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變化。面對狀況百出的孩子,很多父母感到不知所措。作為幼兒園,可以為家長們做些什么呢?
教師要成為家庭教育的“通才”,才能指導家長成為育兒的“行家”。幼兒園教師是孩子一日生活和學習中接觸最為密切的人員,他們如果成為家庭教育的“通才”,就能有的放矢地指導家長成為育兒的“行家”,游刃有余地解決育兒過程中的問題。家庭教育是極其專業的領域,教師不僅要掌握教育學的知識,還要掌握醫學、營養學、心理學、健康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一個孩子是如何長大的。為此,幼兒園要組織教師學習《正念養育》《孩子:挑戰》《積極心理學》《教出樂觀的孩子》《正面管教》《幸福心理學》等相關書籍,以提高教師和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例如,面對一些情緒消極的孩子,教師可引導家長通過“提前預設,體驗做事成功的自信”“賞識教育,品嘗充分認可的甜蜜”“情境演練,收獲同伴交往的歡愉”“接納情緒,感受集體合群的溫暖”四步策略,帶領孩子走向更積極有愛的世界。
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洞察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就當今社會家庭教育的整體情況而言,“說”和“教”太多,而專注地“聽”太少。父母、祖輩、教師們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指揮著孩子“你可以這樣做”“你不可以那樣做”,而不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洞察這個大千世界,導致孩子們自主控制自己行為、情緒、意志的能力沒有培養起來。這些孩子腦袋里在想什么?他們為什么而興奮,又為什么而憂傷?他們種種行為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動機呢?教師和家長需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據此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長遠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覺得科學教育理念不如批評、斥責、棍棒來得有效。其實,科學育兒理念的運用是特別講究的,不是所有的理念都適合某個孩子。運用理念的時間點、情緒點、環境因素,甚至父母說話的語音、語調,都會影響教育效果。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特點和喜好,再決定運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例如:面對一個叛逆的孩子,站在他的對立面命令式地說“不可以”“不行”是極其不明智的,父母要多咨詢他的意見,多給予其肯定;對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父母要多鼓勵他和老師、同學、鄰居接觸與擁抱;對于偏食的孩子,父母要鼓勵他多嘗試不同的食物,并營造愉悅的進食氛圍,讓進餐成為一種享受;等等。
(作者單位:浙師大幼教集團平湖稚川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