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社會多元化的信息交錯導致人們對于傳統美學的看法出現偏差,對待審美需要建立起正確的價值導向。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分析和研究太極拳美育的具體構成,通過對過往實踐活動的探討去發現太極拳中蘊藏的美育價值內容,從而探究實現太極拳美育的通達路徑,突破傳統哲學對太極拳的桎梏,豐富太極拳美的研究,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本研究力求改善新時期、新時代的人們對于審美追求,培養大眾實踐結合認知的審美意識和能力,為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教育融合發展提供可能,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底蘊力量。
關鍵詞:實踐哲學 太極拳 太極拳美育 通達路徑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852.11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27.000
備注:無
作者簡介:張逸涵(1999—),女,碩士研究生,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武術文化與武術教育。
普通作者:任思妍(1999—),女,碩士研究生,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武術文化與武術教育。
作者簡介:張逸涵,1999年,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武術文化與武術教育。
作者簡介:任思妍,1999年,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武術文化與武術教育。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Access Path of Taijiquan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ZHANG YiHan" REN Si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Suzhou 215021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ociety, with the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interlacing leading to the deviation of people's views on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towards aesthetics. In this paper, we use literature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se and study the specific composi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aijiquan, discover the value cont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aijiqua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past practice activities, so as to explore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aijiquan,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taijiquan, enrich the study of the beauty of taijiquan, an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This study seeks to improve people's pursuit of aesthetics in the new period and era, to cultivate the public's aesthetic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practice combined with cognition, t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existing education, and to bring into play the deep-rooted power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practical philosophy; taijiquan; taijiquan aesthetic education; access paths
0 引言
2020年10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一文指出:“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1]美,作為純潔道德與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文明的至高追求之一。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結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可以說,在傳統哲學與身體實踐交織中孕育的太極拳文化,已然超越了一般視角里的拳種意象而抵達一種多維的生命詮釋之境,正如戴薇所說,它玄奧、至深、奇妙,能給人美的享受[3]。因此,研究將立足國家與社會對審美意象、能力與教育的現實之需,從實踐哲學視角入手深入挖掘內隱于太極拳文化中的美學意蘊與美育價值,力求實現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教育的進一步耦合,豐富太極拳的文化研究成果。
1 實踐哲學視角下“美”與“美育”的概念詮釋
論及美的開釋,學者眾說紛紜。對此,顏翔林做如下歸因:“美和藝術沒有設定一個彼岸世界的終點,它是一個精神無限可能性的敞開結構[4]。”換而言之,任何企圖用確定性話語去對美施加限定的行為,都將獲得不同層面的質疑。但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給出了答案:“美的根源出自人類主體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現實物質活動作為中介的動力系統。[5]”學者認為無論是人類主體感知與情感投射的對象還是生理同構的客觀存在都不是美的實質,美實質上是一種自由的表現形式,它產生于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中。
寧采在《人民日報》中曾攥寫道:“美育是審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有助于培養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各種能力全面、協調、和諧發展。[6]”作為科學、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美育的目的早已獲得了統一的注解,但論及美育的特征卻受制于哲學視角的不同而眾說紛紜,這也極大程度上限制了不同領域中傳統美學的現實融入與高質量發展。
基于實踐哲學視角將美、審美等諸多概念返還于人類主體的實踐生產中,肯定了作為“類”人活動在審美構建與美的發現中的主體地位,是自然對象與精神投射的現實耦合,使得太極拳審美討論成為了一種可能,它揭示了太極拳作為身體實踐路徑對美學實質的把握,同時也為太極拳美育的開展提供理論借鑒與視角革新。
2 實踐哲學視角下太極拳美育的內涵
2.1 “合律”的自然美
論及太極拳美育的首要構成一定回歸于“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即人同自然、社會以及自我本身達到和諧統一。戴薇在研究中曾認為太極拳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領悟[7],意圖讓人與自然構建起更緊密的關聯。這種目的性與自然規律的相互依從本質上是一種“合律”的過程,因此研究欲以“合律”為名論述太極拳自然美的具體內容。在太極拳美育發生的過程中,“合律”的自然美主要表現在內、外兩個維度:對內合身體運動規律之道,對外合天地山川精神之道。
《太極拳全書》中曾有言:“太極拳主張動作要有柔有剛,有圓有方......這是符合人體生理規律的。[8]”當人體處在動、靜不同階段時,體內的生物電、血紅蛋白、氧氣、神經專注度等均會出現起起伏伏的波動狀況,動作舒緩時神經放松、呼吸緩慢而微弱,動作緊張時神經興奮、呼吸急促且搏健,目的性的實踐活動通過對身體規律的把握實現二者的統一,主體意識能動的去掌握和利用規律,使內部的“合道”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得以實現。
2.2 “虛實”的陰陽美
相較于其他拳術,太極拳的立身特質就在于對“陰陽轉換”規律的貫徹,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言明:“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9]”陰陽轉化、相互依存是中國古代學者對世間萬物促生規律的總結,它表現出了自然界對立統一的矛盾美、連綿不絕的生機美,是東方文化體系下人類認知世界的獨特視角。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轉折與軌跡變化都有賴于肢體的不同偏重,需要習練者于身體細微的轉換之中感受虛實變化美。
武禹襄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銼之之意。[10]”在太極拳習練過程中不少部位的虛實屬性會隨著動作的持續發生產生相應變化,有些時候甚至需要習練者刻意為之,例如動作轉折間的步法移動,一旦開始則必然涉及重心變化,虛實偏重也就隨之改變。任何一個看起來“陰陽”分明的動作均帶有相反的運動趨勢,這是太極拳對習練者與文化受眾的獨特美育效果,虛不離實,實不離虛,陰陽互換,生機自育。
2.3 “和諧”的社會美
太極拳的美的本質便體現在其“和諧”的社會美當中,從動態過程到靜態成果的層面來講。首先太極拳的社會美存在于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過程中,反映在實質上便是人們再觀賞太極拳時,不僅從形式上感受到其動作節奏的連貫均勻,擁有舒心之感,另一方面也感受得到其中的社會目的性。正如當人們瞻望摩天大樓或者跨海大橋時即會受到其外形的震撼也會不由聯想到這是為人服務的社會目的之根本。
太極拳的動作形式特點具有規律性,《太極拳論》:“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11]”太極拳在攻防之間存在自身的勁與形,形分陰和陽,攻防招法又有方圓、開合、虛實、剛柔之動。把握形與勁便能做到“無過不及”,若過于用勁但形不達意,便無威力制勝;若有形無力則不能自保,會被對手利用。因此,在太極拳形與勁之中便存在和諧統一之感,充分掌握太極拳形與勁便可體現在動靜結合之中“和諧統一”的社會美。另外,太極拳所擁有的社會目的性體現在其對人體和精神層面的影響,結合多種功能價值于一身并豐富太極拳內容。將太極拳的形(善)與內容(真)相統一,會使人不禁贊嘆這種“和諧”的巧奪天工之感。
2.4 “操勞”的身體美
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中具有其獨到特色的拳種,其身體美體現在“操勞”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如何是“操勞”的身體美,便要明白是與太極拳打交道,但并非一味地進行覺知的認識,而是操作著的、使用著的,是我們身體力行地參與其中得以得知的。常觀太極拳家行云流水的動作形態,但沒有進行自我習練便不能深切體會到以身為美的“操勞”之感。
意象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對于意象的表達中國武術主要是通過身體來實現“立象以盡意”。[12]在太極拳中,許多基本招式便通過身體動作來展示其想表達的含義,如“白鶴亮翅”,在《太極拳論》中原本命名為“白鵝亮翅”,通過上下分手,向外亮掌的姿態來模仿大鵝展開翅膀。通常大鵝展翅表示要飛或者準備攻擊的狀態,增加氣勢并蓬勃向上。太極拳展剛柔并濟的動作展現時刻刺激人的視覺效果,其所蘊含的陰陽、五行、儒學等思想通過身體的演練很好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太極拳追求“靜以養身”,強調通過“調息”“調身”“調心”的身體意向訓練[13],這種方式賦予了身體美學的意義。呼吸配合身體運動,放松心境,調整身心與一體,采用腹式呼吸,擴大肺活量,并使氣達四梢,強化血液循環,不僅促進身體素質的提升,更是促進太極拳在解決人類健康為題中凸顯中國智慧。
3 實踐哲學視角下太極拳的美育價值
3.1 “超越”視角的孕育
談論太極拳就不能只從太極拳談起,其談論中需要增添陰陽、五行等學說加以支撐佐證的,并繼續延伸探討太極拳向外的含義。自然而然,認識、學習太極拳甚至是發現其中的美,更是不能只把視角定格于太極拳本身。反過來,太極拳給予了觀賞者不僅從動作外形單個視角,還能使觀賞者跨越單獨結構外形視角,去追尋深層次拳理所在。當習練者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動作如行云流水般連綿不絕且快慢有序,時常會引發觀賞者驚嘆,思考這些動作其中的含義和價值,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引領他們從拳到拳理,再由拳理回歸拳的過程。
太極拳歷經數百年的演變,以太極哲理為理論基礎,融合元氣學說,依附陰陽學說,包含五行學說,同時收納道家丹田、無為等思想,內外兼修、剛柔并濟。[14]促使觀賞者理論結合實踐,超越但層次對太極拳動作的簡單練習,從中感受太極等哲理結合太極拳后所帶來的大氣磅礴之感。
3.2 “辯證”思維的培養
在太極拳中,陰陽平衡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拳法中的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動作,無不在剛與柔、動與靜、實與虛之間尋找平衡,[15]需循環往復引導習練者對這些“矛盾”進行思考。以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為例,“動”貫穿二十四式動作當中,“靜”為對呼吸、姿態、心境的調整過程,如若云手時身與手以及腿進行配合,給予連綿不絕飄涉之感,而蹬腳后或是下勢獨立中的獨立后,靜態定格的期間調節氣息,以簡潔的站立動作表現出巍然聳立。相對來說,單個動作之中也存在著動和靜的協調配合,身體脊柱始終保持正直,虛靈頂勁、沉肩墜肘、松腰落胯,則形成了相對的靜,而手臂的左右開合,腳步腿形變換又是相對于身體的“動”。
太極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16]把握動作變化過程的辯證統一方可懂“勁”。勁力的虛實變化也突顯太極拳辯證機理,其結合身形的虛實變換,勁力大為實,勁力小為虛。虛實互變,并互相轉化,當實則實、當虛則虛,虛實不定。
3.3 “和合”文化理念的建構
“和合”理念是人對生存、意義世界"""""" 的思考的自我觀念、自我創造的活動,最終上升到道的層面。太極拳的八維和合分別為:目標和合、社會和合、藝術和合、形而下合、工具和合、人文和合、道德和合以及形而上合。[17]和合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具體為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太極拳無論是動作形態、技擊風格還是禮儀內涵,有一種摒棄雜念、充盈內心而達到忘我的境界,進而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太極拳的動作名稱寫實結合寫意,如:野馬分鬃、玉女穿梭、白鶴亮翅等,生動形象又蘊含動作過程特點,貼切自然。太極拳的拳理在于后發制人,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太極拳大師們的禮儀盡善,給予旁人溫文爾雅之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認同感。另外,太極拳在服裝上的藝術設計同樣不失韻味、磅礴大氣。太極拳服飾主要樣式為寬松不約束,色調以黑、白純色為主,荷葉領加上對襟盤扣,配合太極拳動作便顯出端莊氣概。
3.4 “體悟”認知方式的生成
體悟太極拳的美感,需要在認知領域內產生超生物的肢體(不斷發展的工具)和語言、思維,學習太極拳所蘊含的太極哲理,去了解有關儒家、道家、陰陽、五行等思想觀點,結合太極拳的練習,在一招一式中把握哲理,修養身心。太極拳要求形神兼具,形、意、氣互相轉化和生成,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和諧觀。通過太極拳的陰陽辯證統一的動作形態,體悟生活中的辯證關系,任何事都有好與壞之分,任何事物都有利與弊,通過辯證認知主動將意識一分為二,根據事物正反面進行分析,再做最后的選擇。
從和諧統一的太極拳動作原理中體悟形、神、意、氣的自然調和,調節不良情緒,改善太極拳動作練習的別扭感,使身心放松協調統一。《太極拳論》中有道:“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18]太極拳呼吸配合意念和動作節奏,氣達四梢,在此過程中感受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合,感悟人自身身體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之感。無論是辯證的認知還是和諧統一的領悟,都能夠為審美過程提供靈感,通過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四因素,建立對太極拳的“新鮮感”,發現探索太極拳所蘊含的使人舒心的自然和諧美。
4 實踐哲學視角下太極拳美育的通達路徑
4.1注重天人合一,把握運動規律
高小軍曾說:“普及武術科學知識、倡導科學的武術鍛煉方法,對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備重要的意義。[19]同樣對于實踐太極拳美育來說,也需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合,遵循科學運動規律,通過對身體規律的把握進行目的性的實踐活動并實現二者的統一,從而使太極拳美育得以通達。
從認知層面來講,需要將對太極拳美育的認知向科學化靠攏,進行理性的思考與探討,通過科學化的術語對太極拳中的特質進行開釋,使大眾得以更好的接收和認知。
從實踐層面來講,太極拳美育的探索本身需回歸于實踐,需要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后得以感受美、發現美。在此基礎上,有理性的進行揚棄,追求人同自然、社會以及自我本身達到和諧統一,把握身體呼吸節奏與動作的開合,協調體內氧氣的氣體轉換或是血紅蛋白的運輸,習練符合運動規律。
4.2感受對立統一,了解虛實變化
太極拳中蘊含著的矛盾運動有:動與靜、快與慢、開與合、剛與柔等諸多內容,但這些矛盾運動并不光存在與形式上,需要切身體會感受蘊藏在一招一式中的對立統一。在太極拳動作招式之間有動靜之分,另在整體的動作運轉中也有著動、靜的協調配合;又如快和慢的對比,不同動作節奏有著快慢之分,而更外層的一個對比可以是習練者動作緩慢柔和,對應社會或者環境便顯得相對來說較慢,也存在這一對比。通過發現身體運動中的矛盾與對立,使鍛煉習練者身體靈活性和平衡能力的同時,引發對于看待事物需要辯證統一的思考,凡事有不止一面,對于事物的看待,需要追求內心的平衡與寧靜。
《太極拳全書》有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20]。對于對虛實的判斷可以通過勁力大小和重心變換進行簡單的分析,腳的虛實為左腳為實則右腳為虛,左腿在前側弓而右腿在后側蹬,重心離右腿遠些,受力相對小,進而形成兩足之間的虛實對比。當通過身體感受到虛實變換,便方可使全身心處于和諧自然但又對立平衡的狀態。因此,更能使人及時捕捉到太極陰陽之美,進一步探究陰陽美對于人心靈的震撼。
4.3落實以武會友,構建和諧社會
社交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行為,太極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也具有著重要的社交價值,徐才在《以武會友,以武進文》等文章中曾提出國際性武術賽事得價值所在。交往是任何一個力求長久發展的文化主題都不可缺少的實踐活動,因此,落實“以武會友”的觀念極為重要。同時,通過多方參與譯介與傳播工作,進行多模態、多媒體譯介傳播[21]。通過肢體技能技巧進行打交道,其效果已經可以從眾多國際搏擊賽事的成功舉辦中體現,而從古至今“以武會友,點到為止”形成了一種武術界的禮儀,以武會友使武術家之間的武藝得以切磋,雙方都能根據這一切磋有所得道,而點到為止又凸顯會友的目的,并且不傷和氣。以目的性的實踐進行打交道,因而獲得技藝上增長,促進了情感的交流。
在太極拳中有著“推手”的賽事,雙方在打手、揉手、擖手間進行對抗,雙方在推手間獲得信息也獲得反饋,在不斷磨合過程中調整勁力和身形的控制度,在此之間就形成了勁與形的虛實變換、剛柔交接的狀態,雙方相對于對方達到了和諧統一之態。把握“和合”理念,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言語的交流溝通,同時也加強了肢體的協調配合感。太極拳比賽更多的成為一種交流,更加體現“和合”的思想理念,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4.4強調身體感受,提升技術練習
有關“身體主體觀”的理論為中國武術“以身為美”提供了身體美學的理論支撐[22],并隨著哲學、美學融入身體觀,肢體的表達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因而需要以身體練習為主,積極地去感受太極拳給身體所帶來的反應。在《太極拳全書》中有拳譜規定:“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太極拳是用意練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23]。對于“氣”的開釋為人們在進行太極拳練習時,人體動,生物電位升高;人體靜,則電位降低。正如前文有講到呼吸與生物電以及血液循環之間的規律變化,因而產生“氣”,從感受上來形容就譬如氣體在身體中運轉。注重意識的集中,發現身體感官的變化,發現在太極拳“操勞”中與身體的交流。
太極拳講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目的在于把身體和四肢放長,增加全身的彈性,因而更容易形成勁力。既可以相對的避免鼓勁而導致的拙力的現象,又可以在放長身形的同時鍛煉肌肉的彈性,促進細胞新城代謝,增強體內氣體交換。進而達到形、神、意、氣之間的自然調和,通過身體感悟狀態變化,改善認知結果。
5 結論
實踐哲學視角下的太極拳美育需通過切身與太極拳打交道,遵循身體運動規律,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在實踐習練中進行磨合探索,方能體會其中的蘊藏的美感和美育價值;太極拳美育并不是簡單的將太極拳與美學或是審美教育相結合,而是在參與太極拳的同時擁有了對自然規律、矛盾辯證另類的認識,在此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了太極拳美育本身的價值內涵;影響新時期、新時代的人們對于審美追求,培養大眾實踐結合認知的審美意識和能力,為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教育融合發展提供可能,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底蘊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30)[2024-07-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2]陳關超,張瑩瑩,嚴雙軍.太極拳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走向世界文明——寫在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N],中工網, 2015-3-30.
[3]戴薇.文化審美視角下的太極拳美學思想與文化內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05):22-24+36.
[4]顏翔林.懷疑論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李澤厚.美學四講[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
[6]寧采.把美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中[N].人民日報,2022-05-31(004).
[7]戴薇.文化審美視角下的太極拳美學思想與文化內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05):22-24+36.
[8]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1):8.
[9]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王宗岳:太極拳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1):716.
[10]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武禹襄:太極拳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4(11):717.
[11]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王宗岳:太極拳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1):715
[12]陳保學,胡昌領.中國武術“以身為美”的理論建構與解構[J].體育學研究,2020,34(02):87-94.
[13]趙倩,楊蕭,孟欣等. 從“敬中體認”到“以靜為美”:試論太極拳的核心身體素養[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保護·研究·傳承——2021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1:130-131.
[14]房東.太極拳助力中國女性健康發展探析[J].武術研究,2023,8(01):34-37.
[15]陳思君.太極拳文化形象和品牌塑造的路徑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31):120-122.
[16]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王宗岳:太極拳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1):716.
[17]陳笑菲.太極拳中和合學思想滲透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7.
[18]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王宗岳:太極拳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1):716.
[19]高小軍.重視前沿課題研究 引領武術學科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2(04):114-119.
[20]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1):8.
[21]彭萍.新時代太極拳文化譯介與傳播的意義和路徑[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6(02):105-110.
[22]陳保學,胡昌領.中國武術“以身為美”的理論建構與解構[J].體育學研究,2020,34(02):87-94.
[23]人民體育出版社.太極拳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