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踐行藝術課程標準的需要。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學會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應十分重視美術與文化的聯系性。
中國傳統紋樣是中國諸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珍貴美術遺產,是勞動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藝術,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而當前的美術課程中對中國傳統紋樣還未展開深度教學,學生對中國傳統紋樣了解甚少,未能意識到傳承弘揚中國傳統紋樣所肩負的責任感。我們應將傳統文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進一步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角度出發,提煉美術教學的素材與材料,增強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時這種“文化自信”將十分有利我們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是我們課堂教學中“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務的魔法棒。
2、基于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策略。
新課標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藝術課程要培養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養如果用單課時的教學很難形成,大單元教學是當前美術課程推崇的教學方式,開展大單元教學一方面將原本相對獨立的課程進行知識結構整合,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形式創新,通過大單元的教學將學習內容、技能和思維方式分類整合,這種有針對性集中式的教學形式無疑是指向核心素養的最佳路徑。
2024年暑假山東教育出版社初一美術新教材已經走進我們的美術課程,大單元結構下的新教材已經融合很多指向素養的教學設計,亟待我們教師去整合課程內容設計出更符合我們的學情,更加實效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才能滿足我們學生迫切想提高核心素養的需求。
(二)大單元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
①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中國紋樣”大單元教學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明確課題研究方向。
②通過對課標、不同版本教材的對比分析,在把握“紋樣”特點的基礎上確定“中國紋樣”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單元教學整體規劃,提升教師的教材解讀、課題研究能力及對“中國紋樣”大單元的整體認知度。
③通過對“紋樣”小單元教學活動的實施研究,探索和總結“紋樣”單元整體教學策略與模式,開發形成《初中美術“華夏印記——中國紋樣”大單元教學設計》資源包。
④通過課題研究,引領學生對“中國紋樣”藝術領域能形成整體的知識建構,激發學生學習和傳承“紋樣”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動手制作的能力,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實效和師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研究目標】
一方面,進行大單元教學的研究,通過整理文獻分析國內外大單元教學的研究現狀,尋求有效實施大單元教學方法的理論支撐。
另一方面,進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研究,學習優秀一線老師們對紋樣教學的教學實踐研究成果,進一步理清大單元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知是美育的前提、藝術表現是美育的目標、創意實踐是美育的路徑、文化理解是美育的保障。
教師對新教材進行梳理,圍繞大單元教學主題,制定整體規劃搭建單元教學的框架,針對初一學生學情制定課時內容及教學重難點,理清單元教學思路,保障中國傳統紋樣主題大單元教學的順利實施。以此讓學生經歷“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學習過程,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建立文化自信。
3、形成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有效評價,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審美能力。
首先,教師要建立系統化的教學評價模式,轉變以往單一化的課后評價模式,融合各類教學模式,將單元教學評價融入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全過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深化落實中學美術核心素養教學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制定清晰細化的評價任務和標準,并據此開展教學成果的評定。
其次,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習過程教,學,做,評合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利用作業展評,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提升,讓學生得以不斷提升自我分析和表達水平,形成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能力。
當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智能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極大遏制了學生的動手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加上考試壓力巨大,很多學生原本“靈巧”的雙手、“靈活的大腦”,每天只是與紙筆、鍵盤、各種操作屏為伍。“美來自于生活”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獨立”的生活技能,處處依賴科技,處處機械化,電腦化,就失去了最本真人類創造性的美感。
我們的美育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把獨立作為第一美感。在沒有高考升學壓力的美術課堂,我們有時間和空間將生活中的藝術與文化問題搬到課堂讓學生去動手解決,只要我們堅持美術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提高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就不是一句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