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以及培養國際化視野的人才。當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將課程思政與英語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在實踐層面上,不僅包含思政內容還涉及清晰的目標規劃和內容的擴展、教學形式的豐富及教學評估的實施。然而,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的研究卻很少。
高職英語作為實踐應用的工具,在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實用的工具課程,更是一門具有強烈文化傳播能力的課程。在復雜的國際競爭形勢中,如何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英語課程中,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是當前高職英語課程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當前高職學生價值觀的現狀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是〇〇后,他們生活在互聯網的環境中,也成長在網絡中,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網絡除了帶來便利還時刻將海量信息傳遞給高職學生,其中不免夾雜不良價值觀的信息。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都受到了很大的就業壓力與競爭,他們的內心經常感到緊張和憂慮,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缺少責任心,不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些學生只追逐物欲,只顧眼前,而不計長遠;他們中有些人在尋求自我實現、獲得新體驗時感到困惑,他們迫切需要對生命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價值導向。同時,由于高職院校擴招渠道的擴大,學生的構成較為復雜,他們對外界的認識也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加強對高職生價值觀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通過高職英語課程的思政建設,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讓這群懵懂的學生能在學習使用英語的同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正確的思政立場,堅定“四個自信”,建立對外交流的底氣和信心,提升綜合素質。
促進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可以囊括很多思政內容,而以思政的形式也將英文這種外來的語言工具賦予中國的思考和內涵,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更是使高職英文課程所培養的學生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正確的視角。通過思政建設,可以促進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才能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具有發展后勁和潛力的中流砥柱。
新形勢下高職英語課程融入思政建設的意義
樹立文化自信。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文化內涵具有廣泛性,涵蓋范圍很廣,包括英美經濟、文化、宗教生活等。毫無疑問,課程的內容非常豐富,也正因為它所宣揚的都是英美文化,這就造成了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盲目崇拜,從而陷入英美文化的泥潭。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應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充實學生的文化修養,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使他們能以英語“說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跨文化交流的技能。“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代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弘揚中華文化,既是新形勢下構建新課程思政的必要內容,又是我國為培養能擔當起時代責任的人才而必需的。這樣既可以使同學們感受到民族團結,又可以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職課標》明確提出,高職高專的英語學習,必須要遵從黨中央的相關教育方針,以樹德為第一要務,不僅要提高學生英語水平,讓他們學以致用,為將來的持續學習及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更要把握正確的方向,讓他們用得其所,用有所值。所以,在高職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的目標,將教書與育人結合在一塊兒,將人才培養不單單局限于培養人才,更要明確“為誰培養”“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基本方向。這不僅是出于我國的教育方針,更是符合社會要求的新形勢新需求。從我國目前的實際出發,結合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對目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與措施,在每一門課程中,都有新的指導思想,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習中外文化。高職院校英語專業主要擔負著向學生傳授英美民族文學作品的重任,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文化,在介紹有關文學作品和作家時,外語也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思政教育,使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及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持一種辯證態度,不至于沉迷于高等職業英語而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對文學作品的辨別能力。文藝的文化輸出是很大的,而“思政”教學又可以把中華文化導入高職英語課程,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又可以在國際交流中把中國的故事說出來,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重模仿,輕創新。“課程思政”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高頻詞匯,大部分高職院校卻忽視了與本科院校之間的差異,盲目照搬大學的課程思政。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拿來主義”的現象,并未將二者區別開來,從而導致英語課思政教育在實施中存在差異。另外,各個學校、各個層次的課程,都秉承著“校校有精品、門門有思政”的理念,通過簡單易懂的教學方式,將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展現家國情懷的篇章貫穿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來說,每一堂課都要面對不同或相近的思政要素,這些思政要素經常在學生眼前“重復”,從而使學生產生排斥的心理,高職英語教學無法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使課程思政工作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重模仿,輕創新”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
教學模式單一。高職英語的教學模式注重實際,忽略了文化修養,盡管這些特征有助于促使大學生打破常規的知識架構,大膽進行創新,但受社會范圍、自我定位、理想與現實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這表明,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過分注重專業知識的單向輸入,而忽略了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思政內容的滲透。教師的教學主要依靠教科書的內容。有些老師不惜一切代價,把重點、難點都往學生腦子里一遍一遍灌輸,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少學生只想著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對文學作品的整體認識不夠,對自己的文學素養也沒有清晰的認識。現在的學生更多的是通過網絡等信息方式來獲得知識與信息,他們很喜歡這種簡單易學的方式,傳統的教育方式比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對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學習無法產生興趣。
輕價值導向。由于“雙基”教學模式的影響,職業學校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很多學生要面對英語應用水平A、B級,進行英語四級考試,這就造成了很多高職院校英語課程偏重英語知識的輸入,偏重英語的語法、句式,缺乏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引導。英語測試主要采用的是語言記憶方面的客觀試題,缺少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考核與評估。長期來看,學生對外語的理解只限于機械地背誦詞匯和語法。這是造成“課堂無力”“學生無趣”“教師無感”的主要原因。
新形勢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重構教學內容。根據《人才培養計劃》和《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標準》,遵循現代職業教育工作流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思想,立足于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與職業發展需要,以“一個目標,兩條路徑,四個模塊”為指導思想,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構建。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都把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放在首位,把培養學生的職業發展后勁、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作為目的,高職的英語教學不能是一時之功,更是需要建立長效機制。與此同時,該課程還根據職業發展的規律,按照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準備、步入工作崗位等四大模塊來進行教學,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情境與任務,以提高學生英語交流能力與整體素質。
優化教學策略。課程以職業教育智慧教學平臺為基礎,全程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結果,這有助于對教學戰略進行優化,對學生的成長歷程進行記錄,從而達到對過程評估與價值評估的目的。在此基礎上,結合云平臺的課前詞匯測驗和課堂前提交的學生對話錄像,全面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行為偏好等,并據此對教學策略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與此同時,通過這個平臺,老師們還可以進行線上和線下的混合教育,通過課前的診斷性評估、課后總結性評估,把大數據的自動化評估和老師的主觀評估有機融合在一起,以學習軌跡為基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以此達到對學生過程評估和績效評估的目的。
教師教學能力的塑造。高職院校英語專業與高職院校思政專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如何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英語是一種外來文化,“思政”則是一種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取向。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很大差別,這也是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可以將中國的文化與國外的文化進行比較,也可以讓學生吸取其中的精髓。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也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對外語的濃厚興趣。例如,通過觀看影片,讓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氛圍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教材內容的更新與拓展。教材的更新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要不斷更新,擴充有關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尋找大量的教學內容,其實施起來困難、工作量也很大,有些教師對于相關內容不求甚解,沒有擴展和更新教學內容,其教材的內容并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文化觀,內容陳舊,與時代脫節。有些一線的老師,只按照課本來教,覺得教材是權威的,自己擴展的東西可能有缺陷,很容易因噎廢食,高校的老師們要摒棄落后的思想,更好地進行教學。
重視學生思維品格的教育。人格教育是根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做人、做事、相處三個層面。高職院校英語教科書的選擇主要來自于西方資源,英語教學應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品質的培養,即提倡理性、公正客觀。運用英語課程的跨文化視野,運用小組討論、英文寫作、英語演說等語言“輸出”活動,引導同學對中國的發展狀況有一個全面了解,同時也對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的位置與作用進行客觀評估,從而提高同學們的愛國情懷。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出發,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不同類型的國際事務,拓展學生的思考深度與廣度。
新形勢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有助于解決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轉型痛點,為其提供可靠人才。通過深入挖掘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教師思政意識和能力完善評價體系等,從而更好地發揮高職英語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真正為培養高素質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