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綜合型高新技術應用人才,從國家層面,探索“崗課賽證”綜合教育已成為職業課程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也為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皪徴n賽證”是一種融合性的先進教學模式,“崗課賽證”綜合育人與完善軟件測試課程的實踐相結合,成為新時期職業教育迎合新趨勢的必然發展方向。本文探討了軟件測試課程如何在“崗課賽證”綜合融通下的教與學。
[關鍵詞]崗課賽證;軟件測試;課程;實踐
0" " "引 言
2021年4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要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體系,深化三教改革,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同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1]。探索“崗課賽證”融通已經成為國家倡導的教學模式。如何從軟件測試教學課程入手,與“崗課賽證”教學模式相結合,把課程升華為提高新時代人才的專業綜合技能的“必修課”,需要結合“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現狀,探索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活動組織,促進二者融合教學,實現軟件測試行業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
1" " “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的內涵
1.1" "“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的概念
“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是“以崗定課、以課育人、以賽促課、以證驗課”,培養目標以綜合職業能力逐步提升為核心,教學內容包括崗、課、賽、證四個方面(見圖1),根據就業崗位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制定,定期以技能比賽體現的行業趨勢來確定教學課程內容、方式、評價改革方向。根據“1+X”職業等級證書考核要求設置漸進式課程體系。
“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崗,崗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價值皈依點,載體是課程改革,賽和證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助力器和檢驗標準。“崗”即就業崗位,以就業崗位制定課程培養體系,各職業崗位大致分為初、中、高級和對應的專業能力、知識儲備,對課程的內容有不同層面“質”的要求。“賽”即職業技能競賽,是對崗位技能展示的考察和評比。“證”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目前實行“1+X”技能等級證書制度。
1.2" " “崗課賽證”育人模式的實現途徑
1.2.1" "專業課程與就業崗位互相匹配的課程設置
通過物聯網企業的大數據調查發現,企業崗位就業情況,其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崗位需求以運維工程師、設備裝調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需求量占前三位?;趯Σ煌瑣徫还こ處煹哪芰σ蟆⒑诵恼n程和證書要求,首先制定需求量較大的五個熱門崗位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2];其次根據熱門崗位課程與技能比賽、X相關證書融通形成崗位對應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最后注重在就業實踐環節,結合不同行業、不同地方區域、學校特色專業為學生搭建實踐就業通道課程,幫助學生預知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
通過三個環節的課程設置和對應技能培養,課程內容與就業崗位需求將更加匹配,從教育階段,可完成學生基本應用技能的普及和職業素養的提前形成,增強了該模式的就業競爭力[3]。
1.2.2" "多元化、多主體、多過程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是檢驗“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完成情況的重要衡量指標。本文采用CIPP評價模式,包括背景評價、投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從達成程度(行為結果)、如何選取、目標如何達成(行為過程)構成整體評價體系。
1.2.2.1" "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在評價內容上,以企業對員工崗位考核要求為參照,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崗位需求設定的核心課程,也有技能競賽項目課程化后的實操內容。具體體現在通過項目化教學,綜合評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表現、課上操作、語言表達、完成程度來完成評價架構。
1.2.2.2" "多主體的教學評價
“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下,評價主體也體現為多元化,不僅包括學校教育范疇內的教室、學生,還包括社會實踐范疇內的行業專家、企業模范。如在技能競賽環節,將比賽項目課程化,把訓練題庫作為教學測試內容,學生、教師、行業專家、企業模范作為評價主體,評分按照企業考核標準制定。在同一的評價標準和多元的評價主體下,可以實現學生真實水平的檢測和教學質量的檢驗。
1.2.2.3" "多過程的教學評價
技能大賽試題源自實踐工作中的工作任務。技能訓練項目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現場學習、集體討論從而完成方案設計、重點剖析和成果總結。將技能大賽的題庫、評價方式、評分標準引入課程,根據不同環節的評價標準和結果,完成從個人到小組到教師、專家的多過程教學評價,完成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過程性評價。
2" " "軟件測試課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學現狀
2.1" "課程的基本任務
軟件測試課是軟件工程專業中集綜合性、工程性、系統性于一身的基礎性課程,包括理論、標準、技術和工具多方面內容。課程重點是學會分析測試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完成學生對軟件測試技能的掌握。教學方法上多以概念講授為主,對相關定義、原理進行剖析,課后輔以相關作業,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4]??己宿k法由平時理論和實踐課程出勤率、課上作業的平時成績和期末閉卷考試成績組成。
2.2" "教學現狀
2.2.1" "總體設計缺乏與相關課程聯動
軟件測試課程總體設計上,教學內容的組織側重理論知識普及和組織框架的介紹。實踐案例特別是實驗設計上,多以基礎性實驗為主,缺乏與相關專業課程的聯動,在本課程中加入其他核心課程的內容不多,同時在其他課程中加入本課程的環節也不多,沒有做到有效鏈接,形成學科總體宏觀知識體系的搭建和總體科學課程設計。
2.2.2" "課程內容主要依賴教材
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依賴線下理論教材,體現在紙質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較多,沒有將理論知識與軟件測試涉及的具體項目、使用工具、測試實踐結果結合起來。教學案例因為書籍出版等原因,使用借鑒的版本多比較陳舊,不能跟緊時代測試技術前沿或是新場景中出現的新問題,理論知識對測試實踐的指導性較差。
2.2.3" "學生缺乏行業發展的認知
在軟件測試行業的發展上,行業偏見多從意識上認為軟件測試行業沒有軟件開發行業市場需求度高,多數學生受社會輿論影響缺乏對軟件測試行業及就業崗位的正確認知。從軟件測試課程的學時上來說,學時有限,學生除了課上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外,缺乏對完整項目的測試經驗了解,不能系統掌握軟件測試的整體流程和測試方法以及實際環節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導致教學課程與就業實際的流程模式差距較大,學生對軟件測試行業整體流程缺乏主觀上的正確理解,難以從行業發展、職業就業角色看待問題,難以獲得軟件測試的職業認同感。
2.2.4" "教學案例與新技術場景結合較少
目前,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案例多是以常見應用為例,包括各類平臺電商、桌面應用程序等。案例比較宏觀,涉及問題較為陳舊,難易程度多為簡易。隨著新技術新趨勢涌現,軟件測試的新場景遍布各行各業,包括政務、教育、交通、金融、旅游、醫療等,應該把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案例與新技術、新場景結合,與時俱進充實教學案例。
2.2.5" "教師隊伍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驗
基于學校教育環節,軟件測試課程的授課教師的專業背景和從業經歷,大多缺乏互聯網行業相關企業從業經歷,或者缺乏軟件測試項目重大課題主導實操經歷,教學中缺乏對企業實際工作的了解,容易照本宣科,理論無法有效指導實踐,不能在課程案例教學中有效匹配就業工作環境,更難以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鍛煉解決實際問題思路和實踐方法。
3" " "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軟件測試課程改革探索
3.1" "根據新趨勢技術更新教學資源
目前,軟件市場的發展下,軟件測試課程教學在學習基礎理論基礎上,還要結合新趨勢新技術,更新教學資源,結合當下熱門技術和工具,拓展課程的縱向維度,包括電商項目、人工智能產品項目、移動端應用支付項目、物聯網系統設備測試等不同領域的實訓[5],培養學生的測試思維構架在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端的實際應用,以及面對不同案例項目測試環節可能遇到困難的應變和溝通協調能力。
3.2" "結合相關專業布局課程架構設計
軟件測試課程整體是要為學生樹立清晰的任務目標、實用的方法論、標準的流程規范、全線的技術體系和最熱門的工具體系五個方面進行課程整體架構設計去培養學生,為學生構建軟件測試課程體系化知識框架,為學生行業就業提供學科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培養。
對軟件測試課程教學內容要進行模塊化設計,以便適應軟件測試技能大賽、Web應用軟件測試、“1+X”證書內容更新,把更新內容嵌入教學過程,把測試環境搭建與配置、測試用例設計、自動化測試、性能測試作為課程教學重點。
3.3" "結合學生興趣分組實踐教學
在實踐案例教學中,軟件測試課程可結合學生的興趣,將軟件開發專業的學生和軟件測試專業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對應比例組建對應案例項目研發團隊。每個團隊小組獨立完成對應的項目需求分析、設計、編碼、測試和發布上線、后期總結等軟件研發過程。每個案例項目從組建到成果發布根據教學時間設定周期,讓學生在分組的實踐教學中,既能夠實現與開發團隊的聯動,同時感受真實工作環境中的軟件測試工作氛圍和場景。
3.4" "課程在與企業合作中融入新技術
軟件測試在技術領域發展,已經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形成了新形態,并廣泛應用在政務、教育、交通、金融、旅游、醫療等領域。軟件測試課程可以引入當前熱門的技術和測試工具,如Python、MySQL、Flask、Jmeter等,對學生進行基礎技能講授。在此基礎上,課程可與企業合作,推動新興領域軟件測試新技術融入學校軟件測試課程教學中[6]。比如在學生寒暑假等實習期間,推薦到企業進行項目實戰鍛煉,讓學生了解企業崗位中對軟件測試的技術水平要求和常用測試工具。可聘請校外企業導師,對學生實習實踐進行指導和評分,使學生在實習崗位上充分體驗軟件測試崗位的實操要求。
3.5" "完善課程考核及課后評價體系
軟件測試課程的考核體系應該分為軟件測試理論、環境搭建配置、測試用例設計、測試工具應用、測試文檔編制。每部分考核再根據賽制的初、中、高級內容進行分級遞進式定制。課后評價體系分為教師評價、考試評價、項目案例實踐評價、技能大賽評價、證書認證評價等。
4" " "結束語
本文以“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的特點和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分析了目前軟件測試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包括總體設計缺乏與相關課程聯動、課程內容主要依賴教材、學生缺乏行業發展的認知、教學案例與新技術場景結合較少、教師隊伍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驗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的分析,結合“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的四方面要求,本文對軟件測試課程改革提出幾點思路:根據新趨勢技術更新教學資源,結合相關專業布局課程架構設計,結合學生興趣分組實踐教學,在與企業合作中融入新技術,完善課程考核及課后評價體系。
高新技術應用人才的培養最終是投入就業市場,如何增強就業市場競爭力成為衡量課程設置完善與否的重要標準。對于軟件測試工作,企業往往更看重程序員技術能力、業務熟練程度和團隊協作能力。所以本文提出的課程改革方案保障了從方法論、技術端、工具端對軟件測試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的技能展現、溝通能力等的培養,打通了就業崗位需求與教學知識體系覆蓋的通道,能夠有效培養軟件測試行業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唐煒逸,王黛,周利軍.辦有溫度的教育:走進湖南省中南藝術學校[J].湖南教育(D版),2023(2):6-12.
[2]魏娜娣.軟件測試體系化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 2014(6):133,221.
[3]王猛.高職軟件工程專業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科技資訊,2020,18(14):168,170.
[4]呂云翔,況金榮,朱濤,等.軟件測試技術原理、工具和項目案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5]鄭春紅,劉志敏.高職院校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亞太教育,2021(21):150-152.
[6]陳柳斌.崗課賽證融合背景下中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成才之路,2023(31):81-84.
[收稿日期]2023-12-28
[作者簡介]江榮娜(1985— ),女,苗族,貴州都勻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