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雙減”政策頒布以來,教育領域迎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在這一政策導向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紙筆練習,而要更加注重精簡性、開放性和趣味性,以實現減負增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精簡的基礎作業:鞏固知識,提升效率
基礎作業作為數學課堂的延伸,旨在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幫助其把握數學規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機械性重復,而是要在控制作業數量的同時,提升作業的質量。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以課堂知識點為起始點,充分體現某節課的重點知識,并發揮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例如,對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教師可以設計一道題目,要求學生用至少三種方法進行計算,并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想法。這樣的題目不僅考查了學生對運算方法的掌握程度,還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時,通過預留充足的展示空間,學生能夠依據自身的思維習慣選擇不同的數學語言進行表征,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提升數學表達能力。
開放的拓展作業:激發潛能,促進個性發展
開放性作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教師應以整體性的視角整合學習資源,以學生既有的認知基礎為前提,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拓展作業。以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動手做(二)”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結合七巧板的拼圖活動,設計一道拓展作業。學生需要利用七巧板拼出與“人”有關的圖案,并解釋自己的聯想過程。這樣的作業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培養了他們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有趣的實踐性作業:聯系實際,培養應用能力
實踐性作業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磨煉智慧,提升數學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了“認識更大的數”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道實踐性作業“我心中的‘萬’”——學生需要尋找生活中的大數,如時間、地理數據、宇宙數據等,并通過數一萬顆大米、測量一萬元人民幣的厚度等方式感受“萬”的概念。這樣的作業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大數的意義與價值,還讓他們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通過親手制作數位順序表等活動,學生還能夠深化對整數數位順序表的認識,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