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是我國高職院校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面對國家和區域對人工智能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針對高職院校原培養體系下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教學改革和實踐,基于產業學院的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育人模式,構建“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和教學資源,探索教師團隊成長路徑,打造“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高水平教師創新團隊,有效解決原有培養體系中校企合作深度與管理不足、人才培養對企業需求對接不足、教師不足等問題,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崗、課、賽、證、訓、創;產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1-0133-07
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熱點。2020年7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強調了育人為本、產業為要、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的原則,旨在打造現代產業學院,深度對接地方產業鏈發展,培養新工科人才。此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也為多元協同育人提供了政策支持,圍繞教育和產業的統籌融合、持續性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課題組成員對廣西區內外15家高職院校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的辦學及畢業生情況開展了調研與分析,基于產業學院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以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為例,開展了“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一、高職人工智能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是校企合作內驅力和深度不足,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契合度較低。產業學院的校企協同育人與治理影響校企的產教融合深度、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
二是實踐教學資源缺乏。一方面,在中職升高職、高職升本科人數日漸增長的背景下,生源和升學就業需求差異性帶來改革需求。另一方面,新技術變化快,發展迅速,教學資源不足。在所調研的高職院校中,73%的畢業生和在校生希望在校期間能加強實踐教學,課程內容盡可能與實際應用接軌,以提升個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優秀師資較為缺乏,制約著實踐教學質量提升。在所調查的院校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畢業、擁有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比不到40%。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教師由其他專業的教師擔任。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二、建立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多元協同育人運行機制
針對高職院校中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基于OBE理念和美國約翰·杜威提出的實用主義等教育理論,課題組持續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
(一)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研究背景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各高職院校開展了研究與實踐工作,如南通職業大學聚焦“學習型、服務型、交互型、研究型、質量型”的“五型職大”建設,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線,深入開展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2017年,國務院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建設人工智能學院。因此,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的熱點。
(二)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構建產教融合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
1.組建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形成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成立,是為了滿足廣西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需求。該學院由人工智能協會、企業、高水平高職院校共同組建。學校與企業之間可成立不同的產業學院。校企雙方依據不同的需求,簽訂個性化合作協議,實施“一企一案”的合作培養模式,構建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加強區域產業、教育、科技資源的統籌和部門之間的協調,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堅持育人為本,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和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賦予教學改革所需的人權、事權、財權,形成科學高效、產權明晰、意識共同、保障有力的制度體系。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還運用大數據技術建設了校企共建開放性信息管理系統,涵蓋了信息服務、人才管理、實踐教學、實習、就業等環節,實現數字賦能、精準性和科學性協同育人的管理體系,形成了有效的閉環、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協同育人模式(見圖1)。
2.加強多元協同育人體系化設計與實踐,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需求動態耦合
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各合作單位圍繞“意識、利益、發展”三個維度達成共識,基于“一企一案”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踐行了“共建、共用、共管、共享、共擔”的“五共”理念,以人工智能技術專業群建設為核心,對接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實現專業與產業同頻共振,促進人才的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需求動態耦合。
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考慮了企業人才需求及高職、應用型本科貫通的人才培養銜接,滿足學生升學、就業等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教學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研發教學資源和技術,共建共享教學科研項目,共建教師創新團隊等合作路徑,為廣西人工智能產業鏈培養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構建與實施“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于2021年1月創建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從開展“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小范圍探索,到推廣應用至專業群人才培養,經歷了研究、構建、實施、反思、優化五個發展階段。
(一)“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的內涵
崗:指工作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確保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夠全面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使其達到崗位能力需求。
課:構建符合產業發展趨勢、對接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開展“崗、課、賽、證、訓、創”六個元素融合的課程內容改革。
賽: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競賽意識、實踐和創新能力,并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動力。
證: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技能資格鑒定和技能認證,獲取相關證書,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依據學校和學生情況,鼓勵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培訓和輔導,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考試。
訓:緊密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實驗、實訓、實習,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創: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和真實的實踐項目,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立創新創業基金,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通過崗位能力與課程設置、內容重構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素養;通過競賽活動和證書考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競爭意識;通過開展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構建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校企協作,對接國家教學標準與行業職業標準,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定位;針對人工智能應用開發等崗位工作要求,以對接人工智能產業崗位群的崗位能力和素質為核心,結合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引入新技術、新規范,確保專業建設與改革方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構建關注學生能力和素養培養的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
通過“崗、課、賽、證、訓、創”6個要素全方位融合,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創業等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破解畢業生適應區域人工智能技術相關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的問題。
(三)構建與實施人工智能產業學院“一體兩翼六融合”實踐教學體系
“一體”指依托產業學院,以德為先的多元協同育人共同體。“兩翼”是指校企雙方打造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其中,實踐教學平臺分為教學實體平臺和數字化云平臺。“六融合”是指“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的教學改革。通過分階段、分場域實施“基礎實訓、核心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戰”四個階段的模塊化教學,實施“真平臺、真崗位、真項目、真實練”的“四真”實踐教學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素質。實踐教學體系如圖3所示。
(四)重構“崗、課、賽、證、訓、創”融合的實踐教學課程
第一,重構模塊化,融合“崗、課、賽、證、訓、創”六個元素的課程體系,通過對接“基礎、核心、拓展、實訓實習”四個階段,學生遞進形成“基礎、核心、方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在第一學期的專業課程中融入專業發展、崗位能力與素養要求、職業道德、工作規范與流程、典型工作任務、專業競賽項目、考證類型及要求等知識,使學生建立起對崗位的初步認識,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基礎。第二至四學期,教授核心知識模塊和拓展課程模塊的內容,依據課程進程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學生參加相應的競賽和資格考證活動,引入真實的實踐實訓項目,提升學生的技能與素養。在第五、六學期的綜合實踐、實習、實戰項目學習中,實施學徒制管理,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實際工作任務。
第二,在課程改革中,有機融入紅色文化、機電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數字素養、工匠素質、創新思維等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教學同向同行;將工作項目教學化,重構課程內容。校企協同進行課程改革,通過制定課程標準、重構課程內容、重組課程結構、改革課程活動方式等途徑,將“工作崗位、專業課程、技能競賽、資格認證、實踐實訓、創新創業”融入課程內容、產教融合的真實項目實訓、企業特色課程中,如圖4所示。
(五)創新與實施教學模式改革
依托產業學院平臺,以工學結合、雙元培育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有機融入“崗、課、賽、證、訓、創”六個元素,對教學的內容、組織形式、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改革,具體如下:一是將生產標準、技術流程等與教學改革相結合;二是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轉換為模塊、項目化教學的課程內容;三是創設真實的工作情境,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或元宇宙等新技術,開發具有開放性的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教學資源,開展大數據分析下的教學資源應用與評價改革;四是用好“第二課堂”,引入行業組織中的專業技能競賽,以競賽為導向變革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校企聯系,舉辦學生技能競賽,或者將競賽項目和“1+X”考證項目教學化,使競賽項目的內容設計和競賽方式融入教學設計與實踐中,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融合;五是聯合行業組織、企業和高校等主體,搭建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的平臺,促進課程教學模式和人才評價方法創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精神,實現學創融合;六是學生通過“真平臺、真崗位、真項目、真實練”的“四真”實踐,形成“基礎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的四階段遞進的職業能力,如圖5所示。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策略與路徑,通過“工匠坊”“學徒班”“創客班”“競賽組”“師生團隊”“創新團隊”“對外交流”等多樣的課內外學習形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六)教育評價改革
目前,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育人評價仍處于探索階段,主要問題是對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不足、評價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對協同育人的主體之間的合作評價不足等。主要表現在: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潛力,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引導作用;評價主體常分為輔導員評價德育方面、教師評價教學方面,而企業技術員參與育人評價的權重不足。
為此,人工智能產業學院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評價由高職學校、企業、學生共同實施。可以靈活應用項目評價、生生評價、企業評價、自我評價、社會評價等方式,更加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在實施評價時,采取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學生職業規劃考核與增值性評價相結合,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高職院校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建設“名師+名匠”引領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提升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
教師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德為先,激發“名師、名匠”的頭雁作用,提出校本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路徑。
(一)立德為先,黨建引領下提升全體教師的課程思政開發與實踐能力
教師隊伍建設應遵循師德建設標準與要求,全面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開發與實踐能力,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積極貢獻。
“黨建+”課程思政開發與實踐能力是指教師團隊通過黨史學習教育、紅色文化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等多種形式,讓黨的理想、信念浸潤教職員工的心靈,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能力,促進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使學生專業能力與思想政治素質同步提升。
針對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企業教師特點,團隊要定期開展意識形態教育方面的培訓工作,以提高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師資隊伍的政治素養。首先,教師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對國家的基本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有深入的理解和堅定的信仰。其次,教師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再次,教師和企業技術員都要掌握各種教學方法,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踐教學等,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實戰應用能力之間的聯結,并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入。最后,通過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
(二)搭建專業群發展的教師團隊建設模式
由“名師+名匠”引領,“雙師”互聘,組建教師團隊。通過強化專業群內各專業協同,設置專業群帶頭人,負責組織專業群內各專業的建設計劃、課程建設、團隊建設、基地建設以及教學運行管理等,以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為抓手,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教學能力。
(三)建設產業學院和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的產教融合發展平臺
高職院校不僅要加強產業學院的產教融合建設,而且要多途徑開展多家企業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使不同的企業之間實現優勢互補,以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的深度,拓展合作路徑,開展真實的產教融合項目運作,構建利益共同體,加強建設教師發展的產教融合教師成長平臺。
(四)創新與實踐教師團隊的培養路徑
可以通過“校企師資互派”“專兼聘結合”等方式建設師資庫,“校、院、企”師資共享,打造“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高水平教師創新團隊,為提高育人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校企雙方互兼互聘工作,將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建設成為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目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雙師型”教師比例超50%,形成了師德強、技術強、教學強、教研強、服務強“五強”的精技善教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五、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協同育人案例分析
以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粵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粵嵌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為例,闡述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校企協同育人的案例分析。
(一)協同治理的產教融合人工智能產業學院
以粵嵌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1+1+1”模式為例,學生在第一、二學期主要在學校就讀,校方負責組織教學和管理等日常工作。第三、四學期,依托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學校和企業共同育人,通過雙元一體的組織方式進行教學和管理工作。第五、六學期,學校和企業共建共管協同育人,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將培訓與研究相結合。
為了確保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順利運行,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這些制度包括協同管理方案、職責分工、合作模式、教學內容、教師選聘與培訓、教師考核、學生考核、教學日志管理、教育考核、疫情防控以及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業績考核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制度的制定為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提供了科學、規范的建設和管理基礎,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路徑
產教融合的教學改革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為了扎實推進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成效,校企雙方以七個路徑開展教學改革,取得可供借鑒的改革經驗。
一是校企合作培養共同制定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共同開發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共同實施教學與評價。
二是實施“雙師教學、雙線訓練、雙重評價”。其中,“雙師”指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員(兼職教師),“雙線”指理論和實踐,“雙重評價”指學校和企業都依據評價標準給予多元化評價。
三是實現“育訓并舉、產學研踐”一體化,通過推進以課程為重點的“三教”改革,校企雙方制定課程標準,共同研發教材,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共同推進企業真實案例進課堂、典型項目進實訓、生產環境育人才,提升教學質量。
四是校企協同,開發課程與資源。開設企業特色微課程,比如創新創業課、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和大數據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等,校企共同開發了深度學習課、人工智能框架應用課等七門線上課程,把職業素養和比賽內容融入教學中,實現了校企優勢互補。
五是協同開展校內外的學生技能競賽培訓、創新創業大賽等教學活動,舉辦“企業杯”校級競賽兩項,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六是校企互聘,開展校企導師聯合授課、聯合技術攻關、聯合社會培訓等業務。鼓勵教師參與行業實踐和企業合作項目,增強他們的實踐經驗和行業背景,以更好地進行產教融合教學。同時,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是新開設專業,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大大提升了師資實力,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是產研一體,優化整合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校企科技資源,共同申報課題和項目,將研究成果及時引入教學過程,校企協同以創新創業項目為載體,開展項目攻關、成果轉化與孵化等工作。
經改革,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協同育人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增強了學生的職業意識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就業率和企業滿意度;二是有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術和知識;三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服務廣西區域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和數字賦能鄉村振興。
(三)取得的部分成效
近三年,企業和學生滿意度提升,學生參加區級競賽獲一、二、三等榮譽共10多項,校企師生共研究創新創業項目多項;取得專利5項,編寫教材2本,教師晉升教授1名等成績,實現了師生共同進步,打造了一支有活力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總之,本課題組成員通過研究與實施“崗、課、賽、證、訓、創”六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經驗。首先,構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協同育人模式,將崗位需求、課程設置、競賽活動、證書考核、實訓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階梯式提升。其次,注重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培訓和交流活動,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這些經驗為有效開展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產教融合教學改革提供了可借鑒和推廣的思路與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 方兵.我國高校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建設:實然、必然與應然:基于30家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的考察[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4):52-58.
[2] 肖麗萍,謝泉根,肖紹,等.崗課證賽深度融合的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4):137-138.
[3] 李永杰,牟占軍.“政校企合作課崗證融通”辦學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以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1):201-203.
[4] 王奕.高職院校“崗課賽證創”五維融通課程體系探索:以物聯網專業為例[J].科技風,2022(2):26-28.
[5] 陶祥興,章迪平.產業學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科技學院大數據產業學院為例[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21,33(2):163-168.
[6] 蔡鐵,王永偉.“產教孿生”理念下“微專業、深融通”新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9(3):33-37.
[7] 唐小燕,常興治.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Web實訓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2(10):97-102.
[8] 周家領.深化校企合作,雙元主體育人模式研究:以眉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7,(7):261-263.
[9] 周秀麗.依托產業學院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建設的探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2):42-44.
[10] 謝笑珍.“產教融合”激勵及其機制設計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11] 褚小穎,青祖斌,余婧,等.近十年“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研究進展[J].機械職業教育,2023(8):18-24.
[12] 王向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產業學院的路徑探索[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2):23-28.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