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類社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劇變。一方面,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空前的速度改變著知識的生產、傳播及應用方式;另一方面,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全球化進程雖受到地緣政治的挑戰,但數智化聯結卻愈加緊密。在此背景下,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其重要性愈發凸顯。
在新時代,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傳授功能,而要承擔起“基底”和“突破”雙重使命:“基底”指的是在數智時代為大眾找到可持續的人生意義和發展方向,“突破”則指的是為助力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而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面向未來,教育需要圍繞數智時代對于人才的新需求,重塑教育模式、轉變教師角色、再造教育體系,構建系統性的創新生態。只有在不斷適應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持續革新,教育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引領作用,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時代對人才與教育的新要求
數智化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時代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術能力、批判性思維、跨學科協作能力及復雜問題解決能力,還需要具有想象力、創造性、數智素養、人智與數智的融合力,成為能夠將技術應用于創造性實踐的復合型人才。
回顧歷史,工業化時代的教育體系以其分工明確、標準化的特點,培養了大批適應流水線生產需求的勞動力。這種模式以學科化、專業化為導向,強調技術技能的精細化訓練,為工業化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人才儲備。然而,在數智化社會,重復性和標準化的工作正在逐漸被自動化技術取代,教育的培養重點必須從“生產型人才”轉向“創造型人才”。這種轉變,要求教育體系從以知識傳授為核心轉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注重培養人類獨特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及全面素養,通過個性化和興趣驅動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教育模式要逐步從單向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以問題解決和實踐活動為導向的互動型學習,助力學生們保持創新力,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與技術環境。與此同時,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靈魂角色”,也需要隨著時代的需求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單一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理解學生成長機理、并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其提供幫助的教育家和引導者。這種角色的轉變,不僅需要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系統性的政策支持和培訓機制的保障,以幫助教師迅速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環境。
高等教育的新角色、新責任與新挑戰
高等教育在培養社會核心人才、推動科技進步、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數智時代的教育新使命,高等教育應成為引領新生活、塑造新產業、研究新問題、促進顛覆性創新和培育新人才的關鍵平臺。更宏觀地講,大學需要面向未來,從社會發展、行業與產業創新需求以及未來高等教育形態等角度,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教育的創新方案。
從社會發展角度,高等教育需要引領教育的全面革新。新時代,高等教育不僅要肩負起培養高端人才、推動技術創新的傳統使命,還需要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作為教育鏈條的中樞環節,高等教育需要貫通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及終身學習體系,推動全人教育和全民教育,促進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服務網絡,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全面支持。在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應圍繞未來教育先進理念,為中小學校提供更多的學術資源和模式探索支持,幫助年輕學習者打下堅實的跨學科知識基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在職業教育領域,高校則應發揮橋梁作用,通過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為職業教育提供科學的課程設計和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只有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協同發展,高等教育方能成為推動教育體系變革(從工業時代以知識技能為導向的教育轉向以興趣為導向的全人教育)的重要引擎。
從行業和產業發展的角度,大學與企業之間的深度融合需要進一步加強。盡管當前已有不少校企合作的實踐,但很多仍停留在學生實習實踐的淺層互動階段。大學需要與企業建立更加深層的合作關系,甚至共同構建一個整合研發、教學和實踐的教育生態系統。這種“結婚式”的深度融合不僅能為社會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人才,也有利于推動技術轉化與產業升級。
從未來教育發展的角度,大學應以社會責任和創新貢獻為核心創建全球卓越中心。傳統的觀念將獲取學位作為進入大學的主要目標,而未來的學習將更加終身化、社會化和生態化,因此大學需要更加開放和靈活,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同時,要通過數智化平臺開展全球化合作,以促進跨文化交流與資源共享。高等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意味著高校不僅要服務于本地社會,還須作為全球化創新網絡的一部分,為全球范圍內的教育、科研與社會發展提供支持。
盡管高等教育在新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肩負著新的使命與挑戰。當前的教育體系被過度量化的評價體系所誤導,忽視了教育創新和社會貢獻的深遠意義,導致了教育方式的滯后、教育資源的錯配和創新能力的受限。同時,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使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變得更加復雜。為應對這些挑戰,高等教育亟須構建一個多方協同的創新生態。這一生態,不僅要求學術界與產業界深度合作,更需要通過強有力的數智化平臺打破地域限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構建這種創新生態,意味著高校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科技創新、社會發展與文化交流的核心參與者。在這一生態中,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和高校共同發揮作用,促進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的對接,通過跨領域、跨行業的協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社會價值的最大化。為使教育資源更加開放和靈活、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共享與跨文化交流更有效、更廣泛層面上的創新協作成為可能,數字化和智能化平臺的創建成為關鍵,也是這一生態的基礎支撐體系。通過這些平臺,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能夠接觸到全球各地的學術資源與行業需求,在更為多元、動態的環境中獲得靈活的學習體驗。這種深度的生態合作和平臺建設,能夠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壁壘,提供更加綜合、實用且創新的教育解決方案,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為了讓這種憧憬成為現實,政府、社會和高等教育自身亟須重新審視教育的評估標準,要從單純地關注學術產出轉向更加關注教育理念、學習質量、社會貢獻和創新能力的綜合評估。這樣,高等教育方有可能提升全球競爭力,為社會培養出具備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全球教育體系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面向未來的全球教育共同體
即使世界面臨地緣政治誘發的逆全球化趨勢,但在網絡化、數智化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日益凸顯其生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職能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知識傳遞和研究,轉向了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和全球發展使命。“全球教育共同體”的概念應運而生。它要求各國教育體系打破傳統國界的限制,通過更加開放、靈活和創新的方式,匯聚全球教育資源和智慧,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全球教育共同體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克服地緣政治的短視和沖突,促進全球教育體系的互聯互通,還可以為世界提供更加公平、可持續的教育模式,即推動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協同合作,分享資源與經驗,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社會不平等和全球健康等全球性問題。可以說,高等教育的作用已從單純的知識生產、傳遞和研究,轉型為全球合作與創新的中心,為全球社會提供持續的智慧與動力,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未來已來,大學需要成為推動社會變革、應對時代挑戰、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引擎和引領數智時代發展的創新樞紐,通過促進全球教育實現互聯互通與協同創新,促進教育與社會、產業、文化的緊密結合,為社會培養未來的創新型領導者,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繁榮與人類的進步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西交利物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