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是服務產業的發展,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對職業院校陶瓷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數字化浪潮下,數字教學資源越來越多地運用到陶瓷類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如何在符合產教融合需求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作用、如何讓課程教學改革和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機結合是研究的主要問題。基于此,以陶瓷設計課程為例,首先探討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路徑,再分析數字化教學資源運用到教學改革中的策略,以提升職業院校陶瓷類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
[關 鍵 詞]產教融合;教學改革;數字化教學資源;陶瓷藝術;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5-0091-03
文獻著錄格式:馮璐遠,肖絢,雷鑫,等.產教融合背景下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職業教育陶瓷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運用研究[J].天工,2024(35):91-93.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職業教育核心課程資源研究專項課題“文化藝術專業大類核心課程資源研究”(課題編號:24ZJZX015)。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需要與地方產業鏈進行有效對接,將教育和產業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提供符合實際需求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1]
2023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提出了“要建設服務當地產業和地域特色的區域性資源庫”“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設區域性虛仿基地;引導各虛仿基地共建共享共用虛擬仿真實訓資源,積極向國家或省級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推送優質資源”。作為立足景德鎮,以培養陶瓷行業高技能人才為辦學宗旨的職業院校,將數字化教學資源融入陶瓷設計課程改革,是順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職教改革需求的迫切之舉。
一、陶瓷設計課程現狀分析
(一)課程教學現狀

我院陶瓷設計課程包含陶瓷新彩裝飾、陶瓷青花裝飾、陶瓷綜合裝飾等內容,是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專業核心課,主要培養學生的陶瓷造型設計、陶瓷裝飾設計、陶瓷彩繪、陶瓷產品成型、陶藝制作等陶瓷藝術設計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陶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悠久的傳統和美譽,一直是古代經濟貿易的主力軍,通過絲綢之路,陶瓷成為聯系中國和世界的紐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文化元素。我院陶瓷設計課程植根于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沃土,多年來以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學、國家名師師徒制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把陶瓷藝術大師請進校園授課授徒,將家族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等傳統制瓷技藝傳承方式融入學校的科班教育主渠道,讓大師的“獨門絕藝”“看家本領”后繼有人。學生的繪畫功底和對傳統陶瓷繪制技藝掌握得較好,但是對產業升級后現代化企業的產品需求與國際創新設計理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敏銳的把握。
(二)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與產業升級需求聯系不夠緊密
2022年6月,《關于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推進陶瓷成型、施釉等重點環節數字化改造。陶瓷文化產業是傳統陶瓷產業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環境中發展而來的,因此陶瓷文化產業的人才建設既不能剝離傳統陶瓷產業的人才隊伍,還要求在傳統之上推陳出新。[2]
目前,陶瓷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以“理論+實操”兩個模塊為主,包括陶瓷傳統裝飾青花和新彩的源流與沿革、裝飾形式、藝術特點、工具與材料及繪制技法等,課程偏向傳統技藝傳承,教學內容脫離陶瓷產業升級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2.教學方法和場景與企業生產對接不夠緊密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進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適應產業需求側的迫切要求。[3]我院陶瓷設計課程目前主要采取傳統師徒制教學模式,教學重點圍繞技法步驟的演示和講解,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單向的講授方式,長時間地進行知識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缺乏主動參與和思考的機會;課堂實操往往局限于教師繪制陶瓷示范操作,學生觀摩練習,通常是選定底稿、在陶瓷上臨摹出底稿、用陶瓷工具與顏料繪制出圖案、放入窯爐中燒制完成,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缺乏創新性和挑戰性,尤其缺少設計思維的訓練和對企業以及市場需求的把握,難以真正提高實踐能力。教學環境局限于教室和校內實訓室,缺少真實的生產場景,教學過程脫離企業生產過程,無法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性。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在陶瓷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運用

(一)校企共建“1+N”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運用
利用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試驗區的優質本土瓷都資源,依托“全國陶瓷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結合校校、校企,共議、共需、共用,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和文化鏈,建設產教融合數字教學資源庫。資源庫包含“1”個通用核心基礎知識板塊,以及眾校眾企共享、共建,建設專業特色資源“N”板塊,同時將產業、企業所需人才的技能和知識需求納入,形成“1+N”即“通用+特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見圖1),設置資源更新動態調整機制,企業可根據產業變化動態調整人才技能需求,院校可以同步獲得動態信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資源。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以行業、產業需求為引導,加強結構化理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滿足混合式學習,融入職業資格標準,實現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共用”良性循環(見圖2)。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不僅融入了產業和企業的動態技能需求,還包括行業最新設計動態,“1+N”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運用到教學中,有助于解決教學內容與產業升級需求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
(二)產教融合虛擬仿真實訓資源的運用
將企業真實的生產場景、生產過程引入課堂,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能模擬企業生產場景、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操作風險低的虛擬仿真實訓資源應運而生。陶瓷設計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依托專業集群優勢,充分利用AR/VR等新興信息技術,打造集實訓、技術服務、產品開發、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和專業技術交流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引入行業企業新標準、新規范、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工藝等,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實現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資源的產教融合(見圖3)。通過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高度逼真的陶瓷制造工藝實踐環境,能精確模擬陶瓷的生產過程,讓學生在安全可控的虛擬環境中反復練習,提升實踐技能。將虛擬仿真資源運用到陶瓷設計課程教學,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般走進國際陶瓷設計中心、走進陶瓷生產企業,操作高分子陶瓷注漿機、陶瓷滾壓成型機、自動浸釉機等新型陶瓷智能制造設備,這一新型教育模式突破了傳統實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顯著提升了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學生的學習體驗。[4]
(三)“校企多元”數字化課程評價平臺的運用
在“新技術、新業態、新規范”的時代浪潮和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新要求下,課程考核評價已逐步拓展至崗位技術能力與職業素養培育層面。考核內容緊密跟隨專業崗位的需求不斷更新變化。依托數字技術和移動終端,由企業導師、行業導師、學校教師組成的“校企多元”數字化課程評價平臺打破了傳統單一評價模式的局限,將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匯聚多方力量,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見圖4)。在陶瓷設計課程中,通過課程評價平臺,校企雙導師實現從課前到課中再到課后對陶瓷設計項目全過程評價,學校教師從理論知識掌握、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企業導師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力,從實踐技能、職業素養、團隊協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企業、行業導師深入參與教學活動,對學生職業技能及時評價和反饋,幫助學生規范職業行為,樹立職業標準。[5]“校企多元”數字化課程評價平臺的運用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崗位需求,深化了校企合作,促進了資源共享,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結束語
職業教育被賦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在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和陶瓷產業轉型升級的形勢下、在數字賦能職業教育發展的助力下,陶瓷設計課程通過校企共建“1+N”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產教融合虛擬仿真實訓資源、“校企多元”數字化課程評價平臺等一系列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升了陶瓷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有助于壯大陶瓷產業人才和新型陶瓷文化創意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楊倉軍.職業教育專業鏈與地方產業鏈有效對接的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3(34):153-156.
[2]王姝姝.提升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競爭力路徑分析:基于國家陶瓷文化創新試驗區建設[J].佛山陶瓷,2023,33(3):77-79.
[3]王立忠.深化產教融合助推高質量發展[N].山西日報,2024-09-11(003).
[4]田立國,張健.高職教育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踐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4(9):91-93.
[5]李黎華.中職汽修專業行動導向教學中多元評價的實踐與思考[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1(8):19-21.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