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明代中后期;文人畫家;職業化
一、文人畫家職業化產生的背景
明初集權形成了專制獨裁的政治局面,正統后中央的政治控制力出現下降趨勢,政治上出現了由盛轉衰的局面。明中期政治環境寬松。到了明宣宗時期,明朝政府清理賦稅,廢除了官田制度,使土地關系發生了變化,間接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興起,推動了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改變了“重農抑商”觀念,由此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儒家思想,以往人們只能通過科舉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帶來物質上的享受。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市民階層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對精神商品的消費需求也就開始增多。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城市化的發展,市民的素質不斷提高,市民階層對書畫的大量需求為明代藝術市場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二、與前代文人畫家的對比
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指出:“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文人畫以水墨為主,講求書畫合一,在畫中寄托一定的情感。文人畫這個概念由北宋蘇軾提出,他推唐代詩人王維為文人畫的鼻祖,并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北宋中后期,文人畫繼續發展。以蘇軾、米芾、李公麟為代表的畫家,大都是富有才華的士大夫,但在政治上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從而對仕途感到失望,因此將注意力轉到繪畫上。元代由少數民族統治,漢人知識分子不得志,以書畫寄托情感,特別是以趙孟為首的文人畫家,將文人畫推上了巔峰。文人畫強調“古意”“士氣”,重視作畫者本身的內在修養[1]。因此明清之前,文人畫家作畫以陶冶性情、涵養心境、平淡天真、清新淡雅為宗旨。明清時期,由于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城市工商經濟迅猛發展,市民階層崛起,加之社會矛盾加劇,文人畫中“雅”和“俗”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一時期的文人畫家、文人畫開始出現職業化、商品化現象。
三、文人畫家職業化的表現——以吳門四家為例
“吳門”指中國古代蘇州及其周邊地區。明代中期,蘇州地區遠離京城,政治環境相對寬松,商品經濟發達,由此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在蘇州地區,出現了吳門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并形成了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市場的大量需求,是吳門畫派形成、發展的重要基礎,社會不同階層對書畫的需求直接推動了吳門書畫的世俗化和書畫家的職業化。
(一)書畫市場交易
對文人來說,把一件商品放到市場上,就是公然承認自己是商人。李日華《味水軒日記》等文獻記載,有身份的文人畫家拿成品到市場上出售的情況十分少見。沈周的書畫在市場中主要以贈品為主,而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等人的書畫交易主要是以人情往來的方式進行,仇英的書畫交易更多地表現出藝術贊助的特點。史料記載,沈周和文徵明的書畫在當時很受歡迎,經常有人來找他們要作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演變,明代晚期文人階層并非因生計艱難而參與書畫交易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許多家境殷實的文人也開始參與書畫交易。
(二)繪畫題材
隨著社會環境向世俗化轉變,文人的審美意識也隨之改變,這逐漸影響了他們的繪畫主題,他們更愿意在作品中表現日常生活場景。山水畫開始更直接地表現世俗世界的生活,描繪日常生活中充滿情趣的物品。沈周在他的《東莊圖冊》中描繪的竹園、池塘及其上的浮萍,無處不體現田園情趣。文徵明的《真賞齋圖》(圖1)描繪的大多是室內的小物品或有價值的藏品,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文人畫家追求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品質。明代文人深居市井,觀照現實,將雜草果蔬、魚蝦提籃等入畫,寄托平靜閑適的心境。這種題材的文人畫深受市民喜愛,反映了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
(三)作品圖示特征
吳門畫家在繪畫上承襲了元代文人的筆法,但在繪畫中偏重書法用筆,放棄了一定的空間感,使之具有裝飾性。文徵明的繪畫注重對形式結構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井然的秩序感。畫面中即使是遠景也被文徵明處理得像近景般清晰,在視覺上有一種直觀感和平面感。而這樣的作品符合裝飾需求,具有濃重的裝飾意味和形式美感。在唐寅的繪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畫面的平面化及裝飾性。在唐寅的《看泉聽風圖》(圖2)等作品中,樹葉描繪規則而有序,以斧劈皴描繪山石,使畫面凸顯出平面感和裝飾性。與唐寅同一師門的仇英,其繪畫作品中同樣也呈現出裝飾性趣味。仇英曾做過漆工,他的繪畫作品更能滿足大眾需求。在他的《潯陽送別圖》中,山川呈波浪形層層疊加,青綠設色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畫面點景人物耐人尋味,具有裝飾性意味。
四、文人畫家職業化的影響
積極影響:在經濟繁榮的前提下,雅俗文化相互交融。文人畫家融入社會,其作品融合文人意趣,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豐富了繪畫審美情趣,提升了消費者的總體審美水準。同時,文人參與繪畫推動了繪畫商品化,大大豐富了繪畫的種類和數量,促進了中國畫發展。
消極影響:首先是贗品數量增多,沈周曾為貧士修改畫作助其賣高價以養母。文徵明還曾讓學生為其代筆,徐沁《明畫錄》卷六說朱朗“學畫于文徵明,乃以寫生花卉擅名,鮮妍有致,其山水與文徵明酷似,多托名以行”[2]。其畫作酷似文徵明作品,常被托名流通。其次,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繪畫的消費群體由上層人士轉為普通市民,繪畫功能從宣教轉向審美、裝飾,題材變得更加世俗化。
結語
明中晚期文人的多重身份轉換,受當時大環境的影響,是對時勢的一種回應,是一種受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的變化。晚明文人畫世俗化,豐富了中國畫語言,拓寬了受眾范圍,讓更多人享受到繪畫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