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帶來了更高效、更智能的管理方式。這一趨勢不僅加速了供應鏈的運轉速度,同時也為提升產品質量、減少浪費、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數字經濟時代,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不僅僅關系著企業的競爭力,更關系到全球食品安全、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重大議題。本文探討數字化背景下,如何通過有效的信息管理、先進的物流技術、智能化的決策系統等手段,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深度優化,以適應當今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關鍵詞]數字化;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措施
0" " "引 言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農業產業帶來了全新的變革機遇,同時也暴露出供應鏈中存在的多項問題。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涵蓋了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流程,其中信息的傳遞、質量的保障、效率的提升等方面亟待優化。數字化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提高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整體效益和質量水平。
1" " "農產品供應鏈定義
在數字化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已成為農業生產和消費關系中的關鍵要素。它以農產品為核心,通過信息技術、物流管理、質量控制等手段,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消費者的全過程高效、可追溯的運作。農產品供應鏈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產物,更是數字化時代農業經濟高效發展的必然選擇。農產品供應鏈不僅僅包括生產、采收、加工等傳統環節,還涉及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多方面的綜合要素。數字化背景下,信息流的加入使農產品供應鏈更加精準和靈活,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全鏈條信息共享和即時反饋。這為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生產者、加工商、物流企業等各環節參與者更好地協同合作,形成高效的整體運作體系。現代農業已經逐步借助先進技術,如智能農機、無人機、傳感器等,實現了農業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精準化[1]。這些數字化手段為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和效率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追溯系統,可以對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準確記錄,確保產品可溯源,提升了產品的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農產品供應鏈更加智能和可控。與此同時,在數字化背景下,物流體系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通過對物流信息的數字化管理,可以實現對冷鏈、保鮮等環節的實時監控,使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品質得以保持。同時,智能倉儲系統的應用使庫存管理更為科學,減少了物流環節中的浪費,提高了運輸效率。數字化物流系統的建立,為農產品供應鏈提供了更為便捷、安全、高效的運輸保障,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新鮮、優質的農產品。通過多方位的信息共享、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農產品供應鏈得以更好地實現協同作用,為農業產業鏈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在數字經濟的引領下,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道路將更為廣闊,為農業經濟的數字化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
2" " "數字化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不對稱
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生產者通常面臨天氣、自然災害等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而這些信息對于生產者制訂銷售計劃與生產調度等至關重要。然而,由于信息傳遞的不暢和生產者對市場需求的不敏感,使得生產計劃不合理,產量過大或過小,從而造成供應鏈出現浪費或缺貨問題。農產品在運輸中有著特殊性要求,例如在物流中實施冷鏈運輸等高標準管理,由于信息不對稱,物流企業難以準確把握生產者的實際需求和產品特性,導致在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質量波動、損耗增加等問題,影響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市場競爭力[2]。消費者和零售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是當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面臨的一大挑戰。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但由于信息不透明,零售商難以準確了解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庫存管理和市場預測不準確,影響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還可能導致價格波動和產品供應不足等問題,損害整個供應鏈的穩定。信息不對稱是數字化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一大瓶頸,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和制度機制的雙重推動,促使各參與方更加主動地分享信息、減少信息滯后,從而實現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和可持續發展[3]。
2.2" "供應鏈環節過多
通過對現有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眾多的環節使農產品在流通中經過的主體數目也相對較多,而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目的存在差異,信息透明度也相對較低。這種信息的不透明性導致了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價格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4]。農產品的價格在農產品流通中會因為信息的滯后、傳遞不暢等問題而產生波動,最終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此外,過多的環節也使農產品供應鏈變得較為復雜,從而降低了整體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由于環節眾多,農產品的供應鏈變得冗長,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需要經過多個中間主體,導致信息傳遞效率下降,成本增加。農民在這樣的供應鏈中對于交易的把控能力下降,價格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加大,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負面影響[5]。
2.3" "基礎設施與信息落后
在數字化時代,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面臨著基礎設施與信息落后的重大障礙,這主要表現在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生產集中性與消費的分散性之間的矛盾。由于生鮮農產品的生產集中在特定區域,而消費卻分散在全國各地,導致了物流量的過大和物流鏈中的損失嚴重。在我國農產品物流鏈建設相對較晚的情況下,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高達25%至30%,每年約有1200萬噸的水果腐爛和1.3億噸的蔬菜腐爛,這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經濟效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相較之下,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形成了生產、獲取、儲存、運輸和銷售活性農產品的有機整體。例如,在美國,農產品的腐損率總體不到2%,生鮮農產品的腐蝕率更低至不到5%[6]。這得益于發達國家對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的全面支持與投入,形成了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和建設相對滯后,導致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質量相對較低。
2.4" "生鮮農產品監控難度過大
生鮮農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其對環境條件、溫度、濕度等因素極為敏感,因此在整個供應鏈過程中,監控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變得至關重要。然而,由于各個環節涉及的主體眾多、信息流動復雜,以及監控技術的限制,生鮮農產品的監控變得異常困難。供應鏈中的多個環節導致監控難度成倍增加,從生產到流通再到零售,每個環節都可能引入潛在的質量和安全風險。在傳統的供應鏈中,監控主體繁多,涉及范圍廣,信息傳遞不暢,導致監管者難以做到全程監控。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問題的溯源和追責就會變得十分復雜,加大了風險的擴散和失控的可能性。其次,生鮮農產品的特殊性質也增加了監控的難度。溫度、濕度、氣氛等環境因素對于生鮮農產品的品質至關重要,而這些因素在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得到精準控制[7]。然而,傳統的監控手段受制于技術水平,無法實現對這些關鍵環境因素的實時監測和調控,使生鮮農產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更容易受到質量波動的影響。
3" " "數字化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策略
3.1" "靈活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加快“互聯網+供應鏈”的融合
在數字化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迫切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其中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靈活運用成為提升供應鏈效率的關鍵策略。當前,農產品供應鏈在電商模式下的運作效率仍然存在較大的瓶頸,這妨礙了電商企業在新零售環境下的持續發展。因此,積極推動“互聯網+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使供應鏈運作更加智能化,成為數字化時代的應對之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是實現供應鏈智能化的關鍵一環。通過對海量的生產、銷售、物流等數據進行采集、整合和分析,可以實現對供應鏈的全面監控和精準管理。電商企業應積極探索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共同研發更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統,包括質量檢測系統、運輸配送平臺、倉儲云系統等。這些系統能夠實時監控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運動軌跡、溫濕度等環境指標,從而確保產品的質量和安全[8]。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預測市場需求、優化庫存管理、降低庫存成本、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云計算技術作為大數據處理和存儲的基礎設施,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字化背景下,電商企業可以通過云計算平臺實現對龐大數據量的高效處理和存儲,確保供應鏈信息的實時性和準確性。云計算還為供應鏈各環節提供了共享平臺,促進信息的快速傳遞與共享,降低了協同作業的溝通成本。此外,云計算技術也為供應鏈提供了靈活的擴展能力,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資源配置,適應需求的波動。然而,要實現“互聯網+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僅僅依賴技術手段是不夠的[9]。電商企業還需要積極與互聯網企業展開戰略合作,借助其技術實力和資源優勢,共同打造更加高效、智能的供應鏈系統。這種合作不僅限于技術開發,還應包括對標準化、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共同探討,以確保合作關系的長期穩定。
3.2" "以智能物流模式為主
在數字化背景下,以智能物流模式為主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重要策略。數字化特點為智能物流的建立提供了機遇,通過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有效監控供應鏈環節中的各類問題,積極應對農產品安全隱患和價格不穩定等挑戰。通過智能化平臺的應用,全面記錄農產品的各類交易信息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關鍵一環。這不僅方便市場各部門進行實時監控,還能通過實時監控的手段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數字化特點使監控系統得以對生產、運輸、倉儲等環節進行實時追蹤,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為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智能化平臺的應用不僅在于信息的記錄,更在于滿足供應鏈中企業信息共享的需求,從而促進企業間的合作。通過數字技術,信息能夠以更快速的方式共享,加強各參與方之間的合作關系,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協同效率[10]。這種合作不僅僅限于信息的共享,還體現在資源、技術等方面的協同,推動整個供應鏈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發展。通過數字化管理,企業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整個供應鏈的運行狀態,迅速作出決策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同時,智能化物流模式的建立成為推動整個供應鏈優化的關鍵環節。智能化物流系統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調度物流資源,減少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這對于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在于監控物流過程,更在于實現物流系統的智能化。通過實時數據分析,智能化物流系統能夠預測并優化運輸路線,提高運輸效率,減少能源浪費。這不僅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也對環境友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3" "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在數字化背景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重要策略。引入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由專人負責管理,以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這一機制使不同環節的參與者能夠實時獲取關于農產品生產、運輸、庫存等方面的信息,從而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成本。實時的信息流通有助于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減少誤差和延誤,使整個供應鏈更加靈活高效。專門的宣傳人員可以通過宣傳推廣信息共享的便捷性,加強各參與方對信息共享的認知,推動信息在供應鏈中的全方位傳遞。這種信息流通確保了從農民到最終用戶的全鏈路透明度,提高了農產品供應鏈的整體可追溯性,增強了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在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后,農民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來降低定價,補償下游成本,確保下游市場上的生鮮農產品價格合理。信息交換使農戶能夠通過掌握信息靈活調整農產品生產計劃,提高自身的種植價值,增加整體利潤水平。這種信息的有效利用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益,也激發了供應鏈各方的積極性,為下游的配送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了充足的產品定價,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盈利水平[11]。
3.4" "完善監管環節:追溯體系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追溯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各類信息傳感器、RFID射頻識別技術和二維碼等裝置,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農產品供應鏈中的關鍵信息,涵蓋生產環境、加工過程、質量檢測、物流倉儲等各環節。通過設立“一物一碼”二維碼,農產品供應全過程得以數字化管理,從而實現了對農產品的智能化管控。盡管物聯網技術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其仍存在信息可能被篡改的隱患。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共享數據庫,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的特性使其成為解決信息安全難題的理想選擇。在農產品追溯體系中,區塊鏈技術的引入能夠確保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每一次信息記錄都以區塊的形式被鏈接在一起,形成鏈條,任何一次篡改都會在整個鏈條中留下痕跡,使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得以保障[12]。雖然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追溯領域的應用仍在不斷探索實踐之中,但其潛在的優勢使其成為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一旦發現農產品質量問題,可以通過追溯體系快速定位問題源頭,采取相應措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借助區塊鏈技術確保監管數據的真實性,降低信息篡改的風險,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
4" "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不僅僅是產業發展的需要,更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安全、可追溯食品的迫切需求。借助數字技術,我們能夠構建更加高效、透明、可信賴的供應鏈體系,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農產品。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期待數字技術繼續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與創新注入新的動力,為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繁榮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周業付. 數字化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J]. 科技風,2023(24):151-153.
[2]嵇雅楠. 生鮮電商賦能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升級研究[J]. 物流科技,2023,46(17):112-115.
[3]劉迪,孫劍,王攀.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數字化演進形態與機理:以永輝超市為例[J]. 農村經濟,2021(7):25-33.
[4]蔡倩曉. 基于盒馬村模式的生鮮供應鏈網絡優化研究[D]. 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22.
[5]金恩燾. 數字鄉村戰略下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2020.
[6]黃虹. 電商賦能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探析[J]. 現代商業,2023(15):3-6.
[7]綦穎,趙曼. 數字技術賦能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路徑研究[J]. 農業經濟,2023(7):129-130.
[8]郜海燕,吳偉杰,穆宏磊,等. 食品新技術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綠色保鮮中的應用[J]. 中國食品學報,2022,22(9):1-12.
[9]羅云偉. 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策略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23,45(4):76-78.
[10]孫海雯,魏娟.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識別與評估:基于ISM模型[J]. 商業經濟研究,2023(22):45-48.
[11]鄭琪,范體軍,胡斌,等. 前置倉模式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追溯技術投資決策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2023,37(4):165-178.
[12]譚春橋,曾雨晴.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O2O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兩階段定價策略研究[J]. 管理學報,2023,20(6):904-915.
[收稿日期]2023-12-02
[基金項目]廣西科技計劃項目廣西科技基地和人才專項“廣西交通新技術轉移中心平臺建設”(桂科AD23026029)。
[作者簡介]劉大龍(1981— ),男,河南洛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物流機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