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對培養以國家政策需求為導向的軌道交通專業技術人才至關重要。文章以博士研究生核心課程高等流體力學課程為例,從四個方面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包括:立德樹人,促進思政融合課程建設;細化課程內容,對標課程思政目標;結合專業特性,建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教師以身作則,提升教師思政建設能力。該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思維、創新意識、國際視野與科研探索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愛國情懷、正確的價值觀,實現課程學習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同向同行,形成“協同共進”效應,為軌道交通相關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博士研究生;課程思政;協同共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1-0121-04
近年來,中國軌道交通行業持續蓬勃發展,路網規模尤其是高速鐵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軌道交通作為國家重點產業,既是關鍵性基礎設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國民經濟大動脈,也是“走出去”國家戰略一張靚麗的名片[2-3]。隨著我國制造業不斷優化升級,軌道交通產業逐漸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4]。《“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推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新技術、新設備以及智慧化體系的廣泛應用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城市軌道交通“十四五”人才培養規劃》指出,雖然我國軌道交通行業就業人數眾多,但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缺乏高層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5]。因此,培養一批心懷理想、愛崗敬業,具有科研精神、創新意識的人才投身于我國軌道交通行業,已成為當前高校肩負的重要使命。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政教育是塑造學生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成長和未來發展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在高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培養心向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思政教育貫穿課程始終就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責任之心,就要在課程專業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保持課程學習和思政理論學習同向同行、共同育人。
高等流體力學課程前期進行了4年教學國際化模式自主探索,2021年獲批校級研究生國際化課程立項資助、校級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資助,是一門具備國際視野、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國際化專業課程。因此,如何提升該課程思政的含金量十分重要。
一、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舉措
高等流體力學課程是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必修專業核心課,旨在培養學生應用流體流動基本理論分析軌道車輛空氣動力特性問題的能力,為軌道交通企業輸送了解國內外地面交通空氣動力學前沿研究、具有創新意識和過硬知識本領的高水平人才。結合課程理論性強、課程內容豐富、應用領域廣泛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對課程思政建設制定如下目標:
一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學科專業自信與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尚的理想信念。
二是培養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問題不局限于表面,懂得挖掘其本質,精益求精。
三是鍛煉學生不斷探索、推陳出新的能力,養成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意識,緊跟專業發展動態,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成為有用之才。
四是培養學生腳踏實地、一絲不茍、不怕吃苦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愛國情懷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程從立德樹人、課程內容、教學體系以及教師的思政建設能力等方面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從愛國情懷、鐵路科技創新發展、交通強國建設、科學精神、職業操守等方面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正確的學術志向,培育職業道德,形成責任擔當意識,把握好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打造多元的思政教學體系,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政建設能力。
1.立德樹人,促進思政融合課程建設
課程思政的宗旨在育人,育人的媒介在課堂。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并不是將課程與思政進行“1+1=2”的簡單組合,而是要堅守課堂“主戰場”,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課堂中積極把握思政元素融入的節點和時機。由于課程涉及大量方程、算法、數學模型以及方程的推導,為緩解學生學習這些知識的畏難情緒,教師在課堂中穿插播放相關視頻,展示流體流動之美,進一步讓學生直觀感受流體力學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只有把基礎打扎實,理論搞明白,一切才變得自然而然。積極探索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入渠道,在掌握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形成理想信念,陶冶品德修為,構建文化自信。注重啟發式、融合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式融合。根據課程授課內容,引入情境教學、榜樣示范等典型案例分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程互動、深入思考問題,不斷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
2.細化課程內容,對標課程思政目標
深入梳理高等流體力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流體運動學理論,粘性流體力學,流體力學控制方程的推導、簡化、應用以及湍流等基本理論。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當前的關鍵技術、熱點問題以及科研方向,介紹流體力學在軌道交通工程實際中的最新應用情況,促進學生深化理解流體流動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工程應用,獨立完成計算流體力學基本控制方程推導,開展縮比模型數值仿真,提升處理流體復雜流動問題的基本能力,為博士研究生學習以及將來從事本學科研究工作提供流體力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同時,有機結合課內外、線下、線上等學習方式,對標課程思政目標,開拓博士研究生培養思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學科專業自信感與自豪感,樹立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崇高理想信念;培養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不斷探索、推陳出新的能力,提高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意識,緊跟專業發展動態,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腳踏實地、一絲不茍、不怕吃苦的工匠精神,養成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3.結合專業特性,建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結合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特點,設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體系。一是知識目標。了解流體的基本屬性以及在航空航天、列車、汽車、輪船等方面的應用,重點掌握流體運動的基本方程與表達形式、粘性流體流動與邊界層理論以及數值模擬方法。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博士研究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創新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運用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指導計算流體力學仿真以及對實際工程問題進行識別與分析。三是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自覺服務于我國交通事業發展。
博士研究生教學重在研究、重在自學。因此,本課程將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貫通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將課程思政延展至科研活動之中。課程包括8個教學單元,主要內容包括:不可壓縮牛頓流體控制方程的全面介紹;不可壓流體力學各個分支(層流、湍流、無粘流)的特點、基礎理論以及應用;流體力學中所涉及的常用數值方法簡介等。新增一個實踐環節,引導學生獨立探索、輔以教師指導開展實踐探索,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充分展示個人特長和團隊合作意識,在實踐中感受科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工匠精神,提升專業自豪感。
堅守課程建設“主戰場”,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過程體系:一是采用多樣化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在理論課教學中,將案例模塊化教學與翻轉課堂、線上教學相結合。通過校際合作,聘請計算流體力學領域的海外專家Sinisa Krajnovic教授進行全英文教學內容設計和授課,使教學更生動、課程思政效果更豐富。二是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加強博士研究生培養階段的德育,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建設,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4.教師以身作則,提升教師思政建設能力
發揮個體功能,按照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系統學習、領會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并形成實質性課程思政建設意識,提升提煉、整合和運用思政元素的能力,為課程思政教育夯實基礎。注重科研能力培養,開展學科前沿與課程思政教育有機交叉研究,在科研、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知識與價值的發現、傳承、融合與創新,以教學促進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學。充分利用教學平臺,結合課程團隊進行課程設置,不斷優化教學管理。積極參與學校、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專家講座、專題培訓、示范觀摩、案例分享、研討交流等活動,不斷豐富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師生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結構,深入研究學生的思想、態度與價值觀,在課程思政教學中不斷反思并解決問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二、課程改革的成效與持續性改進措施
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育人與育才相統一,讓學生樹立良好的愛國情懷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政能力、建設課程主戰場、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十分必要。
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內容是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讓學生形成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思想認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學習,提高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外,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會用法、用好法,增強其職業責任感,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的職業品格。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需經過科學設計。高校要針對性地修訂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本學科專業課程具體的思政建設目標與重點內容,要根據專業特征和優勢,研究育人、育才目標,努力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拓展專業課程范圍,加大課程跨度。同時,作為工科專業,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看問題不局限于表面,深挖本質,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自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關乎本課程思政教育的推進力度。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提升教師育人能力、找準教師育人方法是確保課程思政成效的關鍵。積極參加優質資源的課程思政交流會,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有利于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和意識。
課程思政的受眾是學生,國際化課程的思政建設更是面臨著語言和思政教育的雙重挑戰。博士研究生自身整體素質、主體意識和教師的教學能力、英語表達方式等緊密關聯。國際化課程,顧名思義,需全英文授課,同時形成團隊合作意識與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學生作為接受主體,英語層次的差異性決定了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思想傳遞的準確性。因此,要清除語言帶來的主體“障礙”,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激發學生的內動力,以短期完成課程思政教育需求,長期形成以家國情懷、國際化科研交流能力為增長點,建立國際化課程思政教育長效機制,尋求教師與學生的共贏點,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在后續的教學改革中,將圍繞以下幾點展開:一是堅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基本原則。根據學生的座談建議,及時與教學團隊商討,進一步確定課程思政體系與課程教學內容、授課方式以及課程考核的融合體現方式,讓思政教育融入課程建設,貫穿于課堂教學、課間研討、課后實踐等環節;使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提升專業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形成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二是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重點內容。開展問卷調研,讓學生對課程教學方法、授課內容、課程實踐等方面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情況進行評價,進一步完善課程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腳踏實地、不怕吃苦、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專業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三是根據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特色和優勢,深入挖掘專業知識結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原動力,大力拓展專業課程的深度、廣度以及熱度,促進專業課程的知識性和文化性,瞄準課程的前瞻性與開放性。四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努力豐富課程思政建設經驗,積極參加學校、學院課程思政建設交流會,包括經驗分享、觀摩教學、教學培訓等,同時借助互聯網資源,合理分享優質資源。五是在學院內開設課程思政公開課,以推廣建設成效。
三、課程特色與創新
一是以開設的博士研究生國際化課程為依托,全程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結合國際研究熱點問題,開展課堂研討,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方式、創新意識、國際視野與科研探索能力的同時,樹立起良好的愛國情懷、正確的價值觀,做到課程學習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同向同行,形成“協同共進”效應。
二是形成以問題為導向、個性發展為牽引、團隊協作為鏈條的綜合考核方式,創新體現個人與團隊有機融合的考核機制。
三是基礎理論與實踐能力培養并重。緊密結合當前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熱點問題以及科研方向安排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相關領域,緊跟時代科學發展前沿,體現創新教學思想理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對流體力學的應用認識。
四是開設課程所在學科交通運輸工程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具有鮮明的軌道交通專業特色,多年豐富的列車空氣動力學研究成果和先進的列車氣動模型實驗平臺、風洞平臺可直接用于課程實例演示,完善教學內容,極大地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和多樣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結語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扎實推進高校博士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以博士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研究生國際化課程思政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為契機,從立德樹人、課程內容、教學體系以及思政建設能力等方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探討軌道交通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一般性思路和方法,為其他專業課程建設和改造提供可借鑒思路。
[ 參 考 文 獻 ]
[1] 徐貴寶.中國軌道交通鑄造領域“十四五”發展方向[J].軌道交通材料,2022,1(1):1-6.
[2] 蔡晨.西安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現狀與發展研究[J].高科技與產業化,2023,29(6):62-65.
[3] 鄧洲.我國鐵路產業“走出去”現狀和市場環境分析[J].中國鐵路,2017(11):46-50.
[4] 丁樹奎.著力新一代裝備的綠色化智慧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3,26(10):1-4.
[5]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城市軌道交通“十四五”人才培養規劃》發布:“十三五”回顧與“十四五”發展展望[J].城市軌道交通,2021(11):14-17.
[6] 何玲.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協同育人體系優化探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5(3):49-54.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