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民族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節奏,展現了朝鮮族群眾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朝鮮族民族音樂具有長調與短調巧妙結合、傳統樂器如伽倻琴廣泛應用,以及與舞蹈、詩歌等藝術形式深度融合的藝術特色,反映了朝鮮族群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思,體現了其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
一、朝鮮族民族音樂概述
朝鮮族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朝鮮族群眾的生活情感和審美追求,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特色。
(一)樂器使用
朝鮮族民族音樂常用樂器眾多。伽倻琴音色柔和而富有表現力,常用于獨奏或伴奏;玄琴音色清脆明亮,常用于合奏或獨奏;大笒音色渾厚,用于合奏或獨奏;長鼓用于節奏伴奏,是朝鮮族音樂中不可或缺的打擊樂器。
(二)音樂形式
朝鮮族民族音樂形式多樣。民謠反映了朝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歷史故事和生活環境,旋律優美,歌詞富有詩意;源自朝鮮王朝的宮廷音樂講究音樂的莊重和儀式感,演奏形式復雜;以詩歌為基礎的抒情歌曲,表達了個人情感和深刻思考;與農事活動緊密相關的農樂,充滿節日的歡樂和生活的熱情。
(三)音樂風格
朝鮮族民族音樂中,五聲音階的運用極為廣泛,使朝鮮族音樂旋律優美、婉轉,富有民族特色。朝鮮族民族音樂的旋律線條流暢、變化豐富,生動描繪了自然景觀、生活場景和人物情感,表達細膩而深刻。[1]朝鮮族民族音樂中的節奏既有平穩流暢的,也有快速多變的,適應不同情感和場景的表達,展現朝鮮族音樂的豐富性和靈活性。
(四)歌詞內容
朝鮮族民歌歌詞內容豐富,蘊含深刻的歷史文化和民間傳說,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愛情的贊美,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阿里郎打令》是朝鮮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作品,其旋律優美、歌詞深情,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被譽為朝鮮族民族音樂的瑰寶;《桔梗謠》以“道拉基”(桔梗花)為象征,講述了對美麗女子的愛慕之情,旋律輕快,歌詞富有詩意,是朝鮮族民歌中的一首經典之作;《春香傳》根據朝鮮族民間故事改編,講述了春香與夢龍的愛情故事,音樂優美,歌詞動人,展現了朝鮮族文化的浪漫與柔情;《鳥打令》以各種小鳥的聲音為主題,唱出獨特的歌聲,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欣賞,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朝鮮族民歌;《米酒打令》是以朝鮮族人民愛喝的米酒為題,描繪了朝鮮族農民辛勤、歡樂的勞作情景,音樂節奏鮮明,旋律充滿活力,展現出朝鮮族人民的樂觀精神和生活熱情。
總之,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價值是多維度的,它是藝術形式的展現,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對社會、文化、藝術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朝鮮族民族音樂是朝鮮族歷史與文化的載體,每一首民謠、每一段旋律都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記憶,記錄了朝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變遷和生活環境,是研究朝鮮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2]朝鮮族民族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節奏和表現形式,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體現了朝鮮族人民對美的追求和表達,豐富了世界音樂的多樣性,為音樂人提供了一定的創作靈感。
二、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現狀
當代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展現出新的面貌。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一直以來專門設有民族音樂專業,提供朝鮮族民族音樂的理論學習、演唱技巧和樂器演奏等系統教育,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延邊每年都會舉辦“阿里郎”歌謠培訓班,活動會邀請民族音樂領域和民族器樂領域的非遺傳承人教授民歌的演唱技巧,并且以民族音樂、民族樂器和民族舞蹈相融合的教授方式,讓民歌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延邊廣播電視臺朝鮮族廣播頻道吳美蘭的民謠廣場欄目《一起學唱阿里郎》,每期都會邀請專業歌手或民間歌手參與,給愛唱民歌的各類群眾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在延邊舉辦的各種慶典活動中,朝鮮族民族音樂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術團體的表演和社區成員的參與促進了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傳承和普及。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數字化工程”收錄了大量的朝鮮族民族音樂作品,通過高精度的數字化錄音技術,保證了音樂的原始品質,同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廣泛傳播,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欣賞朝鮮族民族音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實施了一系列文化振興計劃,包括對朝鮮族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通過提供資金支持、完善文化設施建設、舉辦藝術節等舉措,為朝鮮族民族音樂的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發起了以朝鮮族民族音樂為主題的挑戰活動,鼓勵用戶創作與分享相關的視頻內容,新穎的傳播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提高了朝鮮族民族音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3]
三、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策略
(一)融入學校教育體系
首先,中小學課堂應融入朝鮮族音樂內容,從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將《阿里郎》等朝鮮族經典民歌作為音樂課程的必修內容,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深入講解歌曲背后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背景,使學生在掌握音樂技能的同時,增強對朝鮮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過舉辦校園文化節、音樂節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展示所學朝鮮族音樂的舞臺,激發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興趣,促進校園內對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尊重。其次,藝術院校應堅持設立朝鮮族民族音樂專業,構建全面的教育體系,開設理論課程,深入講解朝鮮族音樂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風格特征等。以延邊大學音樂學院為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其開設了朝鮮族音樂專業,成立了朝鮮族民族樂團,通過定期演出和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實踐與展示的平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朝鮮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最后,還可以定期舉辦朝鮮族音樂節和學術研討會,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實踐和交流的平臺,加強國際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邀請國內外學者、藝術家參與,共同探討朝鮮族音樂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路徑,促進學術界對朝鮮族音樂的深入研究,通過學術研究深挖朝鮮族音樂的內涵,為音樂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展示朝鮮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二)融入大眾文化生活
首先,在朝鮮族群眾聚居的社區定期舉辦“朝鮮族音樂之夜”活動,邀請當地音樂家和傳承人進行現場演奏,為社區居民提供近距離接觸和體驗朝鮮族民族音樂的機會,豐富社區的文化生活,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聯系。其次,設立“社區音樂角”,提供朝鮮族傳統樂器如伽倻琴、長鼓等供居民免費借用,鼓勵社區居民在家中或社區內自發組織小型音樂會。還可定期邀請專業音樂家在社區音樂角進行現場教學,教授樂器演奏技巧和朝鮮族歌曲的演唱方法,營造濃厚的社區音樂文化氛圍,降低居民學習朝鮮族音樂的門檻,促進社區內部的文化交流與互動。再次,組織老藝術家與青少年的交流活動,通過口述技藝、現場教學等形式,促進音樂知識和技術的傳遞。老藝術家是朝鮮族音樂的重要傳承者,通過分享個人經歷、現場演示樂器演奏和歌曲演唱,豐富青少年的藝術視野,激發其對朝鮮族音樂的興趣,有助于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朝鮮族音樂節”為例,該音樂節匯聚了國內外朝鮮族音樂家,吸引了大量音樂愛好者和游客。音樂節期間,有朝鮮族傳統音樂的現場演出,還有現代朝鮮族音樂的展示以及文化講座,為參與者提供了深入理解朝鮮族音樂的機會,還通過網絡直播將音樂節現場表演分享給全球觀眾,拓寬了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宣傳范圍。
(三)利用網絡平臺
信息時代,網絡是文化藝術高效傳播的重要工具,有利于全球范圍內的學習者深入理解朝鮮族民族音樂的精髓和特點。為此,可利用高清晰度錄音和攝像技術對朝鮮族民族音樂進行數字化保存至在線數據庫,通過音樂流媒體、視頻分享網站、社交媒體等,將朝鮮族民族音樂作品廣泛傳播,開發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在線課程。具體而言,可以與主流音樂平臺如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合作,創建“朝鮮族民族音樂”專屬頻道,收錄經典曲目和新作,通過大數據算法向用戶推薦;利用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發布朝鮮族音樂節、音樂會的精彩片段,以及音樂家的日常創作和生活,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支持。[4]例如,延邊大學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朝鮮族民族音樂在線課程,涵蓋朝鮮族民族音樂的演唱技巧、作品分析、音樂理論等多個方面,旨在全面提高學習者的音樂素養與表演能力。課程設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視頻講解、在線示范、互動練習等多種形式,確保學習者能夠深入理解朝鮮族音樂的精髓。
(四)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相關部門可設立專項基金,如設立“朝鮮族民族音樂保護與創新基金”,用于朝鮮族民族音樂的研究項目,對音樂的歷史淵源、演唱技法、音樂理論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支持學者、音樂家和文化工作者進行實地調研,收集和整理朝鮮族民族音樂資料;[5]或者資助音樂人才培養、音樂作品的創作、音樂教育活動等,激發社會各界的參與熱情;還可以資助各類演出和展示活動,為朝鮮族民族音樂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在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國際藝術節、民族文化節以及社區表演等,積極拓展國際舞臺,如世界民族音樂節等,以提升中國朝鮮族民族音樂的國際知名度。其次,可以在各級學校和社區設立朝鮮族民族音樂課程,提供培訓和教育機會,重視青少年的音樂教育,通過設立獎學金、舉辦夏令營、工作坊等形式,激發青少年對朝鮮族民族音樂的興趣,培養新一代音樂傳承人。最后,還應保護朝鮮族民族音樂的知識產權,支持音樂家進行版權登記,確保其作品得到應有的法律保護,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幫助音樂家維護自身權益,鼓勵音樂創作,通過版權收益分享機制提升音樂家的創作積極性。
(五)融入多種藝術形式
在堅守傳統朝鮮族音樂精髓的同時進行創新發展成為保持朝鮮族民族音樂活力與吸引力的關鍵。為此,應通過跨領域融合與技術應用,使朝鮮族民族音樂在藝術表達上煥發新的生命力,為年輕一代提供接觸和理解音樂遺產的全新視角。具體而言,可將朝鮮族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爵士樂、電子音樂等現代音樂風格融合,創作出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新作品,在保留朝鮮族民族音樂韻味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音樂風格與新的時代內涵,吸引更廣泛的聽眾群體,尤其是年輕聽眾。還可將朝鮮族民族音樂與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打造視聽效果豐富的舞臺作品,通過舞蹈的肢體語言和戲劇的敘事手法賦予朝鮮族民族音樂更加豐富和立體的表達空間,使觀眾深刻感受朝鮮族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
四、結語
朝鮮族民族音樂以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展現了朝鮮族群眾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基于此,將朝鮮族民族音樂融入音樂教育體系,豐富大眾的文化活動,利用網絡渠道拓寬宣傳渠道,加大對其扶持力度,鼓勵其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發展,有利于朝鮮族民族音樂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金藝娜,譚婭,向開明.中國朝鮮族“禮”文化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中心[J].東疆學刊,2023,40(04):77-82.
[2]孫春日,安百軍.延邊地區多元歷史記憶的共享與精神家園的構建——基于共同內群體認同理論[J].廣西民族研究,2022(04):11-17.
[3]方美花,孫春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要素探析——以“在韓朝鮮族”民族認同感類型及其特征為中心[J].東疆學刊,2024,41(01):80-85.
[4]崔花,樸京花.文化生態視野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及發展策略[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6(06):73-80+139.
[5]金小玲.關于朝鮮民族音樂風格的分析[J].中國文藝家,2021(08):25-26.
(作者簡介:金青林,男,本科,龍井市文化館,初級,研究方向:民族聲樂;崔鳳花,女,碩士研究生,延邊群眾藝術館,初級,研究方向:音樂創作與理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