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日至8月2日,以“倡導音樂教育的可持續性”為主題的世界音樂教育大會在赫爾辛基藝術大學舉行。該校校長卡爾洛·希爾登在大會歡迎辭中表示:“音樂教育在走向可持續發展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相信,音樂教育具有推動全球積極變革的巨大潛力。”作為芬蘭教育的親歷者,筆者深刻感受到:在這里,音樂教育不僅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存在,還被視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貫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芬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現任主席、芬蘭總理佩特里·奧爾波在2024—2027年任期的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一個強大、平等和包容的社會,可以提高整體安全和危機抵御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睂Χ嘣幕陌莺屠斫庳灤┓姨m音樂教育的始終。
這與芬蘭的歷史密切相關。芬蘭自12世紀后半葉開始,先后被瑞典和俄國統治數百年,直至1917年才獨立。正因如此,其音樂文化深受瑞典和俄國的影響。19世紀末,音樂成為芬蘭民族表達覺醒的重要方式,多元融合的音樂風格逐漸形成。比如,芬蘭著名音樂家讓·西貝柳斯(JeanSibelius)創作的音樂既蘊含著北歐音樂的清新,又彰顯著斯拉夫民族的熱情。
民族音樂的崛起推動了音樂教育的發展。1882年,芬蘭的第一所專業音樂學?!諣栃粱魳穼W院(后更名為西貝柳斯音樂學院)成立。之后,音樂教育被納入芬蘭的公共教育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典、流行、現代電子音樂等多樣化的音樂風格被引入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公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而這種心態,可以促進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全球責任感
芬蘭教育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芬蘭人認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在畢業后更能適應多元化的工作環境,更具有全球責任感,更能夠為推動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這種觀念,在芬蘭的音樂教育中得以貫徹。
一是教學內容的國際化。芬蘭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包含了大量的“世界音樂”課程,學生們可以學習源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音樂風格。例如,印度的拉格、阿根廷的探戈、巴西的桑巴等。二是交流合作的國際化。芬蘭各級音樂學校與世界各國的音樂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不僅頻繁接待各國來訪交流的學者,而且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國際音樂節、比賽和考察交流,在音樂教育中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三是音樂師資的國際化。芬蘭的音樂教師通常具有豐富的國際經驗和教育背景,他們基于開放的視野和跨文化的理念進行教學。四是教學方法的國際化。芬蘭在音樂教學上廣泛運用現代科技,利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隨時隨地能夠看到全球各地的音樂教育內容和音樂活動。
強調人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最終要通過人來完成,人是教育的主體。為此,芬蘭音樂教育特別強調人的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音樂教育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強調“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夠保持對音樂的熱愛,進而實現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以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為例,其教學大綱上用一個章節描述了個性化教學,其中規定:如果學生因某種原因不能入學或按課程學習,學院將與教師、學生和監護人合作制定個性化教學大綱,涉及目標、內容、教學方式、所需的支持措施等,目的是支持學生從自己的起點發展音樂技能。
另一方面,政府和學校非常重視對音樂教師的持續培養,把培養研究型教師作為芬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中,強調終身學習理念,通過建立學習型、交流型社區,鼓勵教師不斷學習,拓寬教學思路,更新教學理念,增強面向未來教學的適應力和競爭力。這也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力。
重視音樂教育的普及性
平等和非歧視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內容。芬蘭重視音樂教育的普及性,將音樂教育視為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通過創造低門檻服務來提高音樂學習的可及性。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將音樂作為業余愛好和學習主題。例如,筆者就常陪伴讀幼兒園的小女兒去上音樂課。教學場地就在距離幼兒園約50米的教堂內,老師來自赫爾辛基音樂學院。每次上課,老師都會為學生帶來小樂器和其他道具。課堂上,老師會借助體驗和游戲,帶著孩子們一起玩音樂。40分鐘的音樂課堂,總是把樂器、唱歌、美術、舞蹈、語言等課程融合在一起。每學期末,師生還會一起創作節目,與其他教學點的老師和學生在專業劇場同臺表演音樂情景劇,一起慶祝課程的結束。筆者朋友的孩子則在音樂學院學小提琴,每周三次課:一次理論課,一次一對一小課,還有一次與交響樂團合作的排練課。任教老師是小提琴家,樂器是從音樂學院租借的,學費和樂器租賃費用都相當低廉。不論國籍,只要住在芬蘭的小孩都有權利接受這樣的音樂教育。平等的學習機會和低門檻服務在長期發展中促進了芬蘭音樂教育的普及。芬蘭的音樂產業(包括音樂創作、制作、演出及相關服務等)消費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芬蘭在音樂教育的教學方法上也特別注重可持續性。例如:赫爾辛基音樂學校開展了“綠色音樂”項目,學生們使用木材、廢舊金屬和塑料等回收材料制作樂器,在創作和表演中踐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學校還會鼓勵學生參與社區音樂活動、慈善音樂會、音樂義工社會實踐等,以此培養其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本文系“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芬蘭教師ICT能力發展的鏡鑒價值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JKX23A022)】
(作者單位:懷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