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成效;建設經驗;優化措施;丁家寨;畢節市
[摘" 要] 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地處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區,于2017年11月動工建設、2020年5月12日正式投運,是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監測站點之一,也是畢節市水務部門按照建設項目管理程序承建的,包括項目規劃選址、項目立項、土地征收、招標調整、辦理施工許可和產權證書等全套手續的第一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從優選建站用地、優化建設方案、緊扣產業發展重點、自動與人工觀測結合、綠化美化提檔升級和運行管理規范有序等方面,總結了建站經驗,并基于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12
[引用格式] 孟天友,劉正揚,彭強,等.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成效與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24(9):33-35.
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是科學推進水土流失防治、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貴州省畢節市轄區內現有6處水土保持監測點,分布在市級水土保持區劃的3個類型區,分別為畢節丁家寨、威寧縣白馬、金沙縣箐門監測點,以及在水文站基礎上擴建的七星關區七星河、赤水河監測點和黔西市雨明監測點[1]。其中僅有七星關區赤水河監測點設有小流域卡口站,七星河、赤水河監測點是在水文觀測的基礎上加測泥沙數據,其余4個監測點均是設置人工坡面徑流場開展水土流失監測。除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外,其余監測點的建設均未采取單獨規劃選址、履行完整建設程序,大多采用土地租用方式,存在徑流小區種植模式與縣域產業發展重點結合不好、觀測手段局限于人工觀測、信息化程度低、觀測數據的準確性不高、規劃建設手續不齊全、建設程序不規范、長期觀測具有不確定性等問題。
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是畢節市水務部門按照建設項目管理程序承建的,包括項目規劃選址、項目立項、土地征收、招標調整、辦理施工許可和產權證書等全套手續的第一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是貴州省首個實現降雨、徑流、泥沙、土壤水分等全自動監測,數據指標實時傳輸,并與人工觀測數據對比分析測試的站點,被譽為“新時代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建設的典型”。
1" 基本情況
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是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監測站點之一,地處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區,地理坐標為104°51′~105°56′E、27°03′~27°47′N,距畢節市中心約18 km。監測站建設工程是根據新時期國家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和《貴州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規劃的,由畢節石橋水土保持監測站搬遷重建,經貴州省水土保持監測站、畢節市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多次現場踏勘后,于2017年11月1日動工建設,2020年5月12日正式掛牌投入運行。監測站建設采取永久征地的方式,一次性支付完征用土地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做到永久建站、長期觀測。監測站總占地面積5 214 m2,總投資262.93萬元,站內共布設徑流小區5個,同時修建圍墻350 m、自然式綠地護坡1 779 m2、截水溝50 m、觀測便道74 m、排水溝101 m,修建觀測實驗用房1幢、建筑面積328.89 m2。
2" 建設管理成效
2.1" 優選建站用地
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前身為始建于2006年的畢節石橋水土保持監測站。根據畢節城市發展規劃,畢節石橋水土保持監測站的搬遷是順應新時代畢節高質量發展的形勢需要。2013年6月6日,七星關區政府《關于鴨池鎮石橋水土保持監測站搬遷等有關事宜的專題會議紀要》(七星府專議〔2013〕92號)正式啟動了石橋水土保持監測站的搬遷重建工作,明確了“永久建站、觀測方便、科普示范、建設一流”的總體要求。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項目歷經兩次選址,開展了兩次前期工作。第一次是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選址在七星關區德溪街道德溝村墻院組,開展了監測站建設的前期工作,經區發展改革委立項,辦理了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土地使用證等手續,完成了項目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并通過相關評審,與施工、監理中標單位簽訂了建設工程采購合同及監理合同。后因土地征收和協調進場道路等因素,工程未能如期開工。2016年倒天河干家溝河道治理工程及德溪公園景觀大道占用建站用地,導致現有場地無法滿足建站要求;同年8月七星關區政府明確重新選址建設,由區財政局據實解決前期投入經費54.29萬元;同年9月經七星關區政府同意“在海子街鎮污水處理廠周邊選址建設”。綜合比選交通、水、電條件和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等因素,第二次最終選址在七星關區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區紅巖組,正式啟動了監測站的建設工作。兩次選址比較,畢節丁家寨建設場區相對獨立,易管理,不需新建施工進場道路,附近有前所河、溪溝可供生產生活用水,周邊是白馬山林場,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建站條件更優。
2.2" 優化建設方案
對于建站的目的、功用和總圖布置方案等,建設單位要有清晰明確的“想法”,將主動權牢牢把握在手中。在規劃選址上,因建設工程位于畢節中心城區規劃范圍,故選址和占地面積要經城市規劃委員會會議研究,用地要符合建設用地性質。建設單位抓住《畢節市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的契機,通過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協調將原規劃的綠化用地調整為建設用地。在土地征收上,按規劃紅線征收土地,紅線外的土地由村集體管理,考慮到一塊承包地若大部分被征收,則余下的零星地塊不便于種植的實際,尊重群眾意愿全部予以征收,解決了征地矛盾突出問題。對施工中標單位,為消除合同法律風險,避免造成國家經濟損失,按“建設內容基本一致、投資變化不大、屬于調整建設地點的工程重大變更”的原則,經集體研究決定施工單位不變,并采取“總價控制、單價承包”的方式,比照原工程中標總價與財政評審總價的比率下浮調整;對同一工程單價,按“財政評審單價高于原施工合同單價的執行原施工合同單價,低于原施工合同單價的執行財政評審單價”的原則,延用原施工中標結果,并簽訂補充協議。在施工許可證辦理方面,因觀測實驗用房建筑面積大于300 m2,要求建設單位具有建筑工程施工資質,不能僅具有水利工程施工資質,且要求建設單位執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頒布實施的施工監理相關規范等。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項目雖屬于小型項目,但其建設過程中不僅涉及基建還出現了工程變更調整環節,因此在建設中采取了“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辦一步”的方式推進,辦理相關手續艱難曲折,既增加了許多協調工作量,又反映出建設單位對政策法規的認識亟待加強,統籌協調能力還需強化。
2.3" 緊扣產業發展重點
畢節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華山松是水土保持林的主要樹種,刺梨產業是貴州省12大特色產業之一,脆紅李是七星關區經果林發展的重點,玉米+馬鈴薯是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以上種植地塊水土流失情況是水土保持監測的重點。
因此,在布設徑流小區時,要緊扣地方政府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綜合考慮傳統產業與特色產業,合理安排。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內共布設5個徑流小區,每個徑流小區面積90 m2、坡度15°,其中1號徑流小區為人工喬木林(華山松)、2號為經果林(刺梨)、3號為經果林(脆紅李)、4號為人工裸地、5號為坡耕地(玉米+馬鈴薯)。積極開展傳統產業與特色產業徑流小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測算水土流失量,核算社會經濟價值,優選優勢產業,為地方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和控制水土流失提供理論依據,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2.4" 自動與人工觀測結合
2018—2019年省水土保持監測站安排資金,給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配備了2臺HL-3W型、3臺JDNS-AUTO-04型徑流泥沙自動化監測設備,并增配了雨量傳感器和15臺土壤水分探測儀,實現了降雨、徑流、泥沙、土壤水分等數據指標的實時傳輸和觀測,提高了監測數據的準確度。監測成果數據全部接入貴州水保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觀測數據的及時存儲、在線查詢與下載。另外,在場站內安裝了2條網線和15個監控攝像頭,對整個站點進行實時動態監控,實現了對監測站點的可視化管理。根據《水利部辦公廳 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監測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通知》(辦水?!?021〕357號)文件要求,監測站在已投入使用自動化監測設施的基礎上,于2022年7月增設完成人工觀測設施,以開展自動化監測和人工觀測數據的對比分析測試,為后續的規程規范或技術標準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撐。目前監測數據量還比較少,自動化監測與人工觀測的數據還需經過較長時間的對比分析,才能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和規律。
2.5" 綠化美化提檔升級
2020年,按照“建設一流花園式站點”的要求,積極爭取省水土保持監測站支持,對原綠化邊坡進行了提升改造,強調生態園林景觀建設理念,突出水土保持監測的主題,注重綠地布局和生態功能,采取“喬灌草、常綠與落葉樹種、多種色彩搭配”的方式,做到了有層次感,四季有花、有香味、有色彩。邊坡綠化共分6層,其中第1層種植春鵑,第2層種植紅葉石楠球和金葉女貞,第3層種植木槿和花石榴,第4層種植丹桂,第5層種植紅葉李,第6層種植香樟;場內點綴種植銀杏、櫻花,柵欄、擋墻邊緣種植薔薇、常春藤等開花類、飄香類和觀葉類攀緣植物。整個站點四季有花,錯落有致,季相變化明顯,環境優美恬靜。
2.6" 運行管理規范有序
畢節市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內設正科級機構監測科,具體承擔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等站點管理工作。監測科編制5人,其中高級工程師2人、工程師3人。2019年5月起,由省水土保持監測站正式聘用2名監測人員長期駐點,并簽訂聘任合同,保證了監測人員穩定性,提升了員工歸屬感。同時,將工作任務清單化,對種植管理、徑流和泥沙實測、清洗雨量筒濾孔和監測設備排水孔、測算作物產量和清理枯枝落葉等工作,明確工作時限、工作內容、數據整理上報等要求,觀測人員須按工作任務清單逐項落實。為規范工作秩序,保證動態監測的及時、準確,畢節市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制定了《監測點觀測人員工作制度》《監控室管理規定和監控室設備管理制度》《考核與獎懲制度》《監測站防汛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到現場監督檢查履職情況。省水土保持監測站每年安排7萬元左右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運行管理工作經費,并與畢節市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簽訂工作任務責任書,按照資金管理的相關規定,認真組織落實責任書的工作內容,實現監測運行管理工作規范有序開展。
3" 建設經驗
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工程建設實踐可為以后的監測站點建設提供借鑒的經驗:一是要將功課做在前面,提前咨詢發展和改革、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涉及的建設工程需辦理哪些行政許可手續,統籌推進相關手續的聯動辦理;二是規劃選址的建設用地地塊要與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圖斑進行比對,需要重點關注規劃紅線的劃定工作;三是土地征用資金預算安排中除要考慮在規劃紅線內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外,還要考慮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金和規劃紅線外零星地塊的征收費問題;四是工程建設中要維持規劃紅線的嚴肅性、權威性,嚴禁超規劃紅線范圍布局建設工程,嚴格執行建設工程規劃方案中建筑面積、建筑標高等約束性規定。
4" 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
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工程受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征地范圍內只能建設人工坡面徑流場,不能建設流域卡口站;人工坡面徑流場也僅設置了5個,且均設置在坡度15°處,沒有設置自然坡面徑流小區,代表性和對比性不足;所使用的自動化監測設備未經質量檢測認證,型號不一,調試周期較長,監測數據的穩定性和準確性不高;觀測數據僅處于整編階段,對數據的分析研究才剛起步?;谝陨蠁栴},擴建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是新時代畢節市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形勢需要,也是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區[2]的現實需要。根據《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關于配合做好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初步設計工作的通知》(水保監〔2023〕33號)安排,2023年5月啟動了畢節丁家寨水土保持監測站優化布局的初步設計工作。按照“綜合建站、征租結合、提質增量”的原則,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選擇在相鄰3 km的西沖小流域內,并編制完成了工程初步設計方案。在“一站一策”報告專項審查會議上,經專家組審查確定了工程建設內容、工程量,工程總投資488.50萬元。通過升級改造,將新建小流域控制站1個、氣象觀測場1個、自然坡面徑流場4個、典型實際樣地徑流泥沙觀測點4個、林草調查樣地4個等[3],以彌補原站建設的短板,豐富水土保持監測內容,提升水土保持監測為政府、社會公眾服務的水平;同時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強化對監測數據的分析研究,探索建立西南土石山區砂頁巖地域水土流失模型,建成科研、科普一體化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示范監測基地。
[參考文獻]
[1] 孟天友,羅忠志,雷龍海.畢節市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水土保持,2022(12):1-4.
[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推動畢節高質量發展規劃[R].北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2:14.
[3] 貴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廣中心.國家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優化布局工程貴州省七星關區丁家寨水力侵蝕觀測一般站升級改造初步設計報告[R].貴陽:貴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廣中心,2023:17.
收稿日期: 2024-01-10
第一作者: 孟天友(1971—),男,貴州畢節人,高級工程師,學士,畢節市水土保持監測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技術和管理工作。
通信作者: 劉正揚(1991—),男,貴州畢節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
E-mail: 610047445@qq.com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