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觀察、表達觀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關于觀察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就是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后續還安排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觀察方法,如細致觀察、連續觀察。筆者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探索以讀寫結合為抓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有效地表達觀察的結果。
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材中,適合學生學習觀察的課文,主要是兩篇精讀課文《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學生主要是從《爬山虎的腳》中學習仔細觀察植物的方法,從這篇課文的課后“資料袋”看,有些細致觀察的對象是需要連續觀察才能看清楚的;學生主要是從《蟋蟀的住宅》中學習連續觀察動物的方法,從這篇課文的課后“閱讀鏈接”看,連續觀察的結果適宜以觀察日記進行呈現。本單元的習作話題是“寫觀察日記”,從習作提示看,觀察的對象可以是植物、動物和自然物,強調要抓住觀察對象的細微之處的變化進行連續觀察,觀察結果以觀察日記進行呈現。從學生學習觀察的最近發展區看,無論是細致觀察方法還是連續觀察方法的學習,都需要以學生學習過的留心觀察的方法為基礎,學生養成了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才能在自然或生活中發現值得觀察的對象,根據觀察對象的自身特點,選擇細致觀察或連續觀察的方法,提升觀察能力。
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需做到眼到、心到、筆到。這樣的觀察實踐就是一種讀寫結合活動,只是所讀與所寫的都是觀察對象。
基于上述梳理與思考,本單元讀寫結合學習觀察的訓練目標就得以明確,那就是:學生借助細致觀察、連續觀察的典型語段展開學習,掌握表達觀察結果的方法;憑借觀察記錄呈現觀察過程,在觀察日記里要著重凸顯自己觀察時的具體的思緒和真實的心境。學生不僅要留心看到細處的東西,還要用思維固化看到的情形,用心記錄觀察到的結果。
從落實學習寫觀察日記的角度看,學生此前也寫過日記,主要是記錄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人和事,也是自主完成的。因此,教師可以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本單元的課文都是著名作家通過仔細觀察后寫出來的佳作。雖然我們沒辦法直接讓這些大作家當面教我們怎么觀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從中學到他們觀察的巧妙方法,然后將這些方法變成我們寫觀察日記的獨特技巧,進而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觀察日記。”這樣的情境能夠驅動學生在課文學習中開展讀寫結合實踐活動,學生會認真思考課文中哪些文字中藏著作者觀察與表達的巧妙方法,研讀課文中的典范語段,分析作者運用了什么觀察方法,表達觀察結果又運用了哪些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會運用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去觀察身邊的植物、動物,并把觀察結果有效地表達出來。
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學生閱讀課文后,選擇第三、第四自然段為觀察植物的典范語段。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過程中,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了解到作者在細致觀察時采用了放大鏡式的觀察法,抓住爬山虎的腳生長的地方這一容易被忽視之處進行認真觀察,看清楚、看仔細。教師引導學生圈畫出與爬山虎的腳生長有關的詞語,注意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情況,尤其是在爬山虎的腳長出的位置上,不是看一眼完事,而是需要思考怎樣把爬山虎的腳長出的位置介紹清楚、明白,這就是最值得學生學習的作家細致觀察的秘妙所在。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把圈出的詞語連接起來,比如,“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向伸出”,清楚地體現細致觀察的具體結果。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到作者進行細致觀察的對象是爬山虎的腳的變化,形象地解釋了爬山虎名字中的“爬”的含義。
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學生閱讀課文后,選擇第七、第九自然段為觀察動物的典范語段。在細讀典范語段文本內容的過程中,學生根據作者具體觀察蟋蟀修建住宅的情形,了解到作者在連續觀察中采用了跟蹤拍攝式的方法,記錄蟋蟀如何以簡單的挖掘工具修建自己的住宅,其中,既有動態的鏡頭“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又有靜態的鏡頭“在家門口休息一會兒,頭朝著外面,觸須輕微地擺動”。在此基礎上,學生提煉出作者連續觀察動物的方法,即采用持續的“動態鏡頭+靜態鏡頭”呈現連續觀察蟋蟀修建住宅的結果。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作者在觀察植物或動物的選擇上,注意到了哪一點,才使觀察的結果能夠吸引讀者?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兩篇課文作者觀察的秘訣:在具體觀察對象的選擇上,重點指向大家不知道的地方。
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學習觀察方法與表達方法,還需要為學生提供遷移運用所學習的方法的機會,開展讀寫結合訓練,掌握重點觀察及表達觀察結果的方法。
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師可以借助課后“資料袋”提供的觀察記錄范式,讓學生學習以觀察記錄體現細致觀察的結果。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一種能夠讓自己有所發現的植物為觀察對象。學生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選擇,一是有特點有秘密的植物,如含羞草一碰就“害羞”;二是平常的植物中有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地方,如花朵開放的具體過程。這樣一來,學生運用戴著放大鏡觀察的方法,做到在細致觀察中有自己的發現,在寫觀察日記時,突出自己觀察時的具體感受。
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教師可以借助課后“閱讀鏈接”中的日記樣式,讓學生選擇一種動物,找到觀察對象的小秘密,如雞眼睛的位置、白天與夜里的區別,等等。學生可以采用連續觀察的方法,記錄該動物的某種獨特活動,也可以采用拍視頻的方法記錄觀察的過程,然后給視頻撰寫解說詞,這樣的觀察日記具有創意表達的特點。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讀寫結合的策略指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記錄觀察結果,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