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生態危機正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如何通過教育重新厘清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的關鍵。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學會與世界共生: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LearningtoBecomewiththeWorld:EducationforFutureSurvival),要求“到2050年,教育不再一味宣稱人類至上主義。我們不再只依靠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技術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學習如何將人類作為地球上眾多生命的參與者、創造者和塑造者之一”。這表明,應當通過教育倡導一種新的宇宙觀,即一種“多物種正義觀”。這一觀念強調將人類關系置于更廣闊的生態系統中。在這里,萬物互聯共生,沒有所謂的中心控制機制,而是所有物種一起生產、書寫和編織共同的時空與星球。在實踐層面,森林教育是培養人們“多物種正義觀”的重要途徑。森林教育是一項獨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它將課堂延伸到森林中,以自然為背景、以實踐為核心,讓人們通過體驗式學習建立與自然的聯系,理解多物種的互聯共生關系,進而擁有同理心、責任感和可持續思維。
德國森林教育的文化基因
德國作為森林大國,擁有悠久的森林教育傳統。從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時期起,森林就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義,成為德國的重要象征。德國浪漫派詩人路德維希·蒂克(LudwigTieck)用“林中寂靜”(Waldeinsamkeit)來強調,森林為德國人提供了心靈的庇護所。德國森林教育的興起,正是基于這種深厚的文化基因。
森林教育在德國涵蓋了多個年齡段和教育類型。森林幼兒園(Waldkindergarten)專注于學齡前兒童,是德國森林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些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幾乎全部在森林中進行,孩子們沒有傳統的教室,而是以森林為“教室”,將自然環境中的一草一木當作學習的對象。教育活動包括探索自然現象、手工制作、角色扮演和自由游戲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幼兒園會通過提供防風防雨裝備,確保孩子們無論天氣如何,都能全天候參與戶外活動。這不僅提升了兒童的身體素質,也增強了他們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針對青少年的森林學校(Waldschule)進一步擴展了森林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這些學校通常與中小學合作,作為校外課堂,為學生提供短期或長期項目。課程設計以生態學、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主題,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如測量樹木年輪、研究土壤成分、規劃小型生態系統等,讓學生學習到課堂無法提供的自然知識。對于成年人,德國的森林教育主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展開,涵蓋自然觀察、森林療愈和可持續生活方式等主題。此外,特殊人群也是森林教育的重要受益者。例如,針對有心理或行為障礙的兒童,森林教育通過大自然的療愈功能,幫助他們改善社交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在森林教育中凸顯“多物種正義”
重視多物種間的“平視關系”。這是走向“多物種正義”的邏輯起點。例如,森林學校通過組織戲劇演出,讓參與者扮演森林中的不同物種角色。在此過程中,參與者需要思考如何結合物種的特點和技能,在森林中共同度過黑暗寒冷的冬季。例如,蜜獾扮演者可以展示挖掘技巧,幫助建立一個安全巢穴;猴子扮演者可以展示出靈活的爬樹能力,幫助大家覓食;松鼠扮演者可以展示出搜集和儲存食物的技能,以應對冬季食物短缺的問題。通過角色扮演,參與者能夠深入理解每個物種在森林系統中的獨特作用,意識到其生存和繁衍的權利,并學會欣賞和尊重每個物種帶來的貢獻。又如,當森林經歷風暴后,樹干裂開、樹木倒下的情景常常讓人印象深刻,甚至感到悲傷和痛心。德國帕紹森林幼兒園開展了一項特別活動來回應這一狀況。他們邀請學生參與整理樹枝的殘片,并組織了一場告別儀式。在儀式上,學生們聚集在一起,說出他們最喜歡的樹木,分享與之相伴的美好時光,表達對被風暴摧毀的樹木的感激之情。這有助于培養人們對自然的尊重意識,促進其與自然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
建立多物種之間的情感聯結。德國森林教育的諸多活動為探索物種間的“接觸地帶”創造了條件,這是實現“多物種正義”的基本方法。“接觸地帶”(ContactZone)是指自然和文化之間界限的斷裂地帶,或者說人類與非人類的接觸所共同產生的生態位。在這個多物種的“接觸地帶”中,權力關系被重新審視,這也提醒人類不要沉浸在自我世界之中。比如,森林學校組織的“與馬共同漫步”活動。在此活動中,參與者學會通過身體語言和細微指示來引導馬的動作,通過觀察馬的姿態、耳朵的動向、眼神的變化等,理解如何傳遞信號并與馬默契溝通。同時,通過與馬的互動,參與者體會到馬的個性和智慧,感受到馬的情感和需求。比如當他們溫柔地撫摸馬的頸部時,馬會回應他們的愛撫。由此,參與者在與馬建立的“接觸地帶”中,不僅提升了溝通技巧,而且學會了關心和尊重動物的感受,體驗到與馬建立親密關系的喜悅和滿足。又如,森林學校發起“可持續植樹計劃”,為人與植物建立“接觸地帶”創造了良好條件。在第一次植樹活動中,社區居民和學生們共同行動,首先了解不同類型的樹木,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隨后,參與者分工合作,完成種植。值得注意的是,該植樹活動并非一次性任務,而是持續進行。在每個季節,社區居民和學生們都會回到這片森林,繼續照顧和維護樹木。他們觀察樹木的變化,測量樹高、樹圍,記錄樹的生長狀態,并根據需要修剪和施肥。由此,人們逐漸與這片森林建立起了情感聯系。他們親眼見證了樹木的成長,關心每一棵樹木的需求和健康,體驗到與植物共同成長的愉悅和滿足,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脈動和變化。
理解多物種間的共生關系。德國森林教育活動體現出對還原物種間“行動者網絡”的重視,這是實現“多物種正義”的重要途徑。通過將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拉伸開”,可以呈現出人與非人的共生系統,提醒人們尊重生態系統的復雜性。例如,森林學校組織“勤勞的蜜蜂”學習活動,在其中,學生們能夠認識到,日常食用的蜂蜜背后存在一個復雜的“行動者網絡”。蜜蜂在大自然中采集花粉和花蜜,既保障了自身的生存,也助力了植物繁衍生息,維持了生態平衡。該活動還提醒學生注意,在全球暖化過程中,某個地區的春季可能會提前到來,導致植物提前開花,而蜜蜂尚未進入活躍期,因此無法提供必要的傳粉服務,這可能對該地區的植物群落產生負面影響。同時,養蜂人介入這個過程,負責照顧蜜蜂,為其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因而成為網絡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此外,蜂蜜進入市場,成為各種產品的一部分。這涉及復雜的食品供應鏈、國際貿易和市場競爭,也在特定文化中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禮物(如蜜蜂象征勤勞,蜂蜜代表甜蜜)。可見,“蜂蜜”這一日常食品將生態、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個領域交織在一起,而森林教育活動通過還原“蜂蜜”背后的“行動者網絡”,使學生親歷蜜蜂的生活、了解養蜂人的價值、認識到全球市場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有助于使其理解人類與自然界、本地與全球的緊密聯系,重新審視大寫的“人”。
森林教育:一種更包容的教育體系
德國的森林教育拓展了我們對學習場所的認知,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學校建筑,或者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而是將學習的場景擴展到了更為廣闊的生態領域。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增進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動,也重新塑造了教育的內涵,使其更加符合應對生態危機時代的需求。在森林教育的實踐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被重新界定為一種共生、互惠和尊重的關系,其中自然不僅是學習的背景,更是一位重要的教育者和伙伴。德國的森林教育實踐也與全球教育理念的轉變相呼應,即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一種更加包容和具有生態意識的教育體系。這種轉變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目標和使命——不僅是培養為經濟或社會系統服務的人力資本,更要培育能夠與地球生命共同構建未來的負責任的學習者。展望未來,面對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森林教育所倡導的“多物種正義觀”,無疑將在重塑教育與生命星球關系的過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人類邁向和諧與可持續的未來提供關鍵的知識體系和文化資源。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