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小學語文新課改的浪潮下,以生為本理念成為教學的核心指導思想。它深刻影響著教學的各個環節,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以生為本理念在教學目標設定中的體現
傳統教學目標多注重知識的傳授,新課改下以生為本則將目標拓展到學生素養的提升。如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要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能力。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現象,感受文本中的美與悲,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情感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三、以生為本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
(一)自主探究學習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自主探究。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漢字的結構、讀音規律。比如形聲字教學,學生通過對一組形聲字的觀察對比,自己總結規律,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是實現以生為本的有效途徑。在討論課文主題或解決問題時,如學習《狐假虎威》,小組討論狐貍和老虎的形象特點,學生們各抒己見,思維碰撞,培養了合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四、以生為本在評價體系中的落實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不再是教師的單一行為,學生自評、互評成為重要部分。學生在完成作文后,先自我評價,再同學互評,最后教師評價,這樣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二)評價內容多樣化
從只關注成績轉變為關注學習過程、學習態度等多維度。如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發言、小組合作中的表現等都納入評價范圍,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五、結論
小學語文新課改中以生為本理念的落實,為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方向。從教學目標、過程到評價體系的全面變革,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學生,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