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現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融合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池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眾多,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是池州文化的瑰寶,其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池州非遺文化資源的開發模式較為單一,且存在群眾保護意識不足、傳統技藝傳承面臨困境等問題,這使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探討池州非遺文化資源的整合與保護路徑,對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及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1]筆者將結合池州的實際情況,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議,以期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有益參考。同時,也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喚起更多人對非遺文化的關注與保護意識,共同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二、非遺文化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歷史發展的活化石,不僅是珍貴的文化資源,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根脈。因此,整合非遺文化資源對于其保護、傳承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一舉措能夠有效確保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得到妥善保存與持續傳承。[2]
(一)有助于實現更高效的保護與傳承
通過系統化的整合,可以清晰地識別、分類并管理各類非遺項目,從而制訂出更為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和傳承計劃。這不僅能提升非遺保護的精準度,還能增強傳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背景下,非遺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通過資源整合,我們可以探索非遺與現代科技、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創新結合點,如利用數字技術記錄與傳播非遺、開發非遺文化旅游產品等,使非遺文化在創新中煥發新生,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參與。
(三)有助于拓寬非遺應用領域,激發創新活力
非遺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通過與電影、音樂、設計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可以創造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這不僅能提升非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能為其傳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有助于提升非遺的社會認同度
非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通過資源整合與開發,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并認同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這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動構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體系。
三、池州非遺文化資源的現狀
池州擁有如青陽腔、九華山廟會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這些非遺項目承載著池州地區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記憶,更是當地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池州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展現出了高度的重視并采取了積極的行動。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僅將非遺保護視為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還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動了這一工作的深入開展。首先,池州市文旅局在推動非遺文化對外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推薦優秀劇目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池州市成功地將本土非遺文化推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同時,通過舉辦“非遺沙龍”等接地氣的活動,使非遺文化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增強了民眾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感。在政策與資金支持方面,池州市也給予了充分保障。市級財政安排了專項資金用于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確保了非遺活動有足夠的經濟支撐。此外,“名師帶徒”工程的實施,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多個項目因此取得了顯著成效。池州市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其中貴池民歌與梅街目連戲是兩大代表性項目。貴池民歌以其廣泛的題材、豐富的內容、活潑的形式以及易于普及的特點,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而梅街目連戲作為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更是被譽為“戲劇活化石”,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此外,池州市還有東至花燈舞、平安草龍燈、石臺目連戲等其他非遺項目,它們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池州非遺文化的多彩畫卷。這些非遺項目分布在東至縣、石臺縣與青陽縣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觀。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成效方面,池州市取得了顯著進展。截至目前,該市已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1項以及市級非遺名錄項目51項。同時,在傳承人隊伍方面,池州市也呈現出強大的陣容,包括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7人以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98人。這些傳承人覆蓋了傳統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及傳統體育等多個門類,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些珍貴的非遺文化資源正面臨逐漸消失的風險,當前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與挑戰。首先,專業人才短缺是制約非遺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盡管已有部分人員投身于非遺事業,但他們的專業背景與技能往往難以滿足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復雜需求。其次,非遺開發模式的單一性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目前,池州市的非遺開發主要依賴于民俗節慶、舞臺演出等傳統方式,缺乏創新性與多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因此,我們必須立即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池州的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與保護,以確保其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3]
四、池州非遺文化資源整合與保護的路徑探索
(一)多措并舉促進非遺文化資源整合與保護
要對池州市非遺資源全面調查摸底,在此基礎上,對其存續現狀進行科學評估,整合具有代表性的非遺資源,據此完善相關資源整合與保護機制。池州市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不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同時,組織專家學者深入農村實地考察非遺保護傳承現狀,搜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非遺資源,運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形式,建立較為完整的池州非遺文化資料數據庫。[4]
(二)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與扶持
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進程中,對傳承人的培養與管理被置于至關重要的位置。以池州市梅街目連戲為例,具體措施與規劃如下。
傳承人梯隊構建。通過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管理體系,以及探索對集體傳承項目的代表性團體認定,可以確保非遺技藝的有序傳承。計劃分階段新增市級、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并積極爭取至少新增15名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此舉旨在構建穩固的傳承人梯隊,確保梅街目連戲技藝的代代相傳。[5]
資金與設施支持。相關部門將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幫助傳承人授徒傳藝,同時為他們建設工作室和傳習所,確保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擁有固定的、高質量的教學與創作空間。
傳承路徑創新。積極探索多種傳承方式,如劇場駐場演出、送戲下鄉、進校園、進景區等,使梅街目連戲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得以展示和傳承。同時,合理安排并公布傳承人補助經費的使用情況,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性和高效性。
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支持地方戲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創作精品劇目和復排經典劇目,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借助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社會性資金的引入,進一步提升梅街目連戲的社會效應與品牌效應,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的繁榮。
效果評估與反饋。在實施上述措施后,通過設立評估機制,對傳承人工作室與傳習所的建設效果、文化惠民演出活動的影響力、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與效率等進行全面評估。結果顯示,這些措施大幅提高了梅街目連戲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促進了地方演藝品牌的形成,豐富了演出內容并提升了質量,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有力推動了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加強宣傳教育
為了更有效地傳承與弘揚文化遺產,我們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宣傳教育策略,以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特別是年輕一代。
以青陽腔(池州腔)為例,首先,利用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聯網與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發布青陽腔的精彩視頻、精美圖片及創意剪輯。結合熱門音樂元素,制作具有吸引力的青陽腔剪輯視頻,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沖擊,讓年輕一代感受到青陽腔的獨特魅力。其次,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鼓勵用戶分享、評論,擴大傳播范圍。同時,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定期播放或報道青陽腔的相關內容,包括其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人風采等。通過深入解讀和生動展示,提升公眾對青陽腔的認知度和興趣。舉辦專家訪談與講座,邀請青陽腔的傳承人、專家學者參與電視訪談、廣播講座等節目,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見解,深入闡述青陽腔的藝術價值與傳承意義。這不僅能增強公眾對青陽腔的認同感,還能激發更多人參與到傳承工作中來。另外,可以通過舉辦國際性的青陽腔演出交流活動,將青陽腔推向更大的國際舞臺,以提高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并積極進行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推動青陽腔的創新發展。
再次,可以開展如青陽腔知識競賽、線上演出直播、線下展演等在線互動活動,以此來吸引公眾參與并提升宣傳教育的效果。一方面,舉辦青陽腔知識競賽、線上演出直播等互動活動,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吸引公眾參與并提升宣傳教育的效果。通過競賽激發學習興趣,通過直播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青陽腔的現場魅力。另一方面,在社區、學校、文化場館等地舉辦青陽腔的演出、講座、展覽等活動,為公眾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青陽腔的藝術魅力,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
最后,可將青陽腔納入學校的教育體系,開設相關課程或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傳授“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等戲曲基本功,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并了解青陽腔的歷史文化,進而培養他們的文化傳承意識。
(四)重視非遺文化資源開發
非遺文化要想創新性發展,就要盤活資源,激發產業活力。下面以東至花燈舞為例,分析其文化資源開發路徑。
東至花燈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主要流傳于東至縣的石城、張溪、高山、官港及木塔等鄉鎮的二十多個大姓家族中。這種舞蹈以家族為單位,且以驅邪納福與祈求平安為目的,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東至花燈舞的種類十分豐富,其中包括了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及旱船等十幾種形式各異的花燈,且每種花燈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及寓意。比如,六獸燈中的麒麟、青獅、白象等,就分別代表著吉祥、長壽、平安等。在該舞蹈的表演過程中,還伴有鑼鼓及演唱,其伴奏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后來還陸續加入了嗩吶、竹笛等傳統樂器,演奏起來的整體風格奔放且流暢高昂。東至花燈舞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傳身授”,但由于老藝人的故去及年輕人對花燈藝術價值的認識不足,這一民間藝術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因此,保護非遺文化資源的同時,要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管理工作,同時還須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可以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使東至花燈舞能夠更加符合現代審美與市場需求。另外,東至花燈舞作為池州市的特色文化資源之一,可與當地的旅游產業相結合,如通過開發花燈舞表演、花燈制作體驗及花燈文化展覽等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前來觀賞體驗。此外,可以利用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來打造沉浸式的花燈舞體驗項目,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通過加強對非遺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可以推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還能大幅提高東至花燈舞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五)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池州九華山廟會作為一項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旅游活動,也應緊跟時代步伐。比如,可以全面應用移動式服務、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來打造智慧型旅游體驗,為游客帶來更為便捷、豐富與個性化的旅游服務。[6]游客可通過手機App或官方網站輕松實現門票預訂、線路規劃、住宿預訂及餐飲推薦等,還可以實時查詢景區內的交通狀況、天氣情況及旅游活動安排等信息,這樣就能夠確保旅游行程的順利進行。之后再充分結合九華山廟會的特色,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在家中就能身臨其境地感受九華山廟會的盛況,同時還可以開發以九華山廟會為背景的動漫、游戲,以吸引更多年輕游客的關注。另外,可開通網上商城,開展租賃服務業務,這樣游客就可以通過網上商城來購買九華山廟會的特色紀念品,也可通過租賃服務享受更加便捷的旅游體驗。
五、結語
總之,池州非遺文化資源整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從加強傳承人的培養和管理、加強宣傳教育、挖掘特色文化資源等多個方面入手,來不斷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不斷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柯心霞.體驗經濟視域下池州非遺文創開發現狀及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3,40(09):33-37.
[2]文繼奎,杜杉杉.新媒體時代池州儺戲數字影像傳播的嬗變、價值與路徑[J].視聽,2023(03):7-10.
[3]文繼奎.紀錄片在池州儺戲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的價值與策略[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04):106-108.
[4]張軍占.池州非遺與科技融合的路徑及現實困境[J].中國科技產業,2021(10):52-54.
[5]談家勝,姚愛武.安徽池州傳統村落及其文化內涵芻議——兼論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旅游開發[J].池州學院學報,2021,35(04):1-5+137.
[6]文靜.全域旅游背景下池州市非遺旅游的發展路徑研究[J].河北企業,2020(12):106-107.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鄉村振興視閾下池州古村落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路徑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AH051810)
(作者簡介:張曉晶,女,博士研究生在讀,池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振興、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