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資源建設能夠實現高校圖書館資源的集群化,借助社交網絡平臺迎合讀者碎片化的閱讀需求,提供點到點、端到端的線上資源傳輸與共享服務,實現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有效推廣,確保高校圖書館文化服務落地。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做好基于社交媒體的數字資源建設與推廣工作,保證數字資源開發與推廣工作穩中求進。
一、基于社交媒體的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
在信息化與智慧化浪潮的推動下,高校圖書館正逐步向數字化、特色化轉型。數字資源數據庫作為高校圖書館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豐富的學術資源,還體現了各高校的獨特文化與學科特色。
(一)數字資源數據庫的構建原則
1.特色化原則
結合高校的辦學歷史、學科優勢及地域文化,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數字資源數據庫。如湖南大學的書院文化數據庫、吉首大學圖書館的民族文化數據庫等,均體現了各自獨特的文化資源與學術傳承。
2.系統化原則
數據庫建設應注重系統性,涵蓋從數據采集、整理、加工到存儲、檢索、利用的各個環節,確保資源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3.開放性原則
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推動數字資源的開放共享,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資源的利用價值。
(二)數字資源數據庫的類型
1.書院文化數據庫
高校圖書館應與當地書院文化研究所加強合作,協同建設數字資源系統。該數據庫應反映國內外各地書院文化歷史與現狀及研究進展等內容;介紹不同國家與地區多個書院的歷史及人物與概貌等;收錄書院的原始文獻與研究文獻,展示與書院相關的建筑藝術與文物圖片等圖文與影像結合的資料,并提供相應的服務。以湖南大學圖書館的書院文化數據庫為例,該數據庫不僅詳盡記錄了岳麓書院等國內知名書院的歷史沿革、學術成就與文化影響,還通過數字化手段復原了書院建筑、藏書目錄及重要文獻的影像資料。學生與研究人員可在線瀏覽書院建筑的三維模型,查閱珍貴古籍的數字化副本,甚至參與虛擬的學術研討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習研究體驗。
2.人物數據庫
人物數據庫應主要根植于地域文化,收集古今中外各領域享有盛譽或對人類歷史進程有貢獻的當地知名人士的作品,包括評價資料、文學藝術作品及多媒體資料等,也可以利用文獻信息網絡管理當地人物數據提供線上信息服務。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建成適用于多種瀏覽器的檢索系統,使用戶信息檢索更便利。數字資源數據庫不僅類型多樣,信息載體和呈現方式也多有不同,是各高校數字資源特色的直接體現和重要標志。以吉首大學圖書館的人物數據庫為例,其聚焦湘西地區的歷史名人與文化精英,如沈從文、黃永玉等,不僅收集了他們的生平傳記、著作原文、藝術作品,還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示了他們的影像資料、訪談記錄及研究成果。同時,數據庫還提供了人物關系圖譜、學術成就分析等功能,幫助用戶全面了解人物生平和學術貢獻。
3.學科專題數據庫
學科專題數據庫,作為一種專門化的信息資源集合,是指針對某一特定學科領域或研究專題,系統收集、整理、存儲并提供檢索服務的文獻、數據、圖像、視頻等多種類型的信息資源總和。這類數據庫旨在為該學科領域的學者、研究人員、學生及廣大愛好者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支持,促進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推動學科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如湖南科技學院的柳宗元專題網站,作為文學類專題數據庫的杰出代表,充分體現了學科專題數據庫的核心價值與功能。該網站圍繞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這一中心人物,廣泛搜集并整理了其詩文作品、研究論文、學術專著、評論文章及相關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結構清晰、易于檢索的信息資源體系。
(三)數字資源數據庫的館際共建
為解決高校圖書館資源不足的問題,切實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閱讀需求,高校圖書館應加強館際合作,構建資源共享平臺,致力于構建一個全面、高效的資源共享平臺,該平臺不僅能夠促進各圖書館之間館藏資源的無縫對接與優勢互補,還能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服務體驗。這一平臺不僅允許用戶通過小程序輕松訪問來自不同圖書館的豐富資源,實現跨館借閱與資源共享,而且能夠依據用戶的個性化偏好和歷史閱讀記錄,智能推薦相關書籍與資料,從而極大地提升閱讀服務的精準度與滿意度??傊訌婐^際合作、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是高校圖書館應對資源不足挑戰、滿足用戶多元化閱讀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推動圖書館服務的現代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社交媒體的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推廣
網絡時代,高校學習環境發生變化,高校圖書館要想為更多人提供知識服務,就要注重信息化建設與數字化轉型,迎合新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利用云技術與大數據技術、微信社交平臺等盡快實現服務轉型。
(一)運用社交媒體平臺
高校圖書館須將數字資源服務嵌入各社交媒體平臺,以更好地宣傳推廣數字資源,提升館藏資源利用率??捎玫纳缃幻襟w平臺類型多樣,如微信、微博、豆瓣、博客等常見的社交工具,需要高校圖書館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利用,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圖書館在建立社交媒體平臺賬號時,應針對數字資源推廣設立單獨賬號,為用戶提供專門的數字資源服務,以免數字資源推廣工作受到其他方面工作的干擾,如上海圖書館的微博賬號“上圖全國報刊索引”,作為上海圖書館報刊推廣專門賬號,持續推廣報刊相關數字資源,受到眾多用戶關注和支持。
同時,高校圖書館利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提供數字資源服務,包括公開課、電子書、電子期刊等內容,要減少用戶訪問限制或允許公開訪問,確保數字資源利用率。如微信公眾號“省圖寶典”利用微信“423微閱讀”推廣數字資源,提供數字圖書、有聲讀物等數字資源,用戶可在微信上閱讀和聽書;“國圖公開課”是基于微信平臺的慕課服務,資源內容包括“名著品讀”“典籍鑒賞”“特別活動”“讀書推薦”“專題課程”等類型,它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提供數字資源服務,對于數字資源推廣宣傳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二)自主研發App
高校圖書館還可結合實際情況自主研發App。相較于自主開發App而言,第三方平臺存在設計界面固定不靈活的問題,雖然可節約推廣成本,但不能充分展示高校圖書館的資源特色,也無法滿足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需求,這就需要高校圖書館結合自身的資源特色和發展需求等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推廣渠道,通過自主研發App,設計獨具特色、內容豐富的App,在推廣館藏數字資源的同時,方便用戶隨時借閱、搜索數字資源。
(三)加強平臺推廣
一方面,及時更新社交媒體平臺內容。在使用微信與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通知發布、活動展示、書籍推薦、文化常識推廣時,應保證推文更新頻率,可以是幾天更新一次或一周更新一次,盡可能縮短社交網絡平臺內容的更新周期。另一方面,注意推廣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數字資源推廣的內容應包括有聲讀物、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在線論文、數字資源庫、在線課程等內容;推廣形式方面,可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相結合,以聲情并茂的方式吸引用戶持續關注高校圖書館的推廣工作,增強推廣內容的吸引力,打破零關注的局面,賦予推廣內容時代氣息。
(四)關注用戶動態
社交媒體平臺的交互性特點顯著,這也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的交互方式多樣化,包括評論、轉發、收藏、點贊、關注等,是用戶對賬號信息關注度的直接體現。高校圖書館利用微信與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數字資源推廣內容的同時,要關注推廣內容的瀏覽量、點贊量、留言情況等,以不斷優化調整推廣策略。需要注意的是,用戶在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明顯,直接影響數據庫資源的利用,這就需要高校圖書館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提供用戶教育服務,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使其掌握獲取和利用數字資源的方法,從而提升其信息素養。
(五)注重品牌塑造
品牌建設是提升數字資源品牌知名度的關鍵,要想促進數字資源推廣工作持續深入,高校圖書館就要注重品牌塑造。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平臺,如社交媒體、官方網站、學術論壇等,宣傳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和服務品牌。其次,可以積極參與各類教育數字化創新應用評選和展示活動,展示圖書館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的成果和經驗,提升品牌影響力。再次,高校圖書館還應加強與校內師生及校外合作伙伴的互動,通過舉辦數字資源培訓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深化用戶對數字資源品牌的認識與信任。最后,高校圖書館還可以提供更專業的數字化服務,如專業文獻分析工具、在線學習平臺等,以獨特的服務內容和創新的技術應用進一步提升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
(六)開發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作為完整的“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功能強大,其運行無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方便高校圖書館通過“微信小程序+圖書館”模式打造受眾廣泛、借閱便利的線上微型圖書館,能夠提供數字資源的查詢與借閱、意見反饋、師生交流等功能,利于推進高校圖書館服務管理轉型升級。同時,微信小程序的設計理念迎合了當下公眾碎片化的閱讀特點,高校師生可關注和進入微信平臺上的圖書館小程序隨時隨地進行閱讀,保證了用戶體驗。
一是在資源借閱服務方面,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探索并有效利用微信小程序這一新興技術平臺,旨在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與個性化的閱讀服務。具體而言,通過微信小程序,高校圖書館能夠向廣大用戶精準推送一系列專門設計的閱讀服務項目,這些項目應涵蓋廣泛的閱讀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經典文學、專業學術著作、熱門暢銷書及珍稀文獻資源,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加以展示,從而有效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探索欲望。此舉措不僅能夠拓寬數字資源的傳播渠道,還能增強用戶對高校圖書館服務的使用黏性,進一步推動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深度利用與廣泛傳播。
二是在學科報告與資源下載方面,高校圖書館應以微信小程序為載體,以云存儲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支撐,為用戶提供更多免費的數字資源閱讀服務,解決以往文獻資源下載困難和付費使用等問題。用戶通過微信小程序便可以檢索了解更多的圖書館數字資源信息,點擊下載功能即可完成圖書文獻等資源的下載進行閱讀,切實解決用戶資源查找和下載難題,為其學習與教研等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且便捷的知識服務。
三是在推廣結果評估方面,高校圖書館可通過微信小程序開展有獎問卷調查活動,提高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廣泛搜集用戶意見和閱讀需求,便于圖書館管理人員調整具體工作。以用戶反饋的小程序使用卡頓和閃退問題為例,高校圖書館可借助大數據技術優勢,加強對小程序界面的精細化管理,提高用戶界面的反應速度,及時完成信息更新,以優化用戶使用體驗。
三、結語
數字化時代,傳統高校圖書館服務管理模式的滯后性與不適用性愈發突出,無法滿足廣大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為此,高校圖書館應以特色化、系統化、開放性為原則,構建文獻資源豐富的數字資源共享平臺,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自主研發App加強數字資源推廣。與此同時,關注用戶實時動態和反饋信息,不斷優化數字資源服務,實現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鄭紅.基于社交關系的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推廣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2,39(04):45-47.
[2]淳姣,何華,鄭軍,等.圖書館應用社交網絡推廣數字資源調查[J].圖書館論壇,2018,38(05):79-87.
[3]王利君,邵波.基于用戶視角的湖南省高校圖書館特色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探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2(10):66-69.
[4]周永紅,劉歡,呂莉.湖南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社會化服務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3):78-81.
[5]關悅.面向社會化服務的體育院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模式構建思路探析[J].蘭臺內外,2022(16):54-56.
[6]蔡英.面向社會化服務的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模式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37(10):55-56+62.
(作者簡介:吳瑞珍,女,本科,赤峰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