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革,新工科作為一種教育和研究范式正逐漸嶄露頭角。本文旨在探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調整。文章首先解析了新工科的內涵和特點,以及它與傳統工科的區別。其次,文章討論了新工科對高校教育管理提出的新挑戰和機遇,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設置、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最后,文章提出了三種基于新工科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問題導向和創新驅動,旨在更好地適應當前科技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新工科;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問題與創新
0" " "引 言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如“互聯網+”“智能+”等戰略,以推動產業升級和社會創新。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工程教育作為培養新時代工程技術人才的主戰場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傳統的工程教育模式,盡管具有一定的價值和功能,但已經難以滿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帶來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因此,“新工科”這一理念應運而生。新工科不僅代表著學科和專業方向的調整,更意味著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理念。它力圖打破學科壁壘,強調實用性、交叉性和綜合性,旨在將信息科技與傳統工程技術相結合,從而培養出既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又擁有廣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工程人才。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新工科建設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對如何更有效地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導向和創新為驅動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進行策略性的分析和建議[1]。
1" " "新工科概述與特性
1.1" "定義與對比
新工科作為一個相對于傳統工科而言的教育和研究范疇,是應對當前社會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一種教育創新。與傳統工科不同的是,新工科不僅包括了傳統的工程學科,而且還融合了多個與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交叉學科,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這一范疇是動態的,隨著科技進展和產業需要而不斷調整和更新。
傳統工科往往以專業技能和基礎科學為導向,重視工程實踐和應用研究。而新工科則更強調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以及創新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傳統工科教育多數情況下是線性的、層次分明的,學科之間的界限相對明確。新工科則更加強調靈活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它旨在培養具有廣闊視野、多元技能和高度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此外,新工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也有所不同。傳統工科往往側重于為特定行業或領域培養專業人才,而新工科則著眼于培養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科技環境和社會需求,具備持續學習和自我更新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1.2" "發展因素
新工科的出現和發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多個維度。
首先,從社會角度看,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進,人們對高效、便捷、智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不僅要求工程技術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也要求工程人才具備更廣泛的社會服務意識和全球視野。
其次,經濟因素也是新工科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經濟模式,如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對技術和人才都提出了新的需求。傳統的工科教育難以滿足這些新業態的多元和復雜需求,因此需要進行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全面更新和調整。
再次,隨著創新和創業文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參與到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中。這需要教育系統能夠提供更加開放和靈活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展示。
最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突破,對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只有對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深度調整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和引領這一科技革命。
1.3" "核心觀念
新工科的核心觀念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交叉融合、創新驅動和服務社會。
交叉融合:新工科注重各工科領域的交叉與整合,不是孤立發展。它融合了大數據、云計算、AI等新技術,旨在產生新的創意。通過這種融合,新工科培養具備多領域知識,可培養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
創新驅動:與傳統工科不同,新工科更強調創新。它鼓勵學生不僅要掌握現有技術,還要有勇氣挑戰現有知識,提出新問題。這樣培養具有前瞻性和領導力的工程人才。
服務社會:新工科強調與社會需求結合,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并為社會作出貢獻。這使新工科更注重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符合當代全面發展的需求。
這三個核心觀念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新工科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這一全新模式不僅適應現今科技變化,也能全面支持社會和人類的持續發展。
1.4" "任務與目標
新工科的任務和目標可以從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兩個方面進行明確。
人才培養目標:新工科的核心任務是培養適應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的高素質、復合型的工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需具備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廣泛的應用技能,還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他們應能在多學科、多文化、多業態的環境中展示出卓越的解決問題和領導團隊的能力。
學科建設任務:新工科追求學科專業集群的相互協同和特色鮮明。這不僅涉及基礎學科的深化,也包括與其他新興學科(如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的交叉融合。目標是構建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學科體系,能夠全面支持和促進新工科人才的培養。
為了實現這些任務和目標,高校需要進行一系列戰略調整和實踐探索。這包括但不限于:重構課程體系,以適應新工科特點和需求;創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與產業界、政府和社會各方面深度合作,以確保教育與實際需求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緊密結合。
2" "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創新
2.1"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
在新工科背景下,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多以課程、教材或教師為中心,而在新工科的教育環境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能更好地滿足當代工程教育的需求。
首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興趣和目標,高校應該提供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務。例如,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績,以便為他們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和全面發展。這意味著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課堂教學應該更加注重互動,課外活動也應該設計得更加豐富多彩,以促進學生在社會、情感、體育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
其次,這一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考慮評價體系。新工科注重工程實踐和創新,因此,評價體系也應改革,如增加項目實踐和團隊合作的評價。高校應注重學生的職業規劃,與企業和行業組織建立合作,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最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需要高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合作,才能真正提供一個全面、個性化和高質量的教育環境[2]。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創新如表1所示。
2.2" "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念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念顯得尤為關鍵。這一理念旨在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工程思維和綜合素質。這一轉變是由多個因素驅動的,包括工程教育的實踐性、社會與產業界的需求,以及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
首先,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念是一種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同于傳統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這一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解決實際的工程和社會問題。這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念更貼近社會和產業界的實際需求。通過與企業、研究機構等進行合作,高校可以將實際的工程問題納入教學計劃,使學生能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和成長。這不僅可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效果,也有助于縮小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
其次,這一理念意味著評價體系的改變。新評價體系應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創新、團隊合作和責任心。高校還需要進行組織和結構調整,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
最后,實現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念需要高校、教師、學生、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只有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才能真正實現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目標,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工程人才[3]。
2.3" "構建以創新為驅動的教育管理理念
新工科環境下,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構建以創新為驅動的教育管理理念顯得尤為重要。這一理念不僅意味著在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的創新,還涉及組織結構、管理模式、教學手段、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的全面創新。
首先,以創新為驅動的教育管理理念強調個體差異和個性化教育。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創新潛能,高校應通過個性化的教學計劃、項目導向的課題和靈活的評價機制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些措施可以讓學生在更貼近實際、更自主的環境中發展,也更可能觸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求高校與外部組織,特別是產業界進行更緊密的合作。這樣的合作不僅能為高校提供更多實踐場所,更能引入多樣化、前沿的課題和項目,從而大大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企業和其他外部組織也能從高校的研究和人才培養中獲益。
其次,這意味著管理模式和組織結構的重構。高校應鼓勵跨學科合作,創建更開放、多元的學術環境。這促進信息、資源和設備的共享,從而推動創新。現有評價體系應改革,以更加全面和動態地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
最后,以創新為驅動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新工科環境下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這一理念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和社會適應性,也是高校自身持續發展和優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各方應該共同努力,全面推進這一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實施和深化[4]。
3" " "結束語
隨著新工科的嶄露頭角,高校教育管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文深入探討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需要進行的理念調整和創新策略,特別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為驅動的教育管理理念,不僅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對高校自身的長期發展也具有指導意義。
未來,新工科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高校與社會、產業界的深度融合。這不僅需要高校在管理層面作出相應的調整,還需要全社會,特別是政府、企業和教育者共同參與和支持。因此,高校、政府、企業和社會應該形成一個多元的創新生態系統,共同推動新工科教育的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應更加強調開放性、靈活性和多元性,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同時,高校也應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教育路徑,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綜合考慮,新工科的發展不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建德,陳行,吳宗魁.“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跨學科課程構建路徑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3(8):50-53.
[2]代張音,江澤標.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調查[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6):99-102.
[3]吳闖,崔慧麗,張善文.“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析:以《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為例[J].塑料工業,2023,51(8):171-172.
[4]李家俊.以新工科教育引領高等教育“質量革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6-11,17.
[收稿日期]2023-09-10
[作者簡介]譚瑞康(1986— ),女,青海湟中縣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