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對教師組織實施課堂教學提出了更為明確和細致的要求,新課標特別強調了“做中學”的教學理念,以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的重要性。針對這一標準,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中東”章節為例,設計了基于“3+4”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案,并詳細闡述了其組織實施過程?!?+4”課堂教學模式,即通過“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追蹤”三個教學步驟,結合“情境導學、合作探究、訓練評價、總結回顧”四個課堂教學環節,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互動探究,實現高效學習,并最終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關鍵詞】 “3+4”教學模式;初中地理教學;應用與實踐
一、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陳舊
部分初中地理教師仍固守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未能妥善地平衡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過于注重知識的單向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了學習效率。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僅僅依賴機械性記憶,難以構建起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架構,且記憶往往不夠牢固。
(二)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
地理課程旨在緊密聯系生活,深入探究自然與社會的奧秘。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情境相脫節,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聯系,從而降低了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積極嘗試將最新的地理事件、現象和案例引入課堂,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情景。
(三)教學缺乏實踐環節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但遺憾的是,部分教師的地理課程中實踐環節較為缺乏。由于缺少實地考察、社會調查、地理實驗等實踐機會,學生難以親身感受地理現象和規律,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扎實掌握。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應緊密結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體驗和掌握地理知識,從而增強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熱情。
(四)評價體系不完善
初中地理課程的評價目前過于偏重知識記憶和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地理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全面評估。這種評價方式導致學生雖然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缺乏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此外,過于依賴紙筆測試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地理學習成果。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初中地理課程的評價體系,注重多元化評價方式和綜合評價標準的制定。
二、“3+4”課堂教學模式概述
(一)三個教學步驟
“3”指的是三個關鍵教學步驟:課前準備、課中實踐與課后追蹤。課前,教師發放導學案,引導學生預習,了解章節內容,為學習打下基礎。課中,學生成為主角,通過實踐活動深入探究知識,教師精準指導,確保重點難點得以突破。課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指導,同時布置具有探究性和思維性的作業,避免機械重復,以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和全面發展。這一模式旨在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精準指導,提高課堂效率,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二)四個課堂教學環節
“4”即四個精心編排的課堂教學環節:情境導學、合作探究、訓練評價、總結回顧。這些環節相互銜接,共同打造一堂充滿活力的初中地理課。
首先,情境導學環節以生動的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通過創設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明確學習目標。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檢查學生的導學案和預習成果,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其次,合作探究環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互動。學生根據導學案和教材獨立學習,提出疑問并進行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與合作。教師在此過程中及時點撥,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隨后,訓練評價環節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練習,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些練習緊扣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旨在鞏固所學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當堂測試、當堂解決的方式,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確保訓練的實效性和評價的準確性。
最后,總結回顧環節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教學目標自主完成知識歸納、內容概括和規律總結。這一環節不僅有助于形成清晰的知識架構,還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3+4”課堂教學模式應用案例
(一)教材學情分析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東”教學內容為例,精心設計“中東地區為何頻發戰亂”的問題情境,作為課堂主線。第1課時聚焦“三洲五海之地”與“世界石油寶庫”兩大核心,探討領土與石油之爭作為地區熱點的根源。鑒于學生已對中東有基礎認知,但缺乏深入的地理區域了解,本教學旨在從地理視角引導學生系統認識中東的地理特征、歷史背景與現實狀況??紤]到七年級學生的學習與分析能力尚在發展階段,可能面臨讀圖填圖障礙和地理學習方法不系統等問題。因此,教師需采用有效策略,幫助學生克服挑戰,提高學習效果。
(二)課堂教學策略
本節課將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首先,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教學重點。其次,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勵學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以突破波斯灣石油外運航線的難點知識。最后,本節課還將融入快閃視頻和闖關游戲等互動元素,使地理學習更加生動有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強化當堂檢測,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
(三)課堂教學模式
本節運用“3+4”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框架如表1所示。
1. 課前準備。發放導學案,布置預習任務,引導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內容,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2. 課中探究(四個教學環節)。
(1)情境導學(預計時間8分鐘)。利用快閃視頻情境導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基本認知。展示學生完成地理預習任務的情況,檢測學生課前預習成果,以便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2)合作探究(預計時間20分鐘)。第一部分:學生自主學習“三洲五海之地”的內容,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范圍等信息。第二部分:學生結合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世界石油寶庫”部分,深入了解中東成為世界熱點地區的原因。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課程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基本技能,并突破難點問題。
(3)訓練評價(預計時間8分鐘)。要求學生限時完成課堂檢測訓練,確保學生在限定時間內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講評點撥,當堂完成,確保知識傳授落實到位,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4)總結回顧(預計時間4分鐘)。組織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概括、總結規律,并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感悟。
3. 課后追蹤。學生訂正導學案中的錯誤,并完成同步練習,以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節教學嚴格遵循地理課程標準,其教學創意主要體現在“3+4”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并與地理教學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了優化和創新。通過引入思維導圖來總結新課內容,不僅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框架。
四、結語
“3+4”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展現出顯著的優勢。經過實踐驗證,該模式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意識,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傳遞。學生在地理知識的掌握、實踐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3+4”課堂教學模式被證明是有效且可行的,對初中地理教學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繼續完善該模式,不斷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揮其優勢,以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月娟. 淺議陶行知“情境-問題-探究”教育思想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界,2022(06):17-19.
[2] 許立森,張玉梅. 打造高效課堂感受地理之美:“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 天津教育,2023(36):101-103.
[3] 羅旭,李娟,李雪蓮. 基于問題式教學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以“中東”為例[J]. 地理教學,2022(1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