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邊角構圖;馬一角;夏半邊
引言
中國山水畫自宋代以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不僅在表現形式和技法上呈現出多樣化,同時在題材內容和空間營造上也取得了顯著成就。馬遠與夏圭,作為南宋山水畫壇的杰出代表,他們創造的邊角構圖技法,以獨特的視角和構圖方式,為山水畫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審美體驗。本文將深入剖析馬遠、夏圭邊角構圖的獨特藝術魅力。
一、邊角構圖的定義與表現形式
(一)邊角構圖的定義與特點
邊角構圖,顧名思義,是畫家在構圖中將主體景物巧妙地置于畫面的邊角區域,通過大面積的留白與精練的線條,營造出一種“以少勝多、以無勝有”的藝術境界。這種構圖方式打破了傳統山水畫的全景式構圖格局,使得畫面更加緊湊而富有張力,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二)馬遠、夏圭的邊角構圖
南宋畫家馬遠、夏圭的山水畫筆墨風格粗獷豪放,意境高曠深遠,構圖簡練概括。他們不拘泥于全景式構圖,偏愛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邊角之景,以局部特寫表現廣闊的自然景觀,他們這種獨特的構圖風格被后世稱為“馬一角、夏半邊”。[1]
馬遠師從李唐,他繼承并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雄渾的大斧劈皴技法描繪山石峰巒,構圖上多采用邊角形式,代表作如《寒江獨釣圖》《梅石溪鳧圖》等,均展現了其邊角構圖的獨特魅力。馬遠的山水畫中,山石、樹木等主體景物往往偏居一角,而大面積留白則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夏圭,與馬遠并稱“南宋四家”,其山水畫構圖常取半邊之景,焦點集中而空間開闊。夏圭的作品如《溪山清遠圖》《煙岫林居圖》等,同樣采用了邊角構圖,簡練而概括。他善于通過少量的筆墨勾勒出山水的輪廓和神韻,同時巧妙運用大面積的留白和淡墨渲染,營造出一種清新脫俗、空靈飄逸的藝術氛圍。
馬遠與夏圭將李唐開創的剛勁、簡練、局部取景的山水畫畫風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們不局限于局部取景,更擅長于一角取景,畫面中雖只見山之一角、嶺之一線,卻能引發觀者對整座山勢的無限聯想。以藝術規律論,馬遠與夏圭通過有限之景實現了無限之境,無疑是此中佼佼者。他們的山水畫作品,即便只繪寥寥一角、隱隱半邊,也能讓人感受到意境的深遠與完整,這種簡略反而增強了藝術的趣味性和感染力。[2]
二、邊角構圖的成因分析
南宋時期,“格物致知”與“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盛行,它們分別代表了儒家和道家對宇宙和人生理解的核心思想。這些思想對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畫家在創作中更加注重對自然的深入觀察和體驗,以及對畫面意境的營造和表達。邊角構圖技法正是基于這種思想背景下產生的,它體現了畫家對自然景觀的獨特感悟和審美追求。
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邊角構圖技法的出現亦是山水畫藝術內在發展規律的自然結果。隨著繪畫技法的不斷成熟和對自然觀察的不斷深化,很多畫家開始嘗試打破傳統的構圖模式,尋求更加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邊角構圖技法正是在這種探索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構圖方式,為山水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創造力。
三、例析馬遠、夏圭的邊角構圖
(一)《雕臺望云圖》邊角構圖賞析
南宋畫家馬遠(傳)的《雕臺望云圖》(圖1),是一幅以細膩絹本為載體的、意境深遠的山水佳作。馬遠巧妙地運用了邊角構圖法,將雕臺與遠山巧妙置于畫面下方約三分之一處,形成視覺焦點,而畫面上部則大面積留白,僅在右側邊緣輕盈地勾勒幾筆云彩。這樣的布局非但不顯空曠,反而激發了觀者無盡的想象,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深遠意境。畫面下方區域,建筑物與山體刻畫精細,繁復中不失條理,每一筆都彰顯著畫家對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與精湛技藝。這些密集的元素與上部的留白形成了鮮明而和諧的對比,既凸顯了畫面主體,又賦予作品空靈深邃的藝術魅力。馬遠以其獨特的構圖手法,使《雕臺望云圖》在有限的絹幅間展現出無限的意境與情感,使之成為宋代山水畫的杰出代表。
(二)《華燈侍宴圖》邊角構圖賞析
馬遠的《華燈侍宴圖》(圖2),巧妙地展現了古代宴會籌備的盛況。馬遠獨具匠心,將畫面的視覺焦點置于下方一隅,而畫面左上區域則大面積留白,這留白之處非但不顯空曠,反而因對比而更顯遼闊,營造出一種深遠而寧靜的意境。畫面頂部,一方塊題字恰到好處地融入,既為畫面增添點睛之筆,又平衡了整體構圖,使畫面和諧統一。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畫面右下部分對宴會場景的描繪極為細膩,屋內人物栩栩如生,器物陳設詳盡精致,與左上方的留白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實”與“虛”的巧妙結合,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更賦予了作品豐富的想象力與深邃的內涵。云朵輕輕暈染于有景之處,與空白的天際自然銜接,仿佛天際醞釀著一場即將開始的盛宴,令人心生向往。
(三)《梅石溪鳧圖》邊角構圖賞析
馬遠的《梅石溪鳧圖》(圖3),以其獨特的“馬一角”構圖而聞名。此畫精妙地將主體景物密集地布置于畫面的左側與上方,巧妙地運用了留白藝術,將右側與下方的大部分空間留作虛白,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在這片寧靜的留白之中,右下角幾只鴨子悠然自得地嬉戲于水中,配以輕盈的水波紋,不僅為畫面增添了生動的趣味,更深刻體現了馬遠構圖的精妙與深遠的意境,使整個作品洋溢著空靈與詩意的氛圍。
(四)《松溪泛月圖》邊角構圖賞析
南宋畫家夏圭的《松溪泛月圖》(圖4),以其獨特的邊角構圖,將幽邃的意境鋪陳得淋漓盡致。畫面巧妙布局,景致聚于下方一隅,自左下角蜿蜒而出的是兩株風姿綽約的松樹與雜樹相互依偎,優雅地向右伸展。一葉扁舟自畫面右下角悄然劃入,舟上四位雅士靜坐,其中一人輕搖船槳,引領小舟緩緩步入畫境,船底微露的細膩水波紋映襯著淡墨輕染的寧靜夜色。畫面上部三分之二的空間以留白的方式展現蒼穹,僅于高遠之處懸掛一輪明月。明月小巧而圓滿,既照亮了夜色的幽深,又增添了無限的詩意與空靈。夏圭以極少的筆墨,構筑了如此深遠的意境,大面積的留白非但沒有使畫面顯得空洞,反而在虛實相生間,讓觀者仿佛能聽見松濤細語,感受月光如水,體驗夜游松溪的靜謐與超脫,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五)《雪溪放牧圖》邊角構圖賞析
夏圭的《雪溪放牧圖》(圖5),在構圖上同樣展現了高超的藝術造詣。畫面下方,錯落有致的坡岸與形態各異的樹木相互映襯,樹木的刻畫細膩入微,點葉與勾葉技法交織,展現出密不透風的郁郁蔥蔥,與上方簡約勾勒、淡墨輕染的坡岸形成鮮明對比,繁簡相宜,層次分明。畫面的上半部分及右側,天空與坡岸大面積留白,營造出一種空曠而深遠的意境。這種強烈的繁簡對比,不僅使畫面視覺效果豐富而生動,更蘊含著深遠的意境與無限的想象空間,展現了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與獨特的審美追求。
(六)《山水圖》邊角構圖賞析
夏圭的《山水圖》(圖6),精妙地布局了畫面,將視覺焦點巧妙地置于左下角。畫面中,錯落有致的坡岸悠然地延伸至江邊,遠山以淡墨輕描,營造出一種深遠的意境。坡岸上,幾棵雜樹錯落而生,夏圭運用點葉技法細膩描繪,形成前濃后淡的自然過渡,宛如一組朦朧的煙樹,為畫面增添了幾分幽靜與雅致。尤為吸引人的是左下角的一葉扁舟,它靜靜地泊于水岸之間,仿佛承載著觀者對悠遠江湖的無限遐想。坡岸之下,輕盈的水紋線勾勒出水的柔和,為畫面增添了生機與活力。而畫面的右上部分,夏圭大膽地留白,非但未顯空洞,反而巧妙地引導觀者的思緒無限延伸,仿佛能穿透畫面,感受到那超越紙背的廣闊天地與深遠意境。這樣的處理手法,不僅展現了夏圭高超的藝術造詣,更讓這幅《山水圖》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成為南宋山水畫中的佳作。
四、邊角構圖技法的影響與意義
南宋畫家馬遠、夏圭,以其邊角構圖技法、深遠的意境,開辟了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構圖的新時代,引領了自南宋以來山水畫藝術的發展方向,極大地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手法與風格。[3]這種構圖方式不僅在當時廣受贊譽,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元代畫家黃公望、倪瓚等,均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馬遠、夏圭的邊角構圖技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與發展。此外,邊角構圖技法還促進了明清時期浙派、江夏派等畫派的形成與繁榮,對中國繪畫史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邊角構圖技法的出現,標志著山水畫構圖形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打破了傳統山水畫的全景式構圖格局,使畫面更加凝練、集中,主題更加鮮明突出。同時,邊角構圖技法還強調對自然景觀的深入觀察和體驗,以及對畫面意境的營造和表達,推動了繪畫藝術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結語
馬遠、夏圭的邊角構圖技法是南宋山水畫藝術的重要成果之一,不僅體現了畫家對自然景觀的深刻感悟和獨特審美追求,而且展示了中國繪畫藝術在構圖領域的創新精神和卓越成就。邊角構圖技法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山水畫的構圖形式,更為后世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創作靈感與借鑒。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我們應該繼續繼承和發揚這種優秀的傳統技法,為中國繪畫藝術的持續繁榮與發展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