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當前成都市油橄欖產業發展現狀,針對亟待破解的難點和痛點,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成都市油橄欖產業發展對策,以期推動當地油橄欖產業進一步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成都市;油橄欖產業;概況;發展現狀;發展對策;SWOT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6-8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17
0 引言
油橄欖(Olea europaea L.)又名洋橄欖、木樨欖、齊墩果、阿列布,屬木樨科(Oleaceae)木樨欖屬 (Olea)常綠小喬木[1],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樹種[2]。成都市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引種栽植油橄欖,因當時榨油技術缺乏、產業鏈不完整等條件限制未進行規模推廣[3]。在2009年引進阿貝基娜、皮瓜爾等品種后,成都市油橄欖產業逐漸實現規?;?、產業化[4]。2009年以來,成都市油橄欖產業綜合產值不斷增長,已成為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富民產業。因此,科學合理發展油橄欖產業,對成都市建設天府森林糧庫、提升地方經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
1 成都市油橄欖產業發展現狀
1.1 種植規模持續擴大
成都市油橄欖品種以阿貝基娜、萊星、皮瓜爾等品種為主。自2009年龍泉山植被恢復項目實施以來,成都市通過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區域,以金堂縣范圍內的龍泉山脈低山丘陵區為主產區,向雙流區、簡陽市、邛崍市等地拓展延伸,逐步試點種植擴大規模。截至2023年底,成都市共建成油橄欖種苗繁育基地4個,累計發展油橄欖種植5 169 hm2,其中掛果面積達3 002 hm2,油橄欖鮮果產量12 275 t,榨油1 141.6 t。
1.2 呈現多元發展新局面
成都市堅持產業多元化發展理念,推動油橄欖產業向產品加工、森林康養、鄉村旅游等方向發展,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的油橄欖新業態。在一二產上,成都市油橄欖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為輔。近年來,成都市累計引進培育油橄欖經營企業、專業合作社18家,建成油橄欖初加工廠3家,引進生產線3條,油橄欖鮮果加工量居全省第一,產出初榨橄欖油、橄欖酒、橄欖茶、果脯等多元化產品。在三產及產業融合上,成都市以油橄欖為紐帶,以“農業+”為發展思路,充分利用沱江峽谷、千年古剎等本土人文自然資源,打造一批融入油橄欖文化的特色小鎮及新村,培育建成集農業體驗、運動康養、休閑度假、研學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油橄欖特色旅游目的地3個。截至2022年底,上述特色旅游目的地累計接待游客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 500余萬元。
1.3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
近年來,成都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新引擎,推動聚峰谷公司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四川農業大學、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等多個高校和科研院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油橄欖研究院,開展油橄欖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研究、栽培技術研究、產品綜合利用研究和人才培訓,打造中國油橄欖產學研高地;落成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等國家、省、市專家為成員的油橄欖專家工作站,為產業發展把關,定期問診油橄欖產業發展;搭建市縣合作平臺,聘請甘肅省隴南市油橄欖技術能手組建縣級技術服務隊,深入油橄欖種植基地開展技術服務。
1.4 品牌建設不斷增強
成都市通過發揮標準提檔、質量提升、品牌提效的組合效應,在油橄欖品牌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當地共引進培養油橄欖經營企業、專業合作社18家,已注冊“阿貝基娜”橄欖茶、“金·阿貝基娜”“聚峰谷”橄欖油等12個本土商標,打造了此領域全國唯一的B2C高端電商平臺——中國橄欖油商城;先后榮獲“中國油橄欖生產(加工)示范基地”“四川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省級現代林業園區”稱號;成功舉辦三屆成都油橄欖節和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中國·天府油橄欖節;2019年,“金堂橄欖油”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認定,“金堂油橄欖”已獲得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2 成都市油橄欖產業SWOT分析
2.1 優勢(strengths)
2.1.1 區位優勢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成都市林地面積為49.58萬hm2,是耕地面積的1.49倍,林糧、林菌、林藥、林菜、林果、林下種養等森林食品開發利用空間巨大,為油橄欖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成都市油橄欖主產區位于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核心區域,地處成都市1小時經濟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爸袣W班列”西進歐洲、北上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的開行頻次增加,雙流和天府國際機場的建成,為成都市打造中國油橄欖集散中心奠定了基礎。同時,有研究表明,成都市物流市場規模逐年增長,物流需求主要受人均GDP和農產品產量影響[5]。2023年末,成都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 000億元以上,主要農產品產量超940萬t,物流需求旺盛,物流市場發展態勢良好,為成都市油橄欖相關電商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流保障。
2.1.2 自主創新多種經營模式
成都市油橄欖生產經營有“龍頭企業+科研單位+村集體經濟+基地+農戶”“企業+科研單位+專合社+農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農戶”“企業+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采用“先租返包”“聯產經營”“預分紅”等多種利益分配方式。通過不斷加強企業、村集體和農戶間的利益聯結,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農戶與企業聯合經營,鼓勵農戶以土地、勞動、生產資料等形式入股企業,成都市不斷擴大油橄欖栽植規模。
2.1.3 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
成都市油橄欖產業依托龍泉山脈油橄欖基地優質的山水林湖自然資源,形成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金堂片區)油橄欖產業基地“增綠增景”2 534.6余hm2。結合森林康養、鄉村旅游建設,配套建設龔家山觀景平臺、旅游棧道、油橄欖加工體驗中心等生態旅游設施,利用區域特有的抗蒙文化、鱉靈文化、客家文化等元素,建成集油橄欖主題休閑觀光、康養度假、科普研學于一體的聚峰谷、玉皇養生谷、龔家山油橄欖田園綜合體等油橄欖特色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一批森林康養與游憩度假、鄉村綠化與景觀景區、地域文化與特色產業相融合的新業態。
2.2 劣勢(weaknesses)
2.2.1 種植規模不大
成都地區油橄欖種植區主要在龍泉山脈金堂段,栽種前土地類型主要為坡耕地,還有少量立地條件相對較差的荒山荒坡。從全國來看,油橄欖栽植主要集中在5個地區,栽植面積分別為甘肅省69 962 hm2、四川省34 150 hm2、云南省10 005 hm2、重慶市5 003 hm2、湖北省3 335 hm2,成都市油橄欖栽植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4%。從四川省內來看,全省油橄欖種植面積約34 150 hm2,成都市油橄欖種植面積僅占全省總面積的15%,僅次于涼山彝族自治州的7 004 hm2,略高于廣元市的3 869 hm2。2020年以來,因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相關政策限制,油橄欖產業園區配套加工、休閑觀光等場地設施建設用地指標難以落實,導致成都市油橄欖種植面積增長緩慢,油橄欖產業發展受制約。
2.2.2 栽培品種混雜,低產低效老品種更新慢
經過15年的良種選育和馴化工作,成都市成功選育出了適合在高溫環境下高產的油橄欖優良品種,但由于老品種存量比例較大、良種推廣應用速度較慢等,個別品種仍然存在不掛果、掛果期晚、大小年明顯、抗病能力弱和出油率低等缺點,嚴重影響油橄欖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2.2.3 管理粗放,科技支撐不夠
雖然成都市成立了油橄欖產業研究院,且有相關專家指導,但現有的油橄欖種植以企業、專業合作社為主,也有部分為農戶自行種植,經營主體普遍專業技術素養不高,無法滿足目前油橄欖產業標準化精細管理需要。尤其是在油橄欖病蟲害防治、修枝整形、水肥綜合管理等關鍵環節,主要依賴專家工作站和外來油橄欖技術服務隊,不利于油橄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2.4 產品單一,附加值低
目前,成都市已建成3家橄欖油加工企業,建有3條橄欖油生產線,基本具備加工能力,但存在油橄欖精深加工品產品線單一問題,可量產的油橄欖產品僅為特級初榨橄欖油,還設有橄欖葉、橄欖油、果渣等配套的油橄欖綠色大健康產業集群所需的精深加工研發生產平臺,不能滿足生物醫藥提取物、健康食品、護膚日化、果渣復合肥等產業衍生產品生產需求,造成全產業鏈整體效益不高。目前,成都市注冊本土油橄欖相關產品商標12個,但品牌主要以企業為主體,無法形成品牌合力,且品牌和產品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2.3 機遇(opportunities)
2.3.1 橄欖油市場需求大
據統計,2021年我國橄欖油消費量為6.05萬t,產量為0.8萬t,僅占世界橄欖油產量的0.26%[6],嚴重依賴進口。且有研究表明,我國橄欖油消費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2021年,我國橄欖油消費量同比增長14.16%,雖然同期我國油橄欖栽植規模達到106 720 hm2[7],栽植數量在3 600萬株以上[8],但依然無法滿足橄欖油市場需求。對于成都市來講,2023年末當地常住人口為2 140.3萬人,是全國第4個常住人口超過2 000萬人的超大型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 001.6億元,本土消費潛力巨大。
2.3.2 政策扶持力度大
2020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油橄欖等木本油料發展進行了全面布局和政策設計,從資源管理、產業體系、科技支撐、財稅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引導推動包括油橄欖在內的木本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建設“天府森林糧庫”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百萬畝油橄欖領先工程,要求加快形成安寧河流域、秦巴山區和川中丘陵區油橄欖集中發展帶;重點開展區域性良種選育,推進擴面增產,提升橄欖油及養生、保健、美容產品等精深加工能級,打造油橄欖文化、自然教育等林旅融合新業態。四川省在2020—2023年下達成都市扶持資金1 700萬元,成都市2016—2022年安排市級扶持資金6 646.83萬元,均用于油橄欖產業發展。
2.4 威脅(threats)
2022年底,全國油橄欖種植已擴大到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7個地市的67個縣(縣級市),全國油橄欖種植面積從2018年的80 040 hm2增加到2022年的118 453 hm2,5年凈增38 413 hm2,增長48%,年均增長9.6%。其中,甘肅、四川、云南、重慶、湖北等5個主產省(直轄市)鮮果總產量從2018年的47.17萬t增加到2022年的90萬t,提高了90.8%。在全國所有種植油橄欖的地市中,甘肅省隴南市以5.4萬t/年的鮮果產量位居全國第一,且當地是油橄欖最佳栽植區。甘肅省隴南市出產的油橄欖含油率、不飽和脂肪酸總量C16、棕櫚油酸、亞油酸C18等均優于其他產區;同時,當地擁有橄欖油加工企業21家,橄欖油加工生產線27條,注冊品牌商標43個,生產食用橄欖油、油橄欖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化妝品、橄欖茶、橄欖酒、醫藥中間體等10大類 80多種產品。成都市雖有18家油橄欖企業,且注冊了12個品牌商標,但生產規模與產油量均遠低于甘肅省隴南市,產品類型也更為單一,油橄欖果渣、枝條、葉片等利用率不高,主要產品——橄欖油的市場占有率極低。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成都市油橄欖產業發展建議
3.1 強化油橄欖產業人才智庫和專業技術團隊
一是組建油橄欖全產業鏈人才智庫。利用油橄欖產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加強全產業鏈人才培養,構建合理的智庫組織架構,覆蓋農業、教育、人文、旅游等全產業鏈相關領域,吸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栽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等進入智庫,并細化分類,建立完整的信息檔案;在油橄欖全產業鏈打造過程中,將各種研究成果、策略建議、技術經驗等充分轉化利用,提供全面的理論和實踐支撐。二是加強多方合作。成都市應提供金融保障服務和加強政策傾斜,不僅要加強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的合作,還要加強院地合作,建設“科研院所+產業基地”的科研應用合作平臺,共同推進油橄欖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三是加大油橄欖專業人才培養。成都市可通過聘請國內外專家舉辦技術、學術講座,選送優秀本土人才赴先進地區學習培訓,引進國內外專業人才落戶等方式,建設集品種培育、科學種植、產品研發生產、市場推廣于一體的產業鏈智庫和油橄欖產業化開發運營專業團隊,全面提高油橄欖產業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為油橄欖產業壯大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3.2 注重品種、品牌培育,加強品牌推廣
一是強化油橄欖低產低效林的改造。摸清油橄欖市場需求,綜合考慮市場需求及油橄欖用途,優化種植區域布局,堅決穩住耕地總量,充分利用耕地占補平衡機制,“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相結合,使用阿貝基娜等對油橄欖低產低效林進行品種換優,適度擴大優良品種種植規模,研究探索最佳種植密度及水肥配比,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二是加強品種選育。加大引種力度,開展外地新品種試點引進馴化,利用人才智庫智力功能,對低產品種進行豐產改良,培育更適合當地氣候及立地條件的油橄欖新品種。三是做好多元產品開發。開展橄欖油、橄欖酒、橄欖茶、橄欖皂、化妝品等油橄欖產品研發,挖掘當地非物質文化等特色地域元素,探索將其應用在油橄欖產品設計中,賦予油橄欖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增強其藝術感和市場競爭力。例如,將邛崍瓷胎竹編融入橄欖酒產品的外觀包裝中,或設計橄欖酒、橄欖茶等產品的專用配套酒具、茶具,或聯合川菜非遺傳承人共同開發油橄欖創意料理。四是打造“金堂橄欖油”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聯合體。持續開展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形成具有品牌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品牌營銷策略和經營體系,創新線上線下推廣模式。例如,線上聚焦網絡新媒體運營,入駐各大電商平臺;線下設立品牌消費體驗館、產地品牌創新工場等,打造互動式營銷場景,發展油橄欖風情觀光旅游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3.3 夯實產業基礎,建設精深加工產業集群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對油橄欖企業進行稅收減免、無息貸款、科技創新基金等政策傾斜,鼓勵其開展產能擴建、技術創新、先進生產工藝和加工設備引進、新產品開發等。二是加強產供銷全鏈條合作協同。以中端生產加工為核心,鼓勵加工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協作,加強產品的加工研發,同時增加與上游油橄欖種植、下游市場的直接聯系,通過種植技術支持、下訂單等方式與地方種植戶建立穩固的供應關系。下游產業應與大型賣場、連鎖超市等銷售點簽訂戰略協議,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并設置專賣店、直營店等垂直銷售點,提供源性產品,與油橄欖果渣利用深加工生產企業合作,提取精煉橄欖油、制作肥料及飼料等,提升油橄欖綜合利用率。三是建設示范性種植基地,打造高標準產業園區。適地適樹,引進智能灌溉系統,配套高效節水灌溉設備,改善低產油橄欖園基礎條件,優化亞熱帶低山秋林地區油橄欖施肥技術,提升油橄欖產出效率,打造油橄欖標準化實驗室,實時分析評價油橄欖果實、橄欖油營養成分及功效,追溯調整產品原料配方,把控和提升橄欖油質量,切實保障油橄欖產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2]杜晉城,王澤亮,郭洪英,等.油橄欖低效林土壤培肥技術研究[J]. 經濟林研究,2020,38(1):213-217.
[3]賴蜀丹.不同施肥處理對四川金堂油橄欖幼苗與果實生長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D]. 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21. 15.
[4]張達江,陳兵,葉小軍,等. 龍泉山脈低山丘陵區:金堂縣油橄欖引種栽植試驗[J]. 四川林業科技,2013,34(6):84-88,76.
[5]郭雅麗,施莉,李紫萌. 基于多元線性回歸的成都市農產品物流需求預測實證分析[J]. 爭鳴與探討,2024(7):127-128.
[6]孫玉萍,楊亞,黃國棟,等. 橄欖油市場行情及其與其他植物油的脂肪酸組成和微量營養成分比較[J]. 中國油脂,2024,49(3):27-31,40.
[7]趙軍營,趙通,張德,等. 甘肅省木本油料產業現狀及高質量發展對策[J]. 甘肅林業科技,2023,48(3):1-7.
[8]龍偉,曾燕如,盛建喜. 我國油橄欖產業發展的挑戰與對策[J]. 中國油脂,2023,48(12):20-25.
(欄目編輯:劉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