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酥”泛指中等生,其中“酥”字形象地體現了這類學生的日常,即“捏一捏就成形,松一松就垮掉”。面對班級里的“學酥”,班主任如何幫助他們擺脫現狀,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能力?
為何會這樣?核心原因是成長內驅力不足,具體體現在三方面。
得過且過,缺少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待作業,他們只追求“完成速度”而非“完成質量”,字跡往往潦草馬虎,準確率不高;對待考試,他們也只是臨時抱佛腳,不會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加強。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中下游徘徊且不是很穩定。
隨波逐流,沒有自主學習計劃。這類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針對性,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總是等其他同學開始做了,自己才跟著做;周末或假期時,他們也沒有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表,常常將學習任務安排在最后,導致作業質量差或復習不到位。
淺嘗輒止,缺乏鉆研精神。這類學生即便在課堂上遇到似懂非懂的知識點,課后也會直接放到一邊,從不主動問老師或同學。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他們更是遇到難題就跳過,認為“反正老師會講,現在不懂也沒關系”。這種“淺嘗輒止”的學習態度致使他們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的精髓,從而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其實,這類學生是班級中的“潛力型”群體。他們的學習動機不強但容易被激發,他們的改變既能從一定程度上給成績優異的學生帶來適當的壓力,促使他們更加努力,也能讓學困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從而推動班級整體學風不斷向好。因此,班主任有必要充分激發“學酥”的成長內驅力,讓“差不多就行”的中等生成為助推全班學生發展的“最佳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