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創設,激繪畫之趣
新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的實例,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必須具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的創設以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對話表演、操作實踐、多媒體投影等形式出現,然后讓學生觀察、猜測、交流、質疑、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習、創作的欲望。
如在教學《我為媽媽設計圍巾》一課時,有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上課一開始她加了這樣一個情景:那是一個大雪天,媽媽送女兒去上學,在途中,媽媽為了使女兒不受凍,就把自己的圍巾給女兒披上,自己卻凍得嘴唇發紫……通過這樣一個情景讓學生明白圍巾的御寒作用,更能感受母愛的偉大,接著讓孩子們說說此時此刻的感想,大家自然而然有學生說想送一條圍巾給媽媽,教師揭題。此時,學生便帶著濃濃的愛,產生了設計圍巾的興趣,教師可以順勢而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來活躍課堂。
二、取長補短,悟合作之樂
短短的四十分鐘對于美術課來說顯然是不夠的,經常會在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聽到孩子們遺憾的聲音:“哎呀,我還沒完成呢!……”怎么辦?如果將剩下的作業留回家,或是下一堂美術課,那靈感早就飛到九霄云外了。于是,合作便成了美術課堂通用的教學模式。我常常把一個班分成幾個合作小組,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小集體,小團隊,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依靠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一件作品。
在上《小小建筑師》一課中,我讓學生把課桌擺在一起,形成六個小團隊。大家在作品創作過程中,有的孩子用紙板盒子搭出了房子的造型,有的架起了天橋,有些心靈手巧的女孩在“墻壁”上割出窗戶和門,還有些則進行整合加工,制作出花花草草,擅長畫畫的孩子則做起“粉刷匠”,給制作的建筑涂上顏色……大伙兒在合作中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每個學生在合作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體驗生活,蘊創作之情
要學好美術,一定要讓學生仔細地觀察生活,用心地體驗生活,盡情地享受生活。
1、感受四時之景。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我們應讓學生奔向田野、奔向大自然。回來后,及時地把自己的體驗畫在美術本上,孩子們不僅感受了家鄉的美麗,更帶回了繪畫的靈感。
2.品味鄉土風情
農村里有多少有意思的風俗習慣啊,“古鎮踩街鬧元宵”“農歷三月三,家家戶戶吃薺菜煮雞蛋”、“孩子周歲抓鬮”、“立夏吃健腳筍”……別讓孩子們只是玩了、鬧了,過后就忘了,要鼓勵他們去觀察、體驗這些鄉土風情,找最有意思的事物畫下來。
3.領略建筑遺風
農村的建筑特點明顯,尤其是一些老街老房老廟,這其中的文化魅力無窮。教師既可有組織地帶學生去參觀,也可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生在“觀察——研究——繪畫”這樣一個過程中,完成了繪畫訓練與情感訓練,可謂一舉兩得。
美術課堂教學只有真正走上了“情感化、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的道路,才能完美地融入了大自然、融入了生活、充滿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