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深入探討職業教育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人力資本問題突出、數字技術基礎薄弱、資源保障建設不足等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深度賦能數字技術、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和凝聚鄉村振興力量等優化路徑,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助力鄉村發展實現新突破,同時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鄉村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0-0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01
0 引言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鄉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在眾多支持鄉村振興的措施中,職業教育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理解職業教育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義,探究職業教育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及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路徑,繼而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文獻回顧
職業教育和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學者關注的主要話題。潘富[1]認為,職業教育可帶動鄉村經濟增長、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李夢卿等[2]通過研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模式,發現職業教育為鄉村發展帶來了積極作用。職業教育可助力鄉村發展已然成為社會共識,但其賦能鄉村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面臨的困境也有一定差異。譚鈺燁[3]認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推進存在困難;蔣士會等[4]以廣西為例,提出職業教育供給鄉村的人才總量缺額;孫紅霞[5]深度探究了農村職業教育賦能鄉村發展的現實困境,發現并總結出農村職業教育受重視程度較低、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綜上,職業教育對鄉村發展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但同樣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境,因此,有關職業教育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還需不斷深入探究。
2 職業教育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路上,鄉村的發展是民族前進的重要力量,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至今,鄉村發展日新月異,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抓住職業教育這一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對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美麗新鄉村具有重要意義。
2.1 落實國家戰略
從2018年開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國家相關職能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通過對這些政策文件的分析可以發現,職業教育是關鍵詞之一,是影響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6]。2021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要面向農村轉移勞動力、返鄉農民工、脫貧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安全知識培訓[7]。《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強調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鼓勵更多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一直緊跟國家政策、落實國家戰略,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推進鄉村高質量發展。
2.2 教育本質要求
從職業教育的角度來審視新時代鄉村振興可以發現,職業教育振興鄉村不僅是落實國家基本戰略,更是教育的本質要求。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才的活動,職業教育通過培養鄉村所需的各類人才服務于鄉村,充分發揮了教育的基本育人作用。職業教育的基本作用還包括政治作用、經濟作用、文化作用和人口作用等。職業教育通過政治作用,提高社會所需人才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水平;通過傳播思想道德、傳承傳統文化,起到傳承鄉村文化、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通過職業培訓、繼續教育改善社會人口的分布結構,使城鄉居民在分布上趨向合理化。職業教育在助力鄉村改革發展方面充分發揮了教育的基本作用,符合教育的本質要求。
2.3 彰顯職教特征
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滿足新時代技術變革背景下鄉村發展和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基本要求。職業院校作為鄉村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有著培養鄉村所需的技能人才和技術復合型人才的良好資源,所培養的復合型人才能對鄉村的農業產業現代化建設與管理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跨界教育,具備全民性、時代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等多種特征,在服務“三農”、振興鄉村產業和培養鄉村人才等方面都具有獨特價值,也實現了和鄉村發展間的良性互動。
3 職業教育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現狀
3.1 提高了農民綜合素養
鄉村振興對農民受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鄉村的發展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和會管理的人才。職業教育作為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傳播科普知識、開展集中培訓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綜合素養。例如,北安市楊家鄉職教社對當地農民采取科普+培訓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成立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班,集中面授種植、養殖等專業知識。這些都為培養高素質的農民提供了重要途徑。
3.2 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的典型標志之一即鄉村經濟得到有效發展。職業教育通過人才支撐、產業發展、技術支持等為鄉村振興增能賦效。農村信息化水平落后、產業轉型發展緩慢、生產方式單一等都會導致鄉村經濟停滯不前。職業院校通過多元參與、融合辦學的方式,充分發揮“技術向度”的作用,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經濟要想長期穩步發展,職業教育需與鄉村振興實現深度融合。例如,通渭縣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優勢,積極推動“非遺”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不僅使文化遺產大放異彩,也助推了地方經濟穩步增長。
3.3 推動鄉村產業升級
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主要目標是實現鄉村產業現代化[8]。面對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傳統農業產業需要升級。在此方面,職業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形成了“學校+企業+鄉村”的合作育人模式,為鄉村提供優質復合型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職業教育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通過“人才助農”“產業助興”,實現產業發展和產業轉型新突破。
4 職業教育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4.1 人力資本問題突出
人力是振興鄉村、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9]。鄉村振興,人才為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常住人口為14.1億人,而鄉村人口約為4.7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33.8%。其中,鄉村老年人的數量高達一半,鄉村勞動力短缺、老齡化日益嚴重,人力資本問題突出,鄉村發展困境更加凸顯。
職業教育是一種培養技能人才的教育類型。若其培育出來的技術人員不愿意扎根農村,則會造成支撐鄉村發展所需的人才稀缺,從而影響鄉村振興各項目標和政策等真正落實。人力資本是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10],但在近年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村人力資源結構失衡,人口老齡化加重,能夠接受繼續教育、學習新技能和新技術的人并不多,因此影響了教育與農業產業需求供給間的平衡問題。
4.2 數字技術基礎薄弱
數字技術賦能產業、企業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發展的新突破。鄉村的發展也急需數字技術的支持。例如,鄉村的農業產業需要依靠數字技術實現生產的現代化,提高生產效率、減輕農民負擔;數字技術可以轉變鄉村居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數字技術可以更好地傳播鄉村民風民俗,帶來鄉村文化振興與繁榮。
但當前多數鄉村數字技術基礎薄弱,數字產業發展與城鎮相比相對緩慢。數字基礎設施設備及數字技術是鄉村數字化發展的基礎,但目前鄉村數字基礎設施設備還不夠完善,很多依賴數字技術實現鄉村振興的舉措無法落到實處。例如,支撐鄉村經濟發展的先進農業技術和助力鄉村發展的數字技術人才,都會因為缺乏成熟的數字設施或數字平臺而難以發揮其振興鄉村的作用。同樣,鄉村5G基站等新基建還未實現全覆蓋,制約了農村網絡教育、遠程醫療的發展[11]。而教育和醫療作為民生最基本的兩項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考指標。因此,加快數字技術深度賦能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4.3 資源保障建設缺乏
資源保障可以分為基礎設施保障和制度保障兩方面。基礎設施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所需,其對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有著一定的潛在作用;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衡量鄉村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條件之一。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當地農副產品和地方土特產,而能夠帶來更高經濟效益的企業數量較少,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也就無法支持鄉村健全并完善基本設施。而在相關制度保障方面,雖然國家近年來頒發了大力扶持鄉村振興的相關文件,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及鄉村振興相關財政、金融等政策,但鄉村振興這項任務系統性強、難度大,需要更多可以落到實處并適合本土發展的政策規劃。上位文件為全國范圍內的鄉村振興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各地也應結合國家和省市政策文件制定適合當地發展的政策文件和相應的保障措施,從政策與保障制度方面嚴格規范鄉村建設。
4.4 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社會力量覆蓋廣泛,包括事業組織、企業團隊、家庭團體等。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教育的協同幫助外,社會力量也是鄉村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社會力量中,企業、行業和社會成員的支持對鄉村發展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企業行業則為鄉村發展提供重要條件。當前,職業教育助力鄉村發展不僅僅是其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責任,更需要與社會力量共同制定方案、培養人才。這就需要有更多的社會力量主動擔負職責,共同助力鄉村建設。
技能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力量可獨立開辦職業院校,也可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人才[12]。但當前社會力量在辦學層面的作用不凸顯,社會力量助推職業教育實現其目的,但社會力量不足也會制約職業教育功能的發揮。社會力量、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鄉村振興4者之間環環相扣,解決好社會力量參與不足這一重要問題,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后援保障。
5 職業教育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5.1 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人力資本是鄉村振興中最關鍵的內生變量[13]。各地可以通過完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技術工人及培育創新型管理人才等方式為鄉村提供更多人力資本。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明確了職業院校是培養鄉村人才的重要基地,通過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對準鄉村發展目標需求,加快鄉村與職業院校一體化建設,為鄉村輸送更多人才。
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最大的區別體現在特征上,它是一種協調性較強的“職業”。職業教育中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與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結構相吻合[14],可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已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資源。但當下,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地方資源條件薄弱、制度保障不夠完善等因素造成鄉村人才資源流失嚴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推動下,職業教育為培養鄉村實用型人才創造了更大的潛能和空間[15]。例如,職業院校以傳幫帶形式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深入農村開展教育與技術服務;鼓勵職業院校師生定期以多種形式走進鄉村開展知識講座與傳授鄉村治理教育經驗,加大鄉村建設培養培訓力度。職業教育牢牢把握人才對鄉村發展的重要價值,通過人才培養擔起“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責任重擔。
5.2 數字技術深度賦能
“互聯網+教育”是未來教育的必然形態,承載著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想象[16]。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可見數字技術是鄉村發展的重要一環。針對鄉村數字技術基礎薄弱、農業產業現代化手段運用不充分等困境,職業教育可通過培養數字化人才、提供數字技術支持等方式發揮其教育作用,并實現數字深度賦能鄉村。
數字化人才是數字技術得以實現的媒介。培養鄉村數字化技術人才,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進行鄉村調研,通過實地考察了解目前及未來鄉村所需的人才情況,與職業院校、企業行業等對接人才需求,建立定向培養機制,完善鄉村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制定激勵獎勵制度,減少鄉村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可與鄉村共建共享實訓實習基地,在發展鄉村數字化產業、優化鄉村數字網點、建立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等的同時也提高培訓人員數字技術本領。要想數字技術深入鄉村,全面提高農民的數字素養是關鍵。職業院校可安排專業教師定期走進鄉村開展數字培訓,逐漸提高他們對數字技術的認識程度,使鄉村數字化不論從技術成熟度上還是農民認識度上都能有質的提升,讓數字“賦能”成為農民發展的“本能”。
5.3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在于從根本上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受地形地貌、氣候、水土、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特色產業。產業是鄉村振興走好鄉村富裕道路的基石,鄉村要實現振興并走向高質量發展,必然離不開產業,沒有產業的興旺就不可能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特色產業需要結合各地自然氣候和資源文化,因地制宜打造適合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例如,漣水縣紅窯鎮充分利用當地土壤特點優勢,大力種植蘆筍,并做好蘆筍品牌,壯大當地特色產業;儀征市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出黑莓相關飲料零食,并進行產業化發展,在解決當地農民就業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協同發展,提高了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同時,產業的興旺離不開有技術和會管理的人才。各地應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同時根據不同產業要求,進行多元化的產業規劃,充分對接各地實際情況,利用科學技術培育更多鄉村本土特色產業,不斷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農業帶動產業,以產業推動經濟,形成“一村一品”新農村、“一縣一業”新格局。
5.4 凝聚鄉村振興力量
走穩鄉村路,凝聚多方力。鄉村振興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社會企業、政府機關等在各地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各司其職、盡其所能。各地區之間也會協作幫扶,助力完成新農村到美麗鄉村再到和美鄉村的建設之路。例如,黔東南州的丹寨等縣引進佛山市的技術、理念、經驗,助推當地特色產業升級,佛山市進一步推動丹寨好茶走出大山,使茶、文、旅三者相互融合,形成了佛黔地區良好的發展格局[17];貴州省畢節市在2023年組建了2 160個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選派了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6 480名[18]。由此可見,各界齊心協力能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從當前情況看,職業院校應廣泛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為鄉村提供技術支撐和人力資源;社會各界可共同提供義工服務,使城鎮與鄉村互學互助;龍頭企業可充分發揮產業專業優勢,給予資源設施支持,并向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全面地參與鄉村振興。各地應通過凝聚多支有益鄉村發展的社會力量,實現對鄉村發展的精準幫扶,使農村真正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6 結束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新時代下鄉風文明、美麗和諧、生態宜居的新農村不斷發展,其與城鎮的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而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職業教育培育愛農村、惜農業,適應農村發展的創新管理人才,帶領鄉村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鄉村富足和興建鄉村的美好愿景。職業教育從多個方面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是職業教育落實國家戰略、響應國家號召的基本原則,也是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潘富.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方法和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4(7):54-58.
[2]李夢卿,王志,韓雪軍.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模式、困境與優化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2):64-71.
[3]譚鈺燁.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現實需要、實踐困境與推進方向[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7):142-145.
[4]蔣士會,孫楊,張鈺與.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賦能鄉村人才振興:邏輯、困境與對策:以廣西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8):47-55.
[5]孫紅霞.農村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內在機理、現實困境及具體策略[J].農業經濟,2021(11):128-129.
[6]馬欣悅,陳春霞.鄉村振興戰略中職業教育相關政策的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6):26-32.
[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印發“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的通知[EB/OL].(2021-12-15)[2024-03-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7/content_5661662.htm.
[8]霍登煌,張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動力基礎、互構邏輯和實現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5):53-59.
[9]張琦,薛亞碩.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經濟評論,2022(5):60-63.
[10]金萍女,戎成.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機制構建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22):18-25.
[11]楊路瑩.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困境與解決路徑[J].鄉村科技,2023,14(9):5-8.
[12]李孝軒,陳子涵.社會力量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優勢及其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22):27-34.
[13]蔣士會,孫楊,張鈺與.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賦能鄉村人才振興:邏輯、困境與對策:以廣西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8):47-55.
[14]呂莉敏,石偉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高等職業教育責任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6):12-19.
[15]瞿連貴,石偉平,李耀蓮.鄉村人才振興視野下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實踐指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6):50-56.
[16]胡濱,李婕.“互聯網+教育”中國化的行與思[J].重慶高教研究,2018,6(2):113-121.
[17]麥家慧.多措并舉 凝聚鄉村振興力量[N].佛山日報, 2023-10-12.
[18]鄭建旭.凝聚鄉村全面振興強大力量[J].當代貴州,2024(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