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52
摘 要:小葉楊是北方干旱地區廣泛分布的一種鄉土樹種,在干旱缺水條件下也具有較高的成活率。青海省祁連縣地處高海拔地帶,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對林木品種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林木品種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耐嚴寒、耐干旱的特性,在人工造林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對于高海拔地帶利用小葉楊開展造林之前應該明確相應的造林整地技術要點并構建相應的造林技術方案,確保造林之后林木能夠快速成活,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更好地推動人工造林工作和林業生態修復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葉楊;造林整地;植樹造林;技術
小葉楊原產于我國,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廣泛的種植,其中以甘肅、陜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遼寧等省份數量最多。小葉楊樹干筆直高大,木材紋理通直,十分容易加工,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和造紙材料,同時還可以用于其他建筑領域。目前小葉楊在人工造林領域已經得以有效地推廣和應用,利用該林木品種的環境適應能力強,抗干旱耐嚴寒的特征,能夠確保造林之后林木快速成活,快速生長,快速形成林分,更好地改善所在地區的氣候環境和生態。
1小葉楊的特征特性
小葉楊屬于楊柳科楊屬的植物,是一種落葉喬木,葉片較小呈橢圓形至倒卵形,表面光滑,葉緣鋸齒狀,葉色通常為綠色,秋季會變為黃色。葉柄短,約為2~5cm,上面有毛或無毛,花朵為單性,雌雄異株,花小,無花被,通常著生在苞片的腋內,形成下垂或直立的柔荑花序。果實為蒴果,通常2~4瓣裂,種子數粒至多數,種子基部圍有絲質長毛,可以隨風傳播。小葉楊的樹皮灰褐色,縱裂,老樹皮粗糙,枝條斜上生長,樹冠狹卵形,整體形態通直圓滿。小葉楊喜陽,稍耐陰,較耐低溫,對土壤要求不嚴,萌枝力強,耐修剪,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最佳。現在中國各省均有種植小葉楊,通常生長在溝邊、道旁或小河邊灌木叢中或山區,海拔在100~2500m之間。
2小葉楊育苗關鍵技術要點
2.1插穗科學采集的訣竅
在小葉楊的育苗過程中,插穗采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正確的插穗采集時機、選擇合適的母株以及采用合適的插穗采集方法和規格,都對小葉楊的成活率和生長狀況有著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插穗采集的最佳時機是在植物的生長季節結束后,也就是秋季。此時,植物的生長活動逐漸減弱,插穗中的養分儲備較為豐富,有利于插穗的生根和成活。此外,秋季的氣候條件也有利于插穗的保存和運輸。母株的選擇是保證插穗質量和成活率的重要前提。在進行插穗采集時,應選擇健康、生長狀況良好、無病蟲害的母株。同時,母株的年齡應在3~5年左右。在進行插穗采集時,應采用機械或手工的方法,從母株上切取生長健康、無病蟲害的枝條。插穗的長度一般為15~20cm,直徑應在2~3mm左右。同時,插穗的下端應進行適當的處理,例如:切割、浸泡等,以促進其生根。
2.2苗圃地的選擇與整理
為了培育健康的小葉楊苗木,需要選擇合適的苗圃地、整地、施入基肥,并制作規格適當的苗床。通常選擇交通便利、排灌良好、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的沙壤土或壤土作為苗圃地,避免選擇重黏土、鹽堿地、低洼地和易積水的地區。在選定的苗圃地范圍內,進行深翻整地,深度約30cm。整地時要清除雜草、樹根和其他雜物,使土壤松散、通氣,有利于小葉楊的生長。整地前按照有機肥(如:廄肥、堆肥等)占50%,化肥(如:氮、磷、鉀復合肥等)占50%施入,其中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而化肥可以提供養分,促進小葉楊的生長。基肥施入后,要充分混合,使肥料均勻分布于土壤中。整地結束之后要制作好苗床一般苗床寬1.2m,長度根據地形和需求確定,高度為3~5cm。苗床之間留有30cm的通道,方便管理和操作。苗床底部要平整,并稍向排水溝傾斜,以利于排水。苗床的土壤要松散、通氣,可加入適量的沙子、珍珠巖等,以提高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
2.3扦插育苗步驟的施行
祁連縣進行小葉楊扦插育苗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通常選擇在春季(4~5月份)或秋季(10~11月份)進行小葉楊扦插。根據小葉楊的生長習性和圃地條件,建議扦插株距為20cm,行距為30cm,將插穗傾斜水平面35~45°插入土壤中,扦插時要注意將插穗的1/3~1/2插入土壤中,以保證插穗基部有足夠的水分和養分。在扦插處理之前將剪好的插穗放入300ppm萘乙酸、100ppm吲哚乙酸生根劑溶液中浸泡30min,以提高插穗生根率,生根劑可以使用等生長調節劑。將處理好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距和行距扦插在苗床上,扦插時要注意將插穗斜插入土壤,并確保插穗基部與土壤緊密接觸。扦插完成后,立即澆透水,以保證插穗基部土壤充分濕潤,之后要根據土壤濕度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有條件的苗圃地在扦插之前還可以在地面上鋪上黑色地膜,然后進行扦插作業,這樣能夠起到蓄水保障的作用。
2.4插穗養護與管理要點
扦插后立即澆透水,以保證插穗基部土壤充分濕潤,之后要根據土壤濕度在70%以上并進行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澆水時要注意不要讓水直接沖擊插穗,以免破壞插穗基部土壤結構。扦插后2~3周,可以根據土壤肥力情況追施一次氮肥,以促進插穗生根和苗木生長,之后要根據苗木生長情況適時追肥,尤其是在苗木快速生長期和生長關鍵期。一般在上述幾個階段,堆施尿素3~5kg/667m2。揠苗在生長階段還需要做好苗圃地的松土除草工作,以免雜草與苗木競爭養分和水分,除草時要注意不要傷及苗木和插穗。
3造林地的選擇與整地
3.1造林地適宜的選擇考量
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作為造林地,土壤pH值在6.5~7.5之間,造林地地勢平坦、坡度較小,避免在低洼地、易積水的地區造林。確保造林地周邊有充足的水源供給,能夠滿足陽朔的生長需求,同時周邊交通較為便利,有利于樹苗的運輸。
3.2造林前整地處理
青海省祁連縣地處高海拔地帶,在利用小葉楊進行造林之前,應該對造林地進行妥善有效的整地處理,營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滿足植株的生長需求。通常情況下,造林前主要根據造林地的實際情況,采用塊狀整地、帶狀整地、魚鱗坑整地和水平階整地等幾種方式。塊狀整地適用于地形復雜、水土流失嚴重或石礫較多的地方,能夠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樹木生長。塊狀整地的寬度為1~2m,長度為5~10m,深度通常為10~20cm。帶狀整地多用于平坦地區,尤其是沿著等高線進行整地,可以有效利用水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整地的寬度通常為2~4m,長度可依地形而定,整地深度為10~20cm。魚鱗坑整地適用于山地、丘陵等地形,特別是在坡度較大、土壤貧瘠的地方,可以有效保水、保土。坑的直徑一般為1~2m,深度為30~50cm,坑間距根據地形和樹種要求而定一般為2~3m。水平階整地適用于坡度較緩的山地,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結構。階寬一般為1~2m,階高不超過0.5m,階常依地形而定,整地深度為10~20cm。
4小葉楊植樹造林措施研究
4.1造林時間
祁連縣位于中國青海省北部,屬于高原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冬季長且寒冷,夏季短而溫和,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小葉楊造林至關重要。一般認為春季是祁連縣造林的最佳時期,通常在4~5月之間,這個時期,土壤開始解凍,植物生長逐漸恢復,有利于樹木生根發芽。
4.2造林密度的合理規劃
在利用小葉楊進行造林處理過程中造林密度一般按照2m×3m、2m×4m或3m×5m的規格進行,如果采用機械化造林其株行距一般控制在3~5m或4×6m,具體的造林密度應該根據造林目的和當地的立定條件綜合確定。
4.3營造混交林的方法
根據造林地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生態需求,選擇與小葉楊相互促進生長的樹種。例如,可以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榆樹、刺槐、火炬樹等樹種作為混交樹種。然后結合小葉楊的生長習性和與其他樹種的相互關系,確定合適的混交比例,在林間建議小葉楊占混交林的50%~70%,其他樹種占30%~50%[1]。
4.4植樹造林前的樹苗選擇與定植方法
在開展植樹造林之前,應該選擇健壯的樹苗,通常情況下健壯的小葉楊素描應該要求高度在1.5m以上,胸徑(1.3m處)在1.5cm以上,主根發達,側根多而粗,根系長度在40cm以上,須根豐富,壯苗要求莖干通直,無明顯彎曲,樹皮應完整無損,無病斑、蟲蛀等痕跡,葉片應濃綠、完整、無黃化或病斑、在造林前應進行病蟲害檢查,確保苗木無重大病蟲害問題。樹苗選擇完畢之后,應該開展好定植樹,開展植樹造林。定植穴的直徑一般比土球直徑大20~30cm,深度比土球高度深10~20cm,確保苗木的土球完全放入穴中,并且穴底有足夠的空間供根系擴展,定植穴的底部應盡量平坦,以利于根系均勻分布。使用鋤頭、鏟子等工具按照預定規格挖出定植穴,在開挖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破壞穴底的土壤結構,并保持土壤松軟。如有必要,可以預先進行土壤改良,例如,添加有機肥料或土壤改良劑。小心將苗木從包裝中取出,避免破壞土球,如果土球較干,可以適當噴水保持濕潤。將苗木土球輕輕放入定植穴中,確保土球頂部略高于,從穴邊緣開始,將土壤回填到穴中,邊填邊輕輕踏實,確保土壤密實,避免空氣囊,栽植后立即澆透水,幫助土壤與苗木土球緊密結合,促進根系生長,使用支架或綁帶輕輕支撐苗木,防止風吹倒。栽植后根據需要適當修剪過長、受損的枝葉,減少水分蒸發,集中養分促進根系生長。
5小葉楊撫育管理核心舉措
5.1樹木修剪技巧與要點
小葉楊定植后的第一年,重點是保持樹冠的平衡生長。在夏季對小葉楊進行第1次修剪,將頂部的部分枝條剪去,以促進側枝的生長。在冬季對小葉楊進行第2次修剪,將過長、過密的側枝剪去,保持樹冠的通風透光。定植后的第年繼續關注樹冠的平衡生長。在夏季對小葉楊進行第3次修剪,將頂部的新生枝條剪去,以控制樹冠的高度。在冬季對小葉楊進行第4次修剪,將過長、過密的側枝剪去,保持樹冠的通風透光。小葉楊定植后的第三年,樹冠已經基本形成,此時需要對樹冠進行定型修剪。在夏季對小葉楊進行第5次修剪,將過長、過密的側枝剪去,保持樹冠的通風透光。在冬季對小葉楊進行第6次修剪,將過高的枝條剪去,以控制樹冠的高度。
5.2間伐作業規范與時機
小葉楊造林5~7年后,需要進行林間間伐操作,一般選擇在樹木生長季節結束后,即秋季或早春進行間伐操作,此時期樹木生長緩慢,有利于傷口愈合和減少對樹木生長的影響[2]。根據小葉楊的生長情況和造林目的,確定間伐強度。通常情況下初次間伐強度為30%~40%,以后每年進行一次間伐,每次間伐強度逐漸遞減,以保持樹木生長的可持續性。采用機械化間伐設備,如:割灌機、鏈鋸等,進行間伐操作。操作過程中要確保樹木間伐后剩余部分的高度在1.5m以上,以利于樹木的生長和更新。間伐操作完成后,要對樹木傷口進行處理,可以使用樹木傷口涂抹劑或桐油等涂抹在傷口上,以防止病菌和蟲害的侵入,促進傷口愈合。
5.3林間間作綠肥作物
綠肥作物是指那些種植在田間不直接用于收獲,而是用來改善土壤的作物,小葉楊造林初期,林間間作綠肥作物是一種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進林木生長的有效方式。根據小葉楊對土壤的要求以及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綠肥作物,豆科植物(如:紫花苜蓿、大豆)、禾本科植物(如:黑麥草、燕麥)和葉菜類植物(如:菠菜)等。綠肥作物的種植時間應根據小葉楊的生長速度和當地氣候條件來確定,通常在造林后的1~3年內小葉楊還不足以遮蓋整個林地時進行間作[3]。在林間空地按照一定間距種植綠肥作物,注意不要影響到小葉楊的生長。綠肥作物生長到一定階段后,可以通過翻入土壤的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或者在開花前刈割,將綠肥作物作為有機肥料覆蓋在林木根部。但要注意間作綠肥作物可能會引入新的病蟲害,因此需要密切關注綠肥作物的生長狀況,及時防治病蟲害。
5.4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造林結束之后除了要強化修剪和間伐之外,還需要關注林間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情況,減輕病蟲害對林木生長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一般在小葉楊病蟲害防控過程中應該堅持物理生物防治為主的理念,在林間設置殺蟲燈、培養害蟲天敵,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避免病蟲害大范圍傳播流行。但當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率達到化學藥物防治標準之后,應該選擇低毒低殘留,對生物造成影響相對較小的農藥及時進行噴灑,避免病蟲害加重造成大范圍的傳播流行。林間管理期間常見的病蟲害主要包括了蚜蟲、紅蜘蛛、卷葉蛾、銹病和潰瘍病,其中小葉楊最容易受蚜蟲侵害,可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進行噴施,葉螨可用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噴灑,卷葉蛾推剪使用5%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小葉楊銹病可使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施,潰瘍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施。上述幾種病蟲害的藥物使用間隔為7~10d,連續噴施2~3次,用藥量控制在15~20kg/667m2,利用無人機進行低空飛行噴霧。在化學用藥期間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的推薦劑量使用,不要超量使用,以免造成環境污染和樹體傷害,注意用藥的安全間隔期,避免在短時間內重復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大風、高溫、干旱等惡劣天氣條件下,應暫停噴藥,以免影響藥效和樹木的健康。
6結束語
在利用小葉楊開展人工造林過程中,需要從明確該林木品種的植物學特征、環境適應性等幾方面入手,掌握該林木品種的生產特征和生長要求。在造林處理過程中,應該從科學林木種苗培育、造林整地、苗木栽植以及栽植之后的撫育管理等幾方面入手,加快構建完善全系統性的造林技術方案和造林技術規程,切實提升造林成效,提高小葉楊造林成活率,為推動林業生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建順,李家東,郭丹陽,等.黃藏寺水利樞紐大齡小葉楊保護研究[J].人民黃河,2022,44(S02):125-128.
[2]王海紅,何志瑞,張玉濤,等.小葉楊的形態特征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3):133-135.
[3]袁志華.干旱地區小葉楊育苗及造林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22(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