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對接,實行校企合作,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提高學生就業率的需要;是減輕學生經濟負擔,擴大職業教育規模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的需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對接,促進校企合作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筆者就近幾年來參加中職校企融合工作的有關感悟談一點意見。筆者認為,要有效實現校企融合,真正發揮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功能,中職學校應在以下四個方面做一些實質性的工作。
一、瞄準支柱產業,優化專業結構
“圍繞支柱產業,打造精品專業”是職業學校科學發展,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也是把學校做精、做大、做強的根本途徑。為了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對接,專業教學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學校應組織相關專業教師深入社會和企業調研,掌握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據此,不斷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幾年來,學校根據本市產業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先后在汽修、電子、食品、服裝等專業進行了訂單培養,加強了與企業的深度融合。
二、對照崗位需求,調整課程設置
中職學校應把“一個行業、一個企業有哪些崗位(工種)群?每一類崗位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要素有哪些?”作為調整專業教學計劃、確定課程設置的主要依據,按照“理論知識夠用,專業知識實用,實訓教學為主,課堂教學為輔,重點培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教學指導思想,構建“大門類、寬基礎、多方向、可選擇”的專業課程模式,突出文化課程的基礎性、專業技能的實用性、實踐教學的崗位性。建立“學分銀行”,實行工學結合,努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
三、把握能力要素,創新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是職業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人才質量的關鍵所在。中職學校應經常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了解各個生產環節中每一類崗位(工種)所應具備的能力要素,據此制定各專業課程的能力目標綱要,然后組織教師積極探究各類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大膽改革和創新專業課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可供不同課程、不同課型選擇的專業課教學模式。近兩年來,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先后探索或推廣出了項目模塊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模擬法、“雙師”(學校教師、企業技師)執教法、“雙元”(學校、企業)交替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模式的優點是突出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壓縮了課堂教學時間,將教學活動引入到工廠車間(或類似工廠、車間的實訓場)的實情實境中,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獲得親手實踐的真情實感,實現了“讀書學習”與“上崗就業”的零距離,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原則。
四、搭建互動平臺,促進優勢互補
中職學校應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及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鼓動政府牽頭組織部門、行業及中職學校共同探索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對接的路子,積極探究校企合作、優勢互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并積極搭建起一批校企合作的互動平臺。其主要思路及做法是:一是簽約創建了一批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二是簽約構建了校企間“技術互助、信息互通、資源互享、人才互動”的合作機制;三是簽約搭建了“教師進廠實踐,企業職工培訓,學生實訓就業”的互助平臺;四是簽約組建了由行業、企業專技人才和學校專業教師聯合組成的“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產品研發”的合作組織。以上措施的落實,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促進了“雙向互動”,實現了優勢互補,充分發揮了職業教育推進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服務功能,提高了辦學質量和效益,學校聲譽與日俱增。
校企融合是“培養適應生產和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是中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實踐表明,只有通過校企深度融合,中職教育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同。目前,校企要共同努力探討有效合作途徑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