播等多種演出形式,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呈現吉劇藝術。最后,為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提高吉劇藝術在公眾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可以通過品牌建設,樹立吉劇藝術的獨特形象和品牌標識。這包括在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舉辦吉劇藝術節或文化節等活動、開發吉劇文化衍生品等方式。
(四)組織文化節慶活動,加強合作交流
一方面,在地方文化機構和劇團主導下,定期組織以吉劇為主題的文化節慶活動,包括吉劇藝術周、吉劇文化節等,基于此類節慶活動向民眾直觀展示吉劇魅力,擴大社會影響力。也可以組織吉劇劇目表演、開幕式演出、吉劇服飾與道具展覽等活動,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主動參與其中,并結合地域特色將吉劇和其他非遺整合,以此來打造更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節慶品牌,增強公眾對吉劇的認知和喜愛。
另一方面,可定期組織吉劇比賽和評獎活動,激發從業者的創作熱情,提高吉劇藝術表演水平。如設立吉劇表演獎、音樂編曲獎等獎項,以表彰優秀作品,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于吉劇事業,助力吉劇藝術創新發展。同時,要加強吉劇和其他地區戲曲藝術交流合作,如組織吉劇藝術研討會,或是同其他劇種聯袂演出,在相互借鑒和學習中推動吉劇藝術多元化發展。
(五)增加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支持
為了支持吉劇藝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更多資金支持,設立吉劇傳承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吉劇藝術的演出、創作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吉劇藝術事業,如社會捐贈和贊助,或是企業同吉劇劇團合作開發吉劇文創產品,這樣可以緩解吉劇劇團的資金壓力,為吉劇的傳承發展提供助力。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為了推動吉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可以將吉劇藝術與旅游融合,并組織跨界合作和演出形式創新,借助文化節慶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和支持,使吉劇在文旅融合中進一步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竺樂樂.新媒體時代下吉劇藝術的振興發展策略分析[J].戲劇之家,2022(05):30-31.
[2]陳淑榮.吉劇的發展戰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1.
[3]昝雨婷.吉劇與秦腔方言特色的比較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2022.
[4]王肅.吉劇音樂美學價值的個性化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08):87.
[5]韓晶.新時代吉林市吉劇振興發展的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19(19):129+128.
[6]李凱璐,巴丹.吉劇傳播困境與在短視頻平臺的發展機遇[J].戲劇文學,2020(10):123-128.
[7]周月.傳統戲曲類非遺生產性保護研究的思考——以吉劇為例[J].國際公關,2024(12):151-153.
[8]王一然.文旅融合背景下“吉劇”的活態傳承策略研究[J].商展經濟,2023(23):56-59.
[9]張敏.淺析吉劇表演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再創造[J].戲劇之家,2022(14):25-27.
(作者簡介:李頂,男,博士研究生,吉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音樂劇)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