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研究聚焦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電視劇創作中的體現與影響,通過對不同時代下電視劇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塑造文化標識和凝聚集體記憶兩個敘事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背景、理論基礎及其在電視劇中的敘事策略和實踐應用,旨在探討如何通過電視劇展現民族命運共同體,強化受眾的情感體認與文化認同。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 敘事策略; 文化中心; 民族主義
【作者簡介】" 李勝利,男,河南南陽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美學、藝術學基本理論、廣播電視藝術學電視劇歷史與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新時代中國電視劇發展創新研究”(編號:23BC043)階段性成果。
一、理論基底與現實把握:共同體意識奠定創作基調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逐步確立為我國民族工作的核心指導思想,其根基深深扎植于我國豐富多彩的“多元一體”文化土壤之中。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和諧共存的戰略視角出發,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明確強調,我們應當“堅定地樹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1]。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這一理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強調必須“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截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正式將這一概念確定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核心,為民族工作的進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4]從歷史長河的漫漫進程中,中華各民族經歷多次民族大融合,不論是面對自然災害還是應對外侮強敵,各民族多元一體,休戚與共,守望相助,共同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歷史史詩。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56個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中,彼此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一種理念和意識的形成來自于國家政策的指向和驅動,更來自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這種深蘊在歷史脈絡和生活實踐中的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成為了電視劇創作生產的重要面向。
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式,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反映和表現各民族水乳交融的現實基礎。通過各種題材和形式的電視劇,創作者們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描繪了各民族之間的深厚感情和共同發展的歷程。例如,《大山的女兒》(雷獻禾,2022)、《索瑪花開》(王偉民,2017)、《都是一家人》(王文杰,2019)等一些反映民族團結的電視劇,通過講述不同民族之間的故事,展示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還有一些電視劇則通過描繪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共同奮斗,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此外,國產電視劇還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努力表現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各民族的獨特魅力。這種表現不僅有助于增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同,也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一步深入人心。
國產電視劇在表現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現象方面,做出了應有的探索和貢獻。通過各種題材和形式的電視劇,創作者們不僅展示了各民族之間的深厚感情和共同發展的歷程,還努力表現了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理論,深刻影響了對中華民族原生論的理解,進而對電視劇創作產生了直接作用,同時也為研究中國電視劇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敘事提供了理論基礎。
隨著我國各民族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民族題材的電視劇逐漸重視展現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生動地描繪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社會生活的演變,強化了各民族間互相依存的共同體意識。作為中國民族政策與國家形象的典范與實證,中國電視劇的共同體敘事承擔著塑造中華多元文化與民族共同體的重要使命,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獨特魅力與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不僅對我國民族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將為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指明方向,促進民族題材電視劇的繁榮與發展。在這一理論基底的指導下,電視劇作品不僅在內容上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展現,而且在形式上也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時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例如,通過采用多視角敘事、跨文化交流、以及現代技術手段,如高清攝影和特效制作,使得民族題材的電視劇更加生動、真實,同時也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這些作品在傳遞民族團結和文化多樣性信息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
二、文化標識與集體記憶:影像傳播中的構建策略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曾提出,作為一種以符號學為中介的表征媒介,文化與身份的話語受時代影響,其內在邏輯源于主體在文化格局中所占據的位置、相應位置的構成方式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權力關系。[5]英國社會學家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同樣認為立場的差異對表征方式的建構具有決定性影響。[6]在此種理論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可以解釋為作為某種文化權力符號的實質。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富豪的表意實踐,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景觀,更深入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歷史變遷中的命運與抗爭,以及其對于自我身份和文化認同的追求與堅守。
(一)突出主體形象,加強文化標識
電視媒介承載著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電視劇作為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鍵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塑造正面積極的主體形象,有助于受眾更好完成對少數民族情感命運的體認。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展現了百坭村村民在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帶領下脫貧并改善生活的故事,突出了黃文秀等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勤勉盡責的形象。黃文秀放棄個人利益,選擇回到家鄉擔任第一書記,體現了她的無私奉獻和強烈責任感。通過塑造黃文秀這一積極向上的典型形象,該劇增強了觀眾對壯族人民的情感和命運認同,成為當地有力的文化標識,通過細膩的劇情和生動的人物塑造,不僅傳遞了脫貧攻堅的正能量,也展現了壯族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劇中對黃文秀的刻畫,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也加深了對壯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此外,通過展現黃文秀與村民之間的互動和情感紐帶,劇集強化了民族團結的主題,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這種通過影視作品傳遞的正面信息,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同時,《大山的女兒》還運用了明暗交織的情節處理方法,用一碗脫貧慶功酒貫穿起全劇。故事開頭,黃文秀書記埋下了兩壇酒,計劃在全村成功脫貧的時刻開封慶祝。雖然結局之處黃文秀書記未能喝下慶功酒,但脫貧工作的順利結束卻讓整個村子喝上了擺脫貧困的酒水。這兩壇酒不僅豐富了劇情的內涵,還承載了雙重意義:一方面,它象征著在黃文秀的引領下,百坭村找到了脫貧的途徑,并通過多種合作模式的建設,確保了不再返貧;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百坭村的全體黨員干部像黃文秀書記一樣,對國家和集體充滿熱愛,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堅持不懈。
通過這種情節的巧妙設置,電視劇不僅展現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緊密聯系,也深刻揭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深遠意義。黃文秀書記的形象和她所代表的共產黨員精神,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使得觀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加深了對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此外,劇中通過展現百坭村的自然風光和壯族文化,進一步強化了文化標識,使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對壯族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尊重。
(二)回溯集體記憶,激發深層共鳴
經過四十余年改革開放的洗禮,新時代民族題材電視劇積極擔當起增進國家認同、強化民族團結的政治任務,以及展示民族生活、傳遞民族歷史的文化使命。在這一階段,民族主題電視劇的政治敘述手法逐漸從明顯的介入轉變為隱晦的“溫和”參與。通過與其它敘述類型的相互吸收、轉化和融合,實現了政治與文化使命的相互促進和互動傳承。電視劇作品在塑造民族形象和傳播民族歷史方面,采用了更加細膩和多元的敘事策略。例如,通過家庭倫理劇的框架,將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的主題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和人物關系之中,使得政治信息在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中得到自然的傳遞。同時,這些作品也注重展現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讓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有更直觀的了解和感受。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電視劇不僅加深了觀眾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積極的文化支持。
電視劇《索瑪花開》作為首部聚焦少數民族脫貧攻堅的電視劇,以新現實主義的農村生活為背景,真實地描繪了彝族農村的現狀。該劇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真實歷程為藍本,以精準扶貧和新農村建設為核心主題。通過塑造王敏、木呷、烏合等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黨的領導下,彝族人民團結一心,通過自己的奮斗擺脫貧困,邁向幸福生活。《索瑪花開》為觀眾展現了動蕩年代,毛主席帶領著中央紅軍穿越了彝族地區的故事。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頭人小葉丹在彝海邊舉行了一場莊嚴的結盟儀式,他們通過歃血為盟的方式,表達了彼此之間的深厚友誼和堅定的信任。正是彝族同胞的無私幫助,使得紅軍得以順利渡過險峻的大渡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貢獻了重要的力量。彝族和漢族之間的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真實寫照。這種民族團結的精神,不僅體現在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更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彝族同胞和漢族同胞之間的友誼和合作,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索瑪花開》這部作品里,反復出現了一句臺詞:“紅軍,彝族的朋友”,這句話將彝族和漢族的利益緊密相連,有助于觀眾對彝漢兩族的友好關系產生認同感,從而推動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立。
三、情感體認與多元對話:新時代民族共同體敘事的表征實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深植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也扎根于當下的現實生活。在電視劇的創作中,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題材,創作者都應巧妙地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滿足觀眾對民族情感的期待。盡管創作者在素材選擇上享有高度的創作自由和個人偏好,但只要在劇中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能讓觀眾在享受娛樂的同時,感受到美感,并體驗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情節構建,創作者可以將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個體命運緊密相連,使觀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例如,通過展現不同民族人物之間的互助合作,可以傳遞出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同時,通過描繪個體在面對困難時的堅持與奮斗,可以激發觀眾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和自豪感。此外,電視劇還可以通過展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來增強觀眾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通過這些敘事策略,電視劇不僅能夠娛樂大眾,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一)以個體倫理情感凸顯共同體價值
國產電視劇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成功地展現“多元一體”的格局,就必須進行一定的取舍和選擇。如果試圖將56個民族的豐富故事全部搬到熒幕上,那么在有限的篇幅和時間內,很可能會導致所有人物形象都顯得平淡無奇,缺乏記憶點,劇情也會變得像流水賬一樣平淡無奇。因此,在編織劇情和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創作者不僅要努力體現“多元”的特點,更要深入挖掘和深化每個民族的獨特性,從而達到“一體”的效果。
創作者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情節和角色發展,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逐漸理解和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通過展現特定民族的傳統節日、習俗、語言和藝術,讓這些元素成為劇情發展的自然組成部分,而不是生硬的附加信息。同時,通過角色之間的互動和沖突,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共通的情感和價值觀,從而促進觀眾對多元文化的認同和理解。此外,創作者還可以利用現代敘事技巧,如非線性敘事、多視角敘述等,來豐富故事層次,使劇情更加引人入勝。通過這些方法,國產電視劇不僅能夠展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還能夠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目標。
以張桂梅這位滿族教師為例,她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滇西民族深貧山區,致力于幫助傈僳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改變命運,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中,被譽為“時代楷模”。她的事跡無疑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杰出素材。再比如,其美多吉這位藏族郵路信使,在川藏線上默默奉獻了三十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他的故事同樣感人至深。在電視劇《都是一家人》中,創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諸多少數民族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庫爾班、阿迪力、麥麗婭等。這些角色分別代表了回族、維吾爾族、白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通過他們的日常生活展現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劇情不僅在形式上做到了“多元”的融合,更在精神上體現了“一體”的團結,讓觀眾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和共同進步。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留了各民族的獨特性,又強調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意識,真正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多元一體”的格局。
(二)以群體的家族變遷彰顯民族有機體形成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具有深厚親緣關系的大家庭,通過家庭敘事的方式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這一現象,站相處民族有機體密不可分的樣態。例如,電視劇《北部灣人家》(齊星,2018)通過講述韋大壯一家在改革大潮中的變遷,向觀眾呈現出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地區整體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所做出的改變與收獲。值得一提的是,《北部灣人家》并沒有刻意去展示廣西壯族人民的獨特生活方式,而是自然而然地強調了廣西地區多民族共融共存的生活現狀,有意突出大同,隱去小異。
此外,電視劇《都是一家人》通過生動的劇情和豐富的人物塑造,細膩地描繪了庫爾班家、馬有福家和越永強家這三個不同民族背景的家庭的生活故事。庫爾班家是一戶典型的維吾爾族家庭,馬有福家則展現了回族人民的生活風貌,而越永強家是一戶漢族家庭。這三個家庭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但他們的生活軌跡在劇中交織在一起,展現了各民族之間的深厚情誼和緊密聯系。通過一系列貼近生活的情節,電視劇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多元一體的國家中,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劇中的故事不僅反映了維吾爾族、回族和漢族三個家庭的日常生活,還通過他們的互動和交流,展現了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和共同發展的美好景象。這部電視劇以小見大,通過家庭的微觀視角,生動地證實了“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更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樸素真理,傳遞了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信息。
結語
電視劇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與載體,其在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深入挖掘歷史印記與文化鏡像中的寶貴資源與創新元素,電視劇不僅能夠為受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與文化享受,更能夠激發受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新時代中國電視劇在民族共同體敘事的實踐嘗試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表及里,更好實現受眾的情感體認、多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認同;在具體的敘事策略上需要做到深耕主體價值,凸顯文化標識,同時在情節編織上展現“多元一體”,將多民族有機體作為敘事重點。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電視劇將在民族共同體敘事方面繼續深耕細作、不斷創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多力量與智慧。
參考文獻:
[1]王延中.牢固樹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EB/OL].(2022-03-09)[2024-05-07].https://m.gmw.cn/baijia/2022-03/09/35574600.html.
[2]新華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4-05-07].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新華社.習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08-28)[2024-05-07].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4]權麟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建構[EB/OL].(2024-05-07)[2024-08-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725/c40531-32484356.html.
[5]劉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03.
[6][英]斯圖亞特·霍爾,保羅·杜蓋伊.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M].霍煒,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