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知識結構化。”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說過:“我們不妨跳出語文看語文,跳出課堂看課堂,跳出課本看課本,多思考語文教學的大策略,那么,語文教學改革的收效會更大。”基于主題的初中語文文學閱讀教學路徑探究,力求思考語文教學的大策略,以實踐課例研究為抓手,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究性和生成性,努力打造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我認為基于主題的初中語文文學閱讀教學實踐路徑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以文識人知先賢
我認為此路徑更適應古詩詞閱讀。詩歌是濃縮的語言,先賢的思想是詩歌的靈魂,學習中老師帶領學生從文本中了解先賢的生平經歷、所處的時代特點,進而知先賢其人。知先賢后就獲得了解讀先賢其他作品的密鑰,也知道了探究文本可從了解先賢其人入手。如我在設計《杜甫沉郁 末代多殤》主題學習中,在再識杜甫環節,我讓學生讀其文,知其事,品其言,感其魂,深入了解這位胸憂天下的詩圣的赤子之心。盛世如斯,亂世更甚,他用文字訴說民間疾苦,為蒼生傾盡心力。他的文字跨越時代,啟迪著后人,告訴我們“位卑未敢忘憂國”。在他的影響下,后世先賢輩出,歷朝末代的多殤,造就了許多與杜甫同氣相求的人,如辛棄疾、陸游、杜牧、文天祥、夏完淳、秋瑾……據此,我轉入對末代詩(詞)人情感主流、意向選取、抒情主人公形象、詩歌風格的探索,讓學生在探究中明白這一類人的共同點。然后用探究所得來鑒賞同類詩歌。完成以文知先賢,又以知先賢明文本的閉環研究學習,提升自己的詩歌鑒賞能力。[1]
二、以文究世明社會
我認為此路徑更適應小說閱讀。細讀中國經典小說,我們不難發現,每一篇優秀的小說作品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它所包含的信息、知識和觀點,不僅能讓學生明白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也是學生覺醒自我意識,發展批判性思維,更好地觀察現實社會的基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提升審美鑒賞能力,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2]如在“走進小說天地,觀察世間百態”主題教學中,我重組《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三篇文章作為教學資源,帶領學生觀察、探討,明了當時社會的風貌世情,理解人物行為背后的主觀因素與社會原因。明白沙皇專制統治的忠實走狗奧楚蔑洛夫“變”的是對下的態度,不變的是對上的阿諛奉承,他的見風使舵當然有其可惡的一面,讓讀者對他產生深深的厭惡與鄙視,但細細再思,奧楚蔑洛夫也何其可憐,他的變態可笑可能并不是他的初心,而只是他在這個變態可笑的社會活下去的武器,這樣一探究,學生就能更深刻領悟到當時社會的黑暗,沙皇統治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明白小資產階級愛虛榮、不顧一切向上爬的卑俗心理,與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一脈相承,于勒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菲利普夫婦的心腸好壞決定,而是由當時的社會風氣決定的,所以作者批判的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而菲利普夫婦的表現是被社會扭曲的結果。明白孔乙己這個連名字都不真實的人,他有多么卑微,科舉已經取消,讀了半輩子書卻再無出頭之日,他們已然被社會拋棄,而時間無法倒流,骨子里的讀書人的清高卻已根深蒂固,放不下的面子使他悲哀地墮落,冷漠的人情使他步入深淵,黑暗的社會終將他吞噬。魯迅的悲劇美學在敲打讀者的思緒,孔乙己的悲慘在控訴舊社會的麻木,作者想拯救的是千千萬萬如“我”這樣的尚能有所作為的小伙計。這樣,通過類聚文本,比較閱讀,學生就明白了要透過文本體會作者的用心,讀懂社會,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發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個會思考、能判斷的人。[3]
三、以文化人懂自己
我認為此路徑更適應散文閱讀。散文形散神聚,語言優美,更重要的是意境深邃。作者往往通過聯想與想象,實現物我統一,展現出深遠的思想,使讀者能夠領會更深的道理。帶領學生深入閱讀此類文章,在閱讀中浸潤,接受熏陶,達成“潤心啟智,以文化人”的目的。如在《見字如面同喜樂》主題教學中,重組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四篇文章為學習資源。以“樂”為線索,探究四位先賢的憂樂觀。柳宗元被貶永州,寄情山水,本想讓大自然排遣他被貶的落寞,見到小石潭,他因景暫時而樂,但又因環境太凄清,觸發貶謫之情,轉樂為悲。他的樂是基于他自身際遇的憂樂,是“小我”的樂。蘇軾同樣遭貶,無聊之際想到了好友張懷民,月下與友散步,兩人之間的樂,是一種別人無法企及的閑人之樂、豁達之樂、友人之樂。歐陽修被貶滁州,作為太守將滁州治理好,閑暇時期,與民同游,設宴酣飲,他的樂是樂人之樂、與民同樂,與前兩位相比,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范仲淹不愧“文正”謚號,胸懷天下,以天下為樂,先憂后樂。這是“大我”的樂,“大我”的樂是建立在犧牲“小我”的基礎上的。通過深度的文本解讀,對比探究,見現象明本質:雖都是樂,但從柳宗元到范仲淹,“憂樂”已發生了質的飛躍,其表現出來的是胸懷、抱負。這樣,深化文本解讀,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讓學生在閱讀中潤心啟智,進而滲透德育教育的關鍵。[4]
四、以文帶寫善表達
我認為此路徑適應任何主題學習。因為創意表達既指口頭表達,也指書面表達,要求有新意、有個性,不落俗套,有自己切身的獨特體驗,寫出屬于自己的句子,而非人云亦云,凸顯創造性。因此任務驅動的設置應努力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盡量貼合學生能力與需求,融合學生身邊的可用學習資源以開拓學習空間,并提供合適的學習支架,助力學生學習、探究主題文本,表達、交流自身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有效進行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提高學生文學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5]如:七上第一單元,我將主題設定為“詩情畫意繪美景”,大任務設定為“領略景物之美”——“探究繪景之法”——“描繪身邊之美”。領略景物之美,我提醒學生展開想象,描摹畫面。探究繪景之法,我要求學生讀句子,注意學習修辭,讀文章,注意布局技巧。描繪身邊之美,我聯系生活情境,當時正值秋天,如果要寫一篇以“秋”為主題的文章,要求向學習朱自清《春》的寫法,可以怎么寫?若寫《桃江的秋天》,要向老舍學習,做哪些調整?《四季的雨》“容貌”有別,“性情”各異,作者是如何將雨描寫得分外美麗和靈動的?讓學生明白創意表達不單是老師教出來的,也不是仿照課文寫出來的,需要學生留意生活的點滴,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進行觀察,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調動聯想想象,用心品味感悟自然,才能有創意表達。生活無處不是語文,一定要有“大語文”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6]
基于主題的初中語文文學閱讀教學路徑,總結而言,可以“以文識人知先賢”,可以“以文究世明社會”,可以“以文化人懂自己”,可以“以文帶寫善表達”,以此來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但基于主題重構課堂尚屬于新的教學模式,其實踐路徑還有待進一步開發與驗證。我將不斷前行,努力探索,在語文教研這片沃土上執著前行,努力創建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孫銀燕.初中語文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30):33-35.
[2]姜珍珠.初中語文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24,20(8):17-20.
[3]張文學.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25):2.
[4]程平芳.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之初探[J].高考,2024.
[5]劉文倉.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3(34):60-63.
[6]潘盛長.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4(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