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奧運會不僅是高水平運動員競技的舞臺,也是全球頂尖電視媒體展現技術與制作能力的舞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已經走過了20年的奧運會公用信號制作歷程。從初步接軌國際,到實現關鍵突破,再到引領世界,總臺在這20年間實現了從追隨者到領跑者的蛻變。本文通過歷時性的分析,梳理總臺在奧運電視轉播中的變遷,探討科技發展和媒介演變對電視轉播的影響,并提出“電視+奧運”的未來策略建議。
【關鍵詞】奧運會;公用信號制作;轉播;電視媒體
作為全球最高規格的綜合性體育賽事,四年一屆的奧運會吸引著世界各地運動員的積極參與。奧運會是運動員展示才華、追求卓越的最高舞臺,同時也是體育電視工作者為之奮斗和揮灑汗水的驕傲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于電視轉播技術的不斷進步、賽事傳播實現廣泛覆蓋,使得奧運會上的現代體育運動更加具有廣泛性。中國媒體參與奧運會電視轉播,對于增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體育發展、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有著重要意義。
通常來說的電視轉播,其中的“轉”就是將比賽現場的實時比賽場景,通過專業的攝像采集和專門的傳輸技術手段,經過導演團隊精心選擇畫面而形成科學合理的綜合信號并提供給電視轉播管理機構供其分發使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用信號制作”;而其中的“播”就是在公用信號制作的基礎上,電視轉播機構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對信號進行再加工,如剪輯、配音、加入廣告等,最終將加工后的信號傳輸給觀眾。可以說,公用信號是電視轉播的“原材料”,而電視播出則是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加工和呈現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統稱為“電視轉播”,最終為觀眾帶來精彩紛呈的體育賽事視覺盛宴。本文所述的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參與奧運會電視轉播公用信號制作和播出,也即電視轉播的20年發展歷程的梳理回顧。
一、從接軌國際到引領世界,奧運會電視轉播走過20年
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央電視臺首次參與電視轉播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電視人不斷創新技術、提升制作水平,逐步邁進全球體育轉播領域前沿。在剛剛結束的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公用信號制作中繼續展現卓越的實力,不僅為全球觀眾奉獻了無與倫比的視聽體驗,還鞏固了自身的國際領先地位。20年奧運會電視轉播的歷程,也是中國媒體在國際舞臺上不斷提升影響力的生動寫照。
(一)2004年雅典奧運會:接軌國際,邁出國際化步伐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央電視臺首次參與奧運會公用信號制作。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是中國媒體在國際體育賽事轉播領域的開端,為總臺未來在全球體育轉播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也是總臺向國際一流轉播水平邁進的關鍵一步。
雅典奧運會為中國體育電視人打開了一扇窗戶:體育賽事的電視國際公用信號制作的形態和內涵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建立起了一個工業化的生產體系;它使不同國度的電視制作人員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平等的業務交流。中央電視臺在雅典奧運會承擔乒乓球、羽毛球和現代五項三個項目的公用信號制作任務。其中,乒乓球和羽毛球項目是轉播團隊比較熟悉的,但是對于現代五項(由射擊、擊劍、游泳、馬術障礙跳和追逐跑組成,比賽分散在三個場地)就非常陌生。為了確保在雅典奧運會上首次亮相成功,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即將出征雅典奧運會的58名編導、技術人員,轉戰祖國南北,進行了650多小時的高強度訓練,嚴格遵循雅典奧運會電視委員會提出的公用信號制作理念和標準,一絲不茍地進行程序化的操作和演練,學習國際先進制作技術,不斷解決遇到的問題。
2004年8月14日至27日,由中央電視臺體育節目中心、播出傳送中心、技術制作中心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的58名編導、技術人員組成的電視國際公用信號制作隊伍,出征雅典奧運會。他們在雅典奧運會上憑借自己的實力和拼搏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現代五項三個項目的公用信號制作任務。其中,乒乓球信號制作得到了雅典電視委員會主任羅梅羅先生的高度贊譽:“信號制作得如此精美和傳神,不可思議,它是奧運會歷史上最好的乒乓球信號。”
在雅典奧運周期中,中央電視臺團隊積極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摒棄過去導演“一把抓”的舊有模式,把導演的職責“一變六”,即制片人、總導演、助理導演、慢動作導演、現場導演和字幕導演,通過合理分工,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信號質量的高度穩定和不斷提升。
(二)2008年北京奧運會:自主創新與關鍵突破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夏季奧運會,也是中央電視臺在電視轉播方面實現重大突破的一次奧運會。北京奧運會不僅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經濟和科技實力的重要舞臺,也是中央電視臺在國際體育轉播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關鍵契機,成功展示了中國在全球體育轉播領域的技術實力和文化軟實力。
中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東道主,全國10家電視臺派出了16個團隊、共549人的信號制作隊伍(其中,中央電視臺244人),承擔了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和現代五項等7個項目的公用信號制作任務。其中,中央電視臺負責并承擔了除足球以外的6個項目的制作任務,制作公用信號時長達到738小時,約占北京奧運會電視公用信號總量的五分之一,改寫了自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之后東道國僅少量參與信號制作的歷史。3中央電視臺用實力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贊揚和尊重,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給國際奧委會和世界體育電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中央電視臺進行了技術設備的全面升級,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高清轉播技術。這一技術升級不僅大幅提升了轉播畫質,也標志著中國在國際體育轉播領域技術水平的躍升。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為歷史上首次實現全程高清轉播的奧運會,賽事畫面更加清晰、細膩,運動員的每一個動作、場地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夠被完美呈現,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觀看體驗。高清轉播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全球體育轉播領域的技術實力,也為此后奧運會的轉播樹立了新標桿,使得北京奧運會成為當時全球觀眾心目中最具視覺震撼力的一屆奧運會。
北京奧運會公用信號制作第一次以5.1環繞聲形式進行轉播,它最大的優勢是能準確地記錄來自四面八方的現場聲音,產生空間深度感,為平面的電視畫面帶來立體感,從而增強該項目轉播的現場感,電視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效果。此外,中央電視臺還首次應用了網絡技術,將部分賽事的轉播信號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全球直播,這在當時是一項創新之舉。
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不僅在技術設備上進行了全面升級,還在公用信號制作流程和內容呈現方面進行了多項創新。這些創新使得中央電視臺在奧運會電視轉播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樹立了新的國際標準。
在優化制作流程方面,中央電視臺通過精細化的管理和科學的流程設計,在公用信號制作流程上進行了系統性優化,提升了制作效率和轉播質量。例如,在開閉幕式的轉播中,中央電視臺提前進行了多次彩排,并在彩排過程中進行了實時信號測試和畫面調整,確保正式轉播時的萬無一失。在多樣化呈現內容方面,中央電視臺在北京奧運會的公用信號制作中,采用了提升內容觀賞性和信息量的多種呈現方式。例如,在田徑比賽中,中央電視臺通過慢動作回放、動態追蹤、實時數據疊加等技術手段,詳細展示了運動員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和比賽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東道主,中央電視臺特別注重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公用信號制作的內容呈現中。開幕式的轉播被譽為“一場展示中國文化的視覺盛宴”。在張藝謀導演的指導下,開幕式通過一系列象征性場景,展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從《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到“和”字的書法展示,再到表現絲綢之路的場景,整個表演強調了中國的哲學思想、書法藝術以及歷史成就。中央電視臺通過鏡頭語言、音樂選擇、解說詞等多個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巧妙結合,向全球觀眾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現代中國的嶄新形象。
在深化國際合作方面,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等多家國際頂級媒體展開了深度合作。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中央電視臺在國際轉播領域的技術能力,也為中央電視臺在全球體育轉播市場中贏得了更大的話語權。通過與國際團隊的密切合作,中央電視臺成功實現了從學習借鑒到共同制定標準的轉變,進一步提升了中國電視媒體在國際體育轉播中的地位。
(三)2012年倫敦奧運會:穩步提升與技術升級
作為全球體育轉播領域的重要參與者,中央電視臺在倫敦奧運會上組成了三支信號制作隊伍完成奧運六個賽事信號制作任務。三支隊伍共計311人,其中體操團隊147人,乒乓球團隊82人,羽毛球團隊82人,承擔競技體操、藝術體操、蹦床、乒乓球、羽毛球和現代五項六個賽事的信號制作。
中央電視臺在倫敦奧運會期間進一步提升了公用信號制作的技術和服務水平。這種提升不僅體現在技術設備的更新和應用上,也體現在服務流程的優化和團隊合作的增強上。在技術設備方面,與北京奧運會相比,中央電視臺在倫敦奧運會上引入了更多的高清攝像機,并配備了更先進的轉播車和信號處理系統,并首次大規模應用了基于IP的信號傳輸技術,使得信號的傳輸更加高效、穩定。在服務流程方面,中央電視臺在倫敦奧運會期間采用了多項優化措施。例如,在轉播車與主控室之間,中央電視臺建立了更加高效的通信渠道,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問題的迅速解決。在賽事轉播過程中,各個技術團隊、制作團隊和管理團隊緊密配合,確保了每一個轉播任務的高效完成,增強了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在倫敦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在部分具有較強立體感和視覺沖擊力的賽事,如體操和跳水比賽中,首次引入了3D轉播技術。通過在這些賽事中布設3D攝像機,捕捉到更為立體和真實的比賽畫面。例如,在體操比賽中,3D技術能夠更好地展示運動員在空中的旋轉和騰躍動作,為觀眾帶來更加真實、震撼的觀賽體驗。倫敦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的3D轉播技術受到了全球觀眾的廣泛好評。
(四)2016年里約奧運會:數字化轉型與多平臺傳播
2016年里約奧運會是中央電視臺在國際體育轉播領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央電視臺在此次奧運會中承擔了多項重要賽事的公用信號制作任務,并在此過程中首次引入了4K超高清技術和虛擬現實(VR)技術,為全球觀眾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畫質和身臨其境的觀賽體驗。此外,中央電視臺還通過數字化轉型和多平臺傳播,進一步拓展了奧運會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展示了中央電視臺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領先地位。
作為里約奧運會的重要轉播方,中央電視臺派出了由263人組成的信號制作團隊,專門負責制作羽毛球和體操的公共信號。對于核心賽事體操的公用信號制作,中央電視臺動用了大量高清攝像機和轉播車,確保每一個關鍵瞬間都能夠被捕捉并完美呈現。通過多機位、多角度的拍攝布置,中央電視臺為全球觀眾提供了清晰、流暢的賽事畫面。在當年的體操公共信號制作上,中央電視臺進行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創新:10個機位進行虛擬軌跡的呈現,讓體操運動員的每一個動作緩慢、驚喜地呈現給觀眾,這又在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以下簡稱OBS)的歷史上刻下新的印記。
在里約奧運會上,中央電視臺在奧運會轉播中首次引入4K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為全球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賽事畫面的清晰度和細節表現力達到了新的高度。
也是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央電視臺首次在奧運會轉播中引入虛擬現實(VR)技術,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觀賽體驗。VR技術的應用,使得觀眾能夠通過VR設備,仿佛置身于比賽現場,感受比賽的緊張氛圍和激烈競爭。VR直播服務一經推出,便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許多觀眾表示,VR技術使得觀看奧運會比賽成了一種全新的享受。
在里約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還實現了數字化轉型與多平臺傳播,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和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加大了數字化內容的制作和發布力度,進一步擴大了奧運會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通過中央電視臺官網、移動App、社交媒體平臺等多種渠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奧運會比賽的直播和回放。此外,中央電視臺還推出了專門的奧運會App,為觀眾提供個性化的賽事推薦和實時資訊。
(五)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科技引領與創新實踐
2020東京奧運會因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延期至2021年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在公用信號制作方面依然取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技術實力,也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新的行業標桿,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媒體在全球體育轉播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作為東京奧運會的重要轉播方,總臺承擔了多個核心賽事的公用信號制作任務,共完成體操(競技體操、蹦床、藝術體操)、羽毛球、乒乓球、攀巖、鉛球決賽等7項賽事公用信號制作。從2021年7月15日至8月11日,總臺派出的311人的賽事信號制作和技術保障團隊勤奮工作、攻堅克難,通過艱苦的努力圓滿完成了上述各項國際公用信號制作任務,共計制作信號時長約900小時,以國際一流制作水準向國外同行展示了總臺的制作實力,得到了OBS、國際體操聯合會等國際體育機構的高度認可。
東京奧運會是全球首次在如此大規模的體育賽事中廣泛應用5G技術,總臺作為前沿科技的引領者,積極參與并推動了這一技術的落地和應用。通過5G網絡的高帶寬和低延遲特性,總臺實現了多場館的高清和超高清信號的實時傳輸。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總臺利用5G技術實現了多個創新應用。例如,在跳水比賽中,總臺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多機位拍攝的高清畫面,并將這些畫面同步到觀眾的移動設備上。觀眾可以通過總臺的App隨時切換不同角度的畫面,享受更加個性化的觀賽體驗。
在東京奧運會期間,總臺首次大規模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賽事分析和自動剪輯。這一創新舉措,提升了賽事轉播的效率和質量。總臺利用AI技術對賽事進行實時分析,提供數據驅動的解說和分析服務。例如,在田徑比賽中,AI系統通過實時監測運動員的速度、步幅和位置變化,生成詳細的比賽數據和趨勢圖表。這些數據不僅幫助解說員更準確地分析比賽進程,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比賽信息展示。
(六)2024年巴黎奧運會:展望未來的新起點
2024年巴黎奧運會成為總臺在國際體育轉播領域繼續突破和創新的重要舞臺。作為承擔巴黎奧運會公用信號制作項目最多的成建制的國家媒體機構,總臺在轉播過程中大規模采用了多項前沿技術,為全球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和高質量的觀賽體驗,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全球體育轉播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總臺組建370人的公用信號制作團隊,承擔巴黎奧運會體操、乒乓球、羽毛球、攀巖等項目的公用信號制作任務,為全球億萬觀眾呈現巴黎奧運會的比賽盛況。總臺5個制作團隊完成公用信號制作總時長626.5小時,公用信號制作標準和質量上完全達到OBS的制作要求,受到國際乒聯等國際機構和媒體同行的好評。
體操公用信號制作團隊秉承奧林匹克“運動與情感”的制作理念,充分發揮“6+1”制作模式的獨特優勢,進一步強調體操賽事公用信號制作的“再創作”,確保全球觀眾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觀賽體驗。在制作過程中,團隊在慢動作回放技術中充分應用“時間切片”和“子彈時間”的創新技術,并首次在公用信號中引入數字媒體制作,為社交媒體提供豐富有趣的視頻內容。 “子彈時間”技術被首次應用于自由體操、跳馬、鞍馬/平衡木的單項系統制作中,通過在場地四周布置大量高速攝像機,捕捉運動員在空中的每一個角度,使得觀眾可以從多角度、慢鏡頭欣賞到體操運動員的復雜動作和技巧,極大地增強了比賽的觀賞性。
乒乓球公用信號制作團隊充分發揮已有的制作經驗和能力,讓全球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乒乓球比賽的激烈與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奧運會是在奧運會歷史上,總臺第一次在體育比賽中使用手持電影機拍攝,使觀眾能夠更接近比賽現場,感受到運動員的激情和比賽的緊張氣氛;還應用了AI無感知動捕技術,能夠無縫捕捉并分析乒乓球運動員的動作和比賽中的細微動態,顯著提升了比賽轉播的觀賞性和數據分析的準確性。
羽毛球賽事轉播,不僅要在超高清畫質拍攝、多角度多方位覆蓋、實時比賽信息顯示、慢動作技術回放和智能跟蹤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分工協作,還要能夠適應賽程周期長、制作強度大的困難,對制作團隊的公用信號制作能力是一個綜合檢驗。總臺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羽毛球項目中引入了網口攝像機技術,使得觀眾可以從獨特的視角觀看比賽。這項總臺自主研發的用于拍攝羽毛球特寫的網口攝像機,能夠低角度正面拍攝到運動員的每一個細微表情以及高速扣殺和網前小球等關鍵技術動作,這一技術為觀眾帶來更加真實和震撼的觀賽感受,充分體現了總臺世界領先的公用信號制作技術和能力。
作為一項新興的奧運項目,攀巖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備受關注。攀巖項目具有獨特的挑戰性和觀賞性,總臺在這一項目的公用信號制作中引入了Real Plus?技術,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結合,實時展示運動員攀登的路線圖和難度系數。觀眾不僅可以看到運動員的攀登路徑,還能了解到每一段路線的技術難度和運動員的體能消耗情況。這種技術增強了比賽的互動性和觀賞性,為攀巖比賽增添了新的視覺層次。
在田徑和奧運會閉幕式這兩個項目的轉播中,總臺首次大規模應用了8K超高清技術制作國際公用信號,通過8K攝像機和超高清轉播車,總臺為全球觀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尤其是在閉幕式中,8K超高清技術使得每一個燈光、煙花和表演細節都得到了完美呈現,為觀眾帶來了極具沖擊力的視覺享受。8K超高清技術代表著當前最先進的視頻技術標準,代表了當前國際賽事轉播的最前沿科技,總臺“中國紅”8K超高清轉播車開赴巴黎在技術創新的展示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彰顯了中國在大型國際賽事中的轉播能力以及中國媒體影響力。
二、總臺奧運會轉播歷程展現中國媒體的崛起與進步
總臺在過去20年里參與奧運會電視轉播的歷程,不僅反映了科技進步和媒介演變的深刻影響,也體現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日益增長的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
(一)科技發展推動轉播能力的躍升
科技進步是推動總臺電視轉播能力躍升的核心動力。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轉播,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8K超高清轉播,總臺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帶來了觀賽體驗的提升,通過不斷引進和創新尖端技術,推動了奧運會轉播的不斷升級,實現了從接軌國際到引領世界的飛躍,成為中國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具體體現。
總臺不斷引入新技術,如超高清、3D、VR乃至8K轉播技術,提升了轉播的清晰度和觀眾的沉浸感。在大數據和智能化應用方面,總臺運用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更精準地分析觀眾需求,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轉播服務。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總臺成功樹立了全球體育轉播領域的技術標桿。與此同時,轉播設備不斷升級,包括攝像機、傳輸設備等,使得總臺能夠捕捉更細膩的畫面和更豐富的細節;通過科技手段優化公用信號制作流程,提高轉播效率和穩定性,確保觀眾能夠流暢地觀看比賽。此外,總臺與國際奧委會、OBS等機構的深度合作,拓寬了技術視野和合作渠道,共同推動轉播技術的發展。
巴黎奧運會閉幕以來,總臺收到三封熱情洋溢的賀信。8月12日,奧運會閉幕式當天,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第一時間向總臺臺長發來賀信;8月23日,巴黎奧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蓋來信祝賀總臺在巴黎奧運會轉播報道中取得巨大成功,并向總臺轉播報道團隊表示感謝;同一天,國際奧委會OBS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致函總臺臺長,感謝巴黎奧運會期間總臺為全世界提供高質量公共信號服務。這三封賀信不僅是對總臺在巴黎奧運會中表現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中國在國際體育轉播領域技術和能力不斷提升的肯定。這些賀信標志著總臺已經成為全球體育傳播的中堅力量,不僅在技術上領先全球,也在文化傳播和國際影響力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媒介演變推動傳播方式的多樣化
總臺參與奧運會電視轉播的20年間,媒介演變極大地推動了傳播方式的多樣化。
從技術層面的飛躍來看,從標清到高清,再到4K、8K超高清,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轉播畫面更加清晰細膩,總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首次實現奧運會賽事全程4K制播,并在巴黎奧運會上廣泛應用8K技術,這都是技術推動傳播方式多樣化的重要體現。從內容制作的多樣化來看,總臺在奧運會轉播中不僅關注賽事本身,還注重挖掘賽事背后的故事和人物,通過深度報道和專題節目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和立體的內容。從傳播渠道的拓展來看,總臺實現了大小屏融合聯動,通過電視頻道、廣播頻率以及新媒體平臺等多種渠道傳播奧運會內容,融合5G、4K、AR/VR等前沿技術推出重磅融媒產品,形成了全媒體傳播矩陣,講述真實的奧運故事,傳遞奧運精神。
(三)全球變局中的文化自信與國家形象塑造
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盛會,也是展示國家實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總臺作為國家級媒體,在參與奧運會電視轉播的過程中,不僅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和媒體能力,更通過精心策劃和制作的節目,展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國家形象,將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傳遞給世界,為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貢獻了力量。
總臺在奧運會轉播中廣泛應用超高清(4K/8K)技術,這不僅提升了轉播的視覺效果,更展現了我國在廣播電視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創新能力。總臺在奧運會轉播中使用了大量自主研發的轉播設備和系統,如“中國紅”8K轉播車等,這些設備的成功應用不僅彰顯了我國科技實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品牌的魅力。總臺在轉播過程中聚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展現不同國家和地區運動員之間的友誼和團結,傳遞和平、友誼、進步的奧林匹克精神。這種視角的轉換不僅豐富了轉播內容,也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的高度和深度。
(四)肩負使命引領“電視+奧運”的新發展
依托科技創新、媒介融合和文化自信,總臺通過20年的奧運會轉播歷程,在“電視+奧運”領域打造了全球領先地位。總臺肩負著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和推動“電視+奧運”發展的使命,始終堅持創新與突破。通過技術升級、內容創新以及國際化的傳播策略,總臺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全球影響力,也為全球體育轉播樹立了新的標準。
在科技層面,總臺將持續推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體育轉播中的深度應用,探索更多創新的轉播形式和觀賽體驗;在媒介層面,總臺將繼續推動全媒體平臺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加立體化、互動化的傳播體系,滿足全球觀眾的多元需求;在文化層面,總臺將以奧運會為契機,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形象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認同。總臺依托“5G+4K/8K+AI”戰略格局,采用國際領先的超高清轉播技術,不斷強化中國在國際體育賽事轉播領域的領導地位,同時為全球體育傳播引領新的發展方向。
三、不斷增強總臺在奧運轉播領域的競爭力
隨著全球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媒體環境的深刻變革,“電視+奧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作為中國國家級媒體,總臺要在未來鞏固擴大在國際體育制播場域的地位份額,就要制定一系列前瞻性的發展策略,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引領力傳播力,不斷增強總臺在奧運轉播領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一)深化技術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隨著5G、8K、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的奧運會轉播將更加依賴于前沿技術的應用。應繼續加大在前沿技術領域的投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建議建立技術創新平臺,鼓勵內部團隊與外部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
在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應繼續推進超高清(4K/8K)技術在奧運轉播中的應用,為全球觀眾呈現更加細膩、逼真的賽事畫面;繼續加強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賦能,通過AI在賽事制作、編輯、分發等環節的應用,提高制作效率和內容個性化程度,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觀眾喜好和觀看習慣,為內容創作和分發提供精準指導,實現內容的精準推送和個性化服務;繼續推動5G與云技術融合,依托5G高速網絡和云技術,構建靈活高效的制作生產體系,優化遠程制作、云上編輯和分發等功能,降低制作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二)打造全媒體內容生態,提升總臺傳播力
未來的奧運會轉播將更加注重多平臺融合和全媒體傳播。隨著觀眾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應進一步推動全媒體內容生態的建設,努力推動電視、網絡、移動終端、社交媒體等多平臺的深度融合,實現無縫連接和互動傳播。
構建全媒體矩陣。進一步完善總臺的全媒體矩陣,包括電視、廣播、新媒體、社交媒體等多個平臺,實現內容的多渠道、多形態傳播。通過跨平臺聯動,提升奧運轉播的覆蓋率和影響力。
提升互動體驗。加強互動項目的設計與開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觀眾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觀賽體驗和服務。例如,開發智能推薦系統、虛擬觀賽體驗等,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構建用戶數據系統。通過依法依規收集和分析用戶數據,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為內容生產、廣告投放等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注重用戶隱私保護,確保數據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規性。
(三)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全球影響力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國際合作將成為未來奧運會轉播的重要趨勢。總臺正在進一步加強與國際頂級媒體、技術公司和體育組織的合作,拓展全球合作伙伴網絡。通過資源共享、技術合作、內容共創、聯合制作、跨境傳播和文化交流,提升內容的國際化水平,增強中國在全球體育轉播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深化與國際奧委會的合作。與國際奧委會簽署長期合作協議,確保在賽事轉播、技術應用、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動奧林匹克精神的廣泛傳播。另外,加強技術共享與創新,與國際奧委會在轉播技術創新方面加強交流,共同研發新技術,如8K超高清、AI、VR/AR等,提升轉播質量和觀眾體驗。
加強與其他國際媒體的合作。可與全球知名的電視臺、網絡平臺等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積極參與國際體育賽事轉播合作與交流活動,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手段,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在重大奧運賽事期間,聯合其他國際媒體進行報道和制作,推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目和專題報道,提升總臺在全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可利用奧運賽事的契機,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如展覽、演出等,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成就,增進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同時,推動民間交流和互訪,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為總臺在國際上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加強人才培養,打造國際化團隊
隨著觀眾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未來的奧運會轉播將更加注重內容的定制化和精準化,這就需要培養大批既懂得內容制作、有能力推出針對不同人群專屬節目和個性化數據服務的技術人才,又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能夠深入了解觀眾興趣和需求的管理人才。
應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團隊。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專業能力的優秀人才加入總臺。另一方面要加強內部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提升團隊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專家人才要延續好“以老帶新”的傳統,推動總臺形成青藍相繼的人才局面。
(本文編輯: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