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跨文化交流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中,少數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作為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其傳統工藝美術設計美學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從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這些民族工藝美術設計美學的融合,并探討其在現代設計中的融合應用價值。
[關 鍵 詞]跨文化交流;北方少數民族;設計美學;融合;工藝美術
[中圖分類號]J5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5-0030-03
文獻著錄格式:李思源,周曉杰.跨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設計美學的融合[J].天工,2024(25):30-3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7-19世紀黑龍江流域四小民族設計美學史研究”(項目編號:22YSE447)的成果之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時光的雕琢。在我國黑龍江流域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鄂溫克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被稱為黑龍江流域四小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獨具審美特色的民族工藝設計美學,展現了地域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元交融的獨特魅力。這些多樣性的民族設計美學理念不僅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深刻崇拜,更加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始哲學思想。黑龍江流域的這4個少數民族通常是以狩獵、捕魚、農耕為生,常年生活在大小興安嶺、撫遠市等。各個民族的文學設計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包括動物、植物等。例如,在服裝、腰帶、帽子、鞋子和居家用品上,傳統裝飾紋樣以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自然元素為主。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傳統紋樣逐漸融入現代圖形設計理念,形成了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設計風格。在新時代跨文化交流的發展進程中,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工藝美學也在現代設計美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紋樣、造型、色彩等被巧妙地融入現代設計美學當中,不僅加強了現代設計美學的文化氣息,而且展現出各民族共榮發展的統一思想。
一、黑龍江流域四小民族地域文化在設計美學中的呈現
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鄂溫克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是我國東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他們的設計美學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深受黑龍江復雜多變的地域性氣候特征、環境因素、動植物元素的影響,這些少數民族的民族工藝美術帶有濃郁的歷史文化特點和自然的獨特審美。
(一)自然景觀特點的融合
黑龍江地處我國的東北邊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山巒起伏、江河縱橫,這種壯麗的自然景觀使得四小民族在設計美學中注重線條的流暢與層次感,他們將自然景觀的優美線條、景觀形態、四季的變化特點,以及豐富的層次融入服飾、家居、建筑、生活用品等設計中,使得這些帶有自然元素的用具和生活必需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特殊的文化符號。例如,鄂倫春族自古就生活在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一帶,他們的生活主要依賴于狩獵和半農耕。鄂倫春族人有著原始的自然崇拜,他們在森林里狩獵的時候,會把獸皮收集起來,做成帽子、皮靴等,用獸骨制作辟邪的裝飾品并隨身攜帶,或者作為家里的裝飾藝術品進行展示。鄂倫春族人還有獨特的樺樹皮文化,他們將居住區域特有的樺樹皮制成生活用品,不僅防水,而且耐磨性極強。鄂倫春族女性善于刺繡,在衣服、袖口、鞋子、帽子、嬰兒抱被等物品上繡上精美的手工紋樣,如大自然的山水、樹木等,這些精美的紋樣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
(二)動物元素的融合
根據歷史資料,黑龍江流域四小民族都有狩獵和漁獵的習慣,他們生活在自然資源豐沛、風光秀麗的自然環境中,尤其是大興安嶺、小興安嶺,茂密的森林植被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為這些少數民族制作手工藝品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設計靈感。小鳥的形態,羽毛的色彩,熊、狍子和魚這些動物元素都在他們的工藝美術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善于將動物的圖案、形態融入各種設計作品中,既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也體現了對生命的關愛。同時,這些元素還寓意著吉祥、勇敢、力量等,如犴達罕象征著吉祥如意,狍子代表著勇敢和堅韌。而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則十分擅長魚骨工藝設計,把魚骨、魚刺制成頭飾或者隨身攜帶的飾品,包括魚骨項鏈、腰帶飾品等。他們通過精湛的拼接技藝,把魚皮制成精美的魚皮服飾,而大鱗花紋、小鱗花紋和無鱗花紋是常見的紋樣圖案。魚皮服飾不僅美觀,而且穿著十分舒適。
(三)植物元素的融合
對于生活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來說,廣闊、茂密的森林是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山里的植物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給他們提供生活必需品以外,也為他們表達情感、裝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靈感。他們把植物的形態、色彩融入民族手工藝品的設計美學中,把雪松繡在男女衣服的袖口處,寓意健康長壽。對于鄂倫春族人來說,樺樹皮是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源,可以說鄂倫春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樺皮制品。這些樺皮制品上被鄂倫春人刻上神奇而獨特的花紋、圖案,展現了鄂倫春族人的審美意識,豐富了鄂倫春族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赫哲族人和鄂倫春族人一樣,將樺樹皮加工成造型多樣、外觀精美的生活和生產用品,在他們生活中的碗、盒子、船上隨處可見樺樹皮的元素。可以說,對于這些少數民族來說,他們的工藝美術設計元素來自神奇的大自然,各種植物花卉、動物形態都是他們創作的源泉,體現了這些民族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
二、跨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工藝設計美學的融合特征
我國黑龍江流域的鄂溫克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在跨文化交流中,其民間民族手工藝設計美學的融合方式和融合特征具有獨特性。
(一)圖案紋樣的融合特征
鄂溫克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這4個少數民族在圖案紋樣的設計上,既有各自的特點,又在跨文化交流中相互融合。例如,鄂溫克族的圖案紋樣以動物、植物和幾何圖形為主,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赫哲族的圖案紋樣以魚紋、波浪紋等水生文化元素為主,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敬畏。鄂倫春族的圖案紋樣則以鹿紋、熊紋等森林文化元素為主,展現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達斡爾族的圖案紋樣則以花卉、鳥紋等為主,富有生活氣息。由于這些少數民族同樣生活在黑龍江流域,雖然有的民族以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為家園,有的民族則是在撫遠市和嫩江流域依賴于漁獵和半農耕的方式繁衍生息,但是他們之間的民族手工藝品的制作方法和紋樣圖案,既存在緊密的聯系,又具有各自的特色。
在跨文化交流中,這些圖案紋樣不斷融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圖案紋樣。如將鄂溫克族的動物紋樣與赫哲族的波浪紋樣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水生文化和生命力的圖案紋樣。再如將鄂倫春族的森林文化元素與達斡爾族的花卉、鳥紋相結合,形成富有生活氣息的圖案紋樣。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少數民族工藝設計美學的內涵,也使其更具時代感。
這些獨具特色的圖案紋樣在今天的時尚界也被廣泛應用,一些來自東北的小眾服裝設計師就熱衷于挖掘這幾個民族的圖案紋樣,并把這些民族文化的元素和設計審美融入現代服裝設計當中,一些鄂倫春族代表性的花草紋樣和動物紋樣被設計師融入服裝的袖口、衣領上作為裝飾,不僅美觀精致,還獨具民族工藝的特殊審美。
(二)材料與工藝的融合特征
在材料與工藝方面,鄂溫克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表現出明顯的融合特征。這些民族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嘗試新材料、新工藝,使工藝品更具現代審美。例如,赫哲族婦女把樺樹皮和魚皮相融合,制作箱子、碗和室內裝飾品等。同時還把一些魚皮、魚骨、獸皮和樺樹皮進行二次融合,制作出極具民族風格的裝飾品,這些民族手工藝也受到游客的青睞。
再如,在制作傳統手工藝品時,鄂溫克族和赫哲族會使用魚皮、獸皮等天然材料,而在與外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他們開始使用棉布、絲綢等新型材料,使工藝品更具舒適度和實用性。在工藝方面,這些民族在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學習了現代工藝技術,如染色、印刷等,使工藝品色彩更加豐富、圖案更加精美。
在現代設計中,一些設計師積極從這些民族的工藝設計審美中尋找設計靈感。一位來自臺灣的家具設計師就多次深入赫哲族人的家中,學習樺樹皮材料的應用方法。這位設計師把樺樹皮應用到高端沙發設計中,不僅增強了沙發的舒適性,同時也體現了古樸、自然的審美價值。
(三)功能的融合特征
民族手工藝品不僅具有顯著的裝飾效果,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是少數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鄂溫克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的傳統工藝品也呈現出明顯的融合特征。這些工藝品既保留了傳統的實用功能,又融入了現代審美元素,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很多游客會購買這些民族手工制作的樺樹皮手工藝品,用獸皮制作的帽子和鞋子等,這些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手工藝品,不僅做工精美,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例如,傳統的赫哲族魚皮畫原本主要用于裝飾和祭祀活動,但在跨文化交流中,赫哲族的藝術家將魚皮畫與現代家居裝飾相結合,使其成為深受市場歡迎的藝術品。再如,鄂倫春族的鹿皮鞋原本是民族傳統服飾的一部分,現在在設計中加入現代元素,成為時尚的戶外運動鞋,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赫哲族婦女用樺樹皮和魚皮制作的時尚挎包,將植物紋樣作為點綴,深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達斡爾族的刺繡工藝極為出色,并且擁有十分悠久的傳承歷史,沖克木勒伊勒嘎技藝作為達斡爾族刺繡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達斡爾族早期刺繡的延伸,一般多用于婦女服飾、枕頭繡片、荷包、鞋面、兒童搖車背枕、錢搭袋等物品,風格樸實、色調柔和、生動優美,由于主要采用繡與貼相結合的縫繡技巧,圖案更具有立體感。如今達斡爾族婦女憑借一雙巧手,借助獸皮材料,制作出兼具功能性、審美性、實用性的民族手工刺繡工藝品,如沙發靠墊、嬰幼兒蓋被、女士披肩和提包等。這些功能性強且色彩艷麗、紋樣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雖然產量有限,但是獨具特色,一經上市就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
(四)文化內涵的融合特征
從歷史文化內涵來看,鄂溫克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和發展。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但是對動物、植物和自然的崇拜是相同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藝人不但傳承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工藝設計美學,而且借鑒了其他民族的手工藝制作技術,將歷史文化和制作技法相互融合,形成豐富多彩的工藝品,如背包、抱被、衣服和帽子等,還有一些融合了自然元素和具有各個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的裝飾品,如樺樹皮魚刺項鏈、魚骨裝飾畫和利用動物皮毛制作而成的居家裝飾用品等,展示了各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在黑龍江的一些旅游景區,這些純手工的少數民族工藝品深受游客的喜愛。
三、面臨的機遇
在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黑龍江文旅市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傳承民族手工藝的少數民族匠人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制作一件民族手工藝品需要大量的時間,例如,樺樹皮需要在特定的時間采集,魚皮的制作需要經過捕魚、扒皮、清洗、晾曬等工序,再加上刺繡、裝飾和打磨,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些獨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經過歲月的沉淀,展現出精心雕琢的工藝之美。獨具匠心的造型、精美的紋樣圖案、純天然的制作材料,這些都是少數民族工藝品的獨特審美,展現了這些少數民族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對自然的無限感恩和敬畏。
四、結束語
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設計美學是其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這個民族的身份象征。在現代的跨文化交流中,在互聯網、新媒體的助推下,這些燦爛的民族傳統工藝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面臨一定的挑戰。作為少數民族工藝設計的參與者和傳承者,要善于利用資源優勢、文化優勢、民族優勢,結合現代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市場需求,結合黑龍江的文旅特色和市場需求,加大手工藝制作力度,提升工藝品的質量和審美價值,打造一些傳承級、收藏級的高品質民族手工藝品,從而促進傳統工藝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任遠.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文儉.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美術[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3]黃劍,周曉杰. 黑龍江流域四小民族傳統手工藝品語義設計路徑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 2024,44(3):58-59.
[4]湯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3(1):122-129.
[5]潘志偉,孫巍巍,汪作朋.黑龍江“四小”民族技藝類非遺文創開發策略研究[J].經濟師, 2022(5):150-151,159.
[6]潘宇,金鑫,張充呂.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衍生品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0(10):151-152.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