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學習,在2022版新課標頒布之后便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說:所謂跨學科學習,就是整合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觀念、方法與思維方式,以解決真實問題、產生跨學科理解的課程與教學取向。
下面談談我就這個話題的閱讀學習和思考。
一、對“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看法
(一)新課標中把它放在了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從排序來看,它處于最后一個學習任務群,一方面是告訴我們需要把基礎型學習任務和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做實;另一方面是告訴我們這是拓展型的學習任務群,大家可以進行適當拓展開發。
(二)跨學科學習的價值。首先,它可以打通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彰顯生活處處皆語文的課堂觀。其次,這對于一直以來實施分科教學的中小學,是一次教育理念和課堂教學的革新,也是核心素養導向下課堂教學走向融知識綜合與問題解決于一體的深度學習方式,是改變單打獨斗的分科教學的一種嘗試。它指向于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踐之困
學科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可能出現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的情況,多學科教師合作有一定難度;單憑個人或單班,力量不夠;設計的問題是教師的遞給,而不是學生的真實需求;從教學評價的角度上講,如何評價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目前對跨學科教學的專門培訓比較少,教師缺乏參考和學習的課例。
三、“長期的融創”=“跨學科”
所謂融創,至少包含了下面三層基本的含義:一是融合,二是流通,三是創造。其中,融合、流通是基礎,創造是融合、流通的結果。
“跨學科學習”,它旨在培養學生的自由人格、跨學科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通過一兩節課,是遠不能實現的,它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而“融創”教學,問題大多是老師給的。目前大家所呈現的都是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并不完整和完全,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段長路中的一小段。要讓融創通向跨學科,這將是一個系列過程,是一次長途旅行,也可以說“長期的融創”=“跨學科”。
四、“融創課堂”中做好“語文跨學科”的策略
首先要明確語文學科跨學科學習的真正含義。提倡創新跨組研修,激發語文跨學科內部活力,可按需要對教研組進行重新架構,或者專門成立,以組的力量來共同學習和推進。找準“跨學科學習”中的“融創點”。要著力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融創的路徑模式中建立跨學科學習的操作路徑:先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選擇議題、話題、問題、主題;接著開展頭腦風暴,從語文、數學等幾個基礎學科領域出發確定所要學習的內容;然后創設引導性問題作為課程內容的范圍與順序;再組織相應的活動;最后進行成果分享和復盤。要以評價為導向,無評價不學習。
五、融創教學課例分享
(一)引導豐富想象,激發創作興趣。如雷老師在《數學詩大變身》這堂習作指導課中,把數學與語文有機地融合,發揮學生奇妙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課時,在語文課堂上出現數學運算符號,這極大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這樣的融合創新,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充分調動各種感官,想象出數學詩背后豐富的畫面。通過創作兒童詩,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和信心。
(二)采擷書法之方,書寫美觀漢字。書法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黎老師在教學二年級《狐假虎威》一課時,將語文課融入了書法教學,在寫字教學中,老師選擇了“食、爺、爪”三個字教學。教學“食”的時候,讓孩子了解燕尾捺,知道了“捺不雙飛”。在教學“爺”的時候,讓學生通過老師的“魔術”了解書法講究“對比”,從而知道把“爺”的撇捺寫舒展,下面的單耳旁寫窄一些。在教學“爪”的時候,讓學生通過觀察兩幅穿不同長度裙子的女孩子的圖片,從而知道“裙不落地”的書寫方法。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孩子的書寫的的確確是按照老師講的方法來落實的。原本枯燥的寫字教學也變得有趣鮮活起來。
(三)欣賞書畫意境,領略藝術之美。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藝術之美”。謝老師在教學《書戴嵩畫牛》時,為這堂課設計了將語文教學與書法、繪畫相融的環節。開課伊始,請書法老師從專業的角度講“題跋”的知識,帶領學生們欣賞題跋,在賞析中發現題跋“言簡意足”的特點,既幫助學生了解了“題跋”這一文體,又激發學習興趣。再由語文老師引導學生們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準讀通讀懂這則題跋,緊扣“言簡意足”來感悟蘇軾寫這篇題跋的用意,從中受到啟發。拓展部分,力求體現由“讀”到“悟”再“寫”,借書法老師的畫作創設情境,請學生嘗試創作一則“題跋”,實則是期望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之美,欣賞藝術之美,體會語言文字之美。
總之,融創教學不能單純做加法,它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的。這個從“融”到“創”的過程,對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來適應新的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從融創走向跨學科,我們正在孜孜以求。讓我們一起應“語文”之邀,開啟“融創”教學之旅,從語文“跨出去”,再向語文“跨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