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標準化PBL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選取運城護理職業學院2022級護生60名,依據《護理學基礎》教學方法分為標準化PBL教學法組、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兩組,各30名。結果:標準化P8L教學法組護生的考核成績(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臨床思維成績、病歷書寫成績)和教學質量(教學方式吸引力、思考啟發力、知識點理解深度、理論聯系實踐)評分均高于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Plt;0.05),教學滿意度高于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Plt;0.05)。結論:標準化PBL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較傳統化護理教學法更好。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標準化PBL教學法,考核成績,教學質量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6.053
0引言
《護理學基礎》這門學科具有實踐性,需要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很難使護生對臨床場景進行親身感受,缺乏實踐機會,如對患者的各項狀況進行評估,與患者深入溝通與交流等,很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很難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因此,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PBL教學法與案例分析有一個很大的不同,PBL是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案例分析是教師先講解教材,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前提下做案例分析。本研究統計分析了運城護理職業學院2022級60名護生的相關資料,探討了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應用標準化PBL教學法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運城護理職業學院2022級護生60名,依據《護理學基礎》教學方法分為標準化PBL教學法組、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兩組各30名。
標準化PBL教學法組30名護生年齡18-21歲,平均(19.23±1.36)歲,女性29名,男性1名。
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30名護生年齡18-21歲,平均(19.56±1.41)歲,女性28名,男性2名。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gt;0.05)。
1.2方法
1.2.1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
教師采用視頻、多媒體、PPT、板書等向護生講授理論,讓護生了解相關知識,護生依據教師示教操作,然后分組練習,之后巡視,最后教師點評并總結。
1.2.2標準化PBL教學法組
教師應嚴格依據課程標準與教學計劃,設計問題情景,依據課程難點與重點,設計模擬情景與考核標準。以常見輸液反應與處理一課為例,教師充分利用身邊的條件,編寫《輸液反應情景教學》表演劇本,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再找4名學生扮演標準化患者,指導臨床知識并培訓標準化患者,使其了解自身任務,更好地模擬和表演,從而準確地將癥狀呈現給其他護生。利用臨床案例導入新課,增強護生印象,使護生對輸液反應有基礎認識,并對輸液反應會產生的后果進行了解,從而培養護生的安全輸液責任感,使其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終保持嚴謹負責的態度。請各小組講解常見輸液反應相關知識,復習并融會貫通,教師鼓勵護生積極發言,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終提升教學效果。可以采用板書、表格、視頻等形式,系統化、形象化重難點問題,加深學生的印象,為學生理解、記憶、掌握知識提供便利,從而提升學習與教學效率。4名學生標準化患者(由學生扮演符合臨床標準的患者)分別對4個輸液反應情景進行準確形象地模擬,學生分別對輸液反應進行判定與識別,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情景,給出答案解釋,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與學生標準化患者評價學生的判定識別表現情況,表揚良好表現,指出不良表現,并請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心得進行探討,充分闡釋其體會。課后教師寫教學日記,理清教學內容,對本次教學進行反思。
1.3觀察指標
(1)考核成績。自制考核成績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臨床思維成績、病歷書寫成績4項,每項0-100分,表示差到優。
(2)教學質量。自制教學質量調查量表,內容包括教學方式吸引力、思考啟發力、知識點理解深度、理論聯系實踐4項,每項0-100分,表示低到高。
(3)教學滿意度。自制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不滿意、較滿意、很滿意3項。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SPSS 28.0系統軟件中進行計算,(x±s)為計量方式,予以t檢驗,[n(%)]為計數方式,予以x2檢驗。Plt;0.05,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考核成績對比
教學前,兩組護生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臨床思維成績、病歷書寫成績評分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gt;0.05);教學后,兩組護生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臨床思維成績、病歷書寫成績評分均高于教學前,且標準化PBL教學法組護生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臨床思維成績、病歷書寫成績評分均高于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Plt;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兩組教學質量對比
教學前,兩組護生的教學方式吸引力、思考啟發力、知識點理解深度、理論聯系實踐評分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gt;0.05);教學后,兩組護生的教學方式吸引力、思考啟發力、知識點理解深度、理論聯系實踐評分均高于教學前,標準化PBL教學法組護生的教學方式吸引力、思考啟發力、知識點理解深度、理論聯系實踐評分均高于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Plt;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兩組教學滿意度對比
標準化PBL教學法組護生的教學滿意度96.67%,高于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73.33% (Pgt;0.05),詳細數據見表3。
3討論
曾冬陽等將標準化患者引入中醫診斷實訓教學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升了教學效果。王樂等有機結合學生標準化患者和PBL教學法,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基礎護理學特征,并在教學中應用,發現其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升護生的教學滿意度,以此認為有機結合PBL教學法與標準化患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并提升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最終提升基礎護理學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曾麗梅研究表明,有機結合PBL教學法與學生標準化患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并培養學生的臨床判斷結合能力,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標準化PBL教學法組護生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臨床思維成績、病歷書寫成績、教學方式吸引力、思考啟發力、知識點理解深度、理論聯系實踐評分均高于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是因為傳統教學法主要為講師講授課本知識,學生聽講,即教師課前備課,依據教材將PPT制作出來,課堂上照本宣科地向護生講授知識,護生死記硬背,課下將作業留給護生,護生機械地完成作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不高。在飛速發展的現代醫學社會背景下,其模式較為單一,單調枯燥,沒有對護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予充分的重視,也沒有重視護生在課堂上的中心地位,無法有效培養護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使其很難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而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思考,在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設置學習問題,使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學習者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標準化PBL教學法組護生的教學滿意度高于傳統化護理教學法組,是因為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其綜合素質。學生標準化患者操作簡單,通過對一些臨床專業知識進行學習并標準化培訓,能使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知識,通過模擬并向其他學生呈現臨床情景,真正充當評價者、評估者或患者的角色,還原真實場景,為護生提供交流與互動的環境,促進護生間的積極溝通。有機結合PBL教學法與學生標準化患者能夠優勢互補,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基礎護理學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標準化PBL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較傳統化護理教學法更好,值得推廣。
作者簡介
董國平,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護理系教學。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