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觀察等速肌力訓練聯合平衡反饋訓練儀在腦卒中后偏癱病人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后偏癱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予以平衡反饋訓練儀配合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等速肌力訓練,4周后觀察療效。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肌力水平[伸膝肌峰力矩(PT)、屈膝肌PT]、關節活動度[腕關節活動度(AROM)、踝關節AROM]、本體感覺平均指數(ATE)、肌痙攣[改良Ashworth(MAS)]評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級法(FAC)評分變化。結果:治療4周后,兩組伸膝肌PT、屈膝肌PT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腕關節AROM、踝關節AROM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ATE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BBS、FAC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卒中后偏癱病人應用等速肌力訓練聯合平衡反饋訓練儀對肌力、關節活動度、本體感覺均有明顯改善作用,有助于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復,提高康復治療效果。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等速肌力訓練;平衡反饋訓練儀;康復治療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13.031
腦卒中是腦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臨床癥候群,其特點為起病急驟,致死率、致殘率較高[1]。研究表明,腦卒中存活者中超半數為永久性殘疾,其中偏癱為腦卒中的常見癥狀,也是主要致殘原因之一,主要表現為同側上下肢體肌力減退及運動、協調能力障礙,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2]。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是腦卒中后偏癱康復的基礎,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可重塑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促進肢體功能障礙的恢復[3]。重獲步行能力是偏癱病人康復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平衡能力則是步行能力的基礎。平衡反饋訓練儀可激活本體感覺感受器,通過視覺反饋重建本體感覺,進行周期性評估和觀察療效,已被證實可恢復本體感覺障礙,進而提高平衡能力[4]。軀干核心肌群具有維持軀干平衡穩定性的作用,故本研究配合采用等速肌力訓練,也是維持運動速率恒定的運動方式,對病人進行綜合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后偏癱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6.41±6.92)歲;腦梗死26例,腦出血14例;癱瘓側左側21例,右側19例;病程(10.75±3.19)d。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6.28±6.47)歲;腦梗死25例,女15例;癱瘓側左側23例,右側17例;病程(10.64±3.4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顱腦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存在梗死或出血病灶;均為初次發病伴隨偏癱;生命體征平穩;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配合。
1.3 排除標準
嚴重的心、肝、肺、腎臟器功能異常者;外傷、腫瘤致腦損傷者;發病前即有肢體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認知障礙,無法有效配合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基礎治療
所有病人均予以常規內科治療,包括控制血壓、降顱壓、保護神經等基礎內科治療,同時腦出血病人注意止血,腦梗死病人予以抗凝治療,在生命體征平穩的基礎上予以康復訓練。
1.4.2 對照組
應用PRO-KIN平衡反饋訓練儀(意大利TecnoBody公司,型號:PK252)進行平衡反饋訓練,具體訓練過程:首先完成本體感覺評估,評估后系統自動推送匹配的最佳康復描跡,操作者根據特異性本體感覺障礙進行選擇。可選內容有:本體感覺訓練線性軌跡描跡、內外翻運動、背伸-趾屈運動、復原軌跡描跡、混合軌跡描跡、技巧練習,每次30 min,每日1次,持續4周。
1.4.3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采用美國產Biodex System4型多關節等速力量測試和訓練系統進行等速肌力訓練,具體操作過程如下:病人取坐位,調節座椅,使大腿平直放置于座位且靠背觸碰底部,關節旋轉軸與測力計軸平行。調整坐姿后系緊安全帶,動力儀所連接的阻力墊位于患側踝骨內側上方約3 cm處,動力軸軸心正對股骨外側髁。選擇普通等速向心/向心模式,角速度60°/s,150次,分5組完成,組間間歇30 s,以肌肉適度酸痛感為宜,每日1次,每周6 d,持續4周。
1.5 觀察指標
1.5.1 肌力水平
采用等速肌力測試儀測定伸膝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屈膝肌PT,也即是伸膝肌、屈膝肌收縮的最大力矩輸出。
1.5.2 關節活動度(AROM)
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AROM,腕關節AROM測定方法:上肢屈肘90°,肩前屈0°,前臂旋前位,腕關節主動背伸,采用量角器測量背伸角度;踝關節AROM測定方法:坐位,屈膝90°,曲髖90°,量角器測量踝關節背伸角度。
1.5.3 本體感覺
分別于治療前后,根據PRO-KIN平衡反饋訓練儀治療過程中系統評定的偏癱肢足部本體感覺平均軌跡差,得到本體感覺平均指數(average trace error,ATE),ATE越高表明本體感覺越差。
1.5.4 肌痙攣程度[6]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評分(Modified Ashwort Scores,MAS)對肌張力進行評價,0分表示正常或肌弛緩,1分表示1級肌力,1.5分表示1+級肌力,2分表示2級肌力,3分表示3級肌力,4分表示4級肌力。
1.5.5 平衡能力[7]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評估平衡能力,量表包含14個項目,總分0~56分,分值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強。
1.5.6 步行能力[8]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級法(FAC)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5分,0分表示完全不能步行或需2人以上攙扶行走,5表示可獨立行走,分值越高表明步行能力越強。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肌力水平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病人伸膝肌PT、屈膝肌PT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病人腕關節AROM、踝關節AROM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本體感覺、肌痙攣評分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病人ATE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M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 兩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病人BBS、FAC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3 討 論
腦卒中后偏癱表現為同側肢體肌力減弱,肢體運動控制及協調能力下降,為腦卒中的主要致殘原因,病人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恢復情況直接決定生活質量的高低[9]。
研究證實,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可通過肢體訓練促進同側大腦病變組織建立側支循環,激活受損腦組織運動控制通路,重塑完整的大腦皮質環路,進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此為康復訓練發揮治療作用的理論基礎[10]。本體感覺是指肌肉、關節、韌帶等組織中存在的本體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后,傳輸至中樞神經系統,整合后在肢體、軀體產生的感覺,腦卒中病人本體感覺障礙是影響其平衡能力恢復的關鍵因素[11]。平衡反饋訓練儀是針對病人本體感覺障礙進行訓練的一種工具,其特點是兼具訓練與定量評估功能,可激活本體感覺感受器,經視覺反饋輔助建立本體感覺,同時進行評估,以便周期性觀察療效。PRO-KIN平衡反饋訓練儀包含關節及軀體平衡的訓練,并隨時分析結果,生成訓練處方,通過精準訓練提高本體感覺,誘導產生反射性肌肉活動,提高肌群之間協調性,進而促進平衡功能恢復。
肌力減弱是腦卒中后偏癱病人運動障礙的重要因素。原動肌張力減弱同時拮抗肌張力增強是造成肌力下降的原因,因此存在肌力訓練可能加強肌痙攣的觀點,故訓練模式強調抑制拮抗劑協同收縮、減小肌張力,而忽視了肌力訓練,這也導致康復治療效果不佳[12]。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腦卒中后肌力減弱是神經因素及肌肉適應性改變共同作用的結果[13]。等速肌力訓練是在運動過程中維持運動速率恒定的一種訓練方式,在等速運動過程中,肌纖維可收縮,這種動力性收縮與肌肉的等張收縮一致[14]。等速肌力訓練儀在訓練過程中提供隨肌肉收縮張力同步變化等順應性阻力,因此運動速度恒定,且運動阻力隨肌肉力量增加,可在增強膝關節屈伸肌肌力的同時,改善關節主動肌、拮抗肌的協調性。根據本研究結果,治療后兩組伸膝肌PT、屈膝肌PT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平衡反饋訓練儀的基礎上聯合等速肌力訓練可提高肌力。同時,治療后觀察組腕關節、踝關節AROM均較對照組改善更為顯著,原因是關節主動肌、拮抗肌協調性改善后,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也得以提高[15]。觀察組治療后ATE值低于對照組,證實平衡反饋訓練儀配合等速肌力訓練可進一步改善本體感覺。同時,兩組M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是等速肌力訓練過程中,關節角速度恒定,無論肌張力如何增加,關節始終在特定速度下運動,肢體運動速度不會隨著肌張力的增加而改變,因此不會造成肌痙攣[16]。兩組BBS、FAC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證實平衡反饋訓練儀聯合等速肌力訓練可改善病人平衡能力與步行能力。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偏癱病人應用等速肌力訓練聯合平衡反饋訓練儀可改善肌力、關節活動度與本體感覺,同時不會增加肌痙攣,有助于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復,具有理想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舒國建,劉家慶,向云,等.下肢康復機器人聯合等速肌力訓練對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影響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康復,2020,35(7):339-342.
[2]路來冰,馬憶萌.等速肌力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9,19(21):99-103.
[3]李雅薇,黃宇濤,王坤.等速肌力訓練對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20,29(2):137-141.
[4]郭凱鋒,韓佩潔,趙鳳珍,等.有氧運動聯合上肢等速肌力訓練改善腦卒中患者肺功能[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1,16(7):416-418.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6]魏鵬緒.關于改良Ashworth量表的探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67-68.
[7]楊婷,錢興皋,張會慧,等.平衡反饋訓練儀與Berg平衡量表在評定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中的相關性[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1):1011-1014.
[8]張志茹,李宇,蘆宇.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4):412-415.
[9]杜東,尹瑞雪,何任紅,等.等速肌力測試在軀干核心肌群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3):338-340.
[10]謝碧靈,鄒沁,田玉.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0,35(2):350-353.
[11]李雪飛,王偉偉,汪道靜,等.等速肌力訓練康復對腦卒中偏癱病人步行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1,19(17):2998-3001.
[12]UWATOKO H,NAKAMORI M,IMAMURA E,et al.Prediction of independent gait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using the ability for basic movement scale II score[J].European Neurology,2020,83(1):49-55.
[13]HAMAGUCHI T,ABO M,MURATA K,et al.Association of long-term treatment by botulinum neurotoxins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with subjective physic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J].Toxins,2019,11(8):453.
[14]LEE H J,MOON H I,KIM J S,et al.Is there a dose-dependent effect of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NeuroRehabilitation,2019,45(1):57-66.
[15]TOMIDA K,SONODA S,HIRANO S,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gait training using gait exercise assist robot (GEAR)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9,28(9):2421-2428.
[16]ORAND A,ERDAL AKSOY E,MIYASAKA H,et al.Bilateral tactile feedback-enabled training for stroke survivors using microsoft KinectTM[J].Sensors,2019,19(16):3474.
(收稿日期:2022-10-09)
(本文編輯鄒麗)
引用信息 劉虹,張金舟.等速肌力訓練聯合平衡反饋訓練儀在腦卒中后偏癱病人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4,22(13):2461-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