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技術能否賦能學生的數字素養?

2025-01-16 00:00:00浦小松曹培杰
現代教育技術 2025年1期
關鍵詞:中小學技術

摘要: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深入推進,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走向融合發展,數字化學習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支點,并進一步重構未來人才的能力素養。在此背景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能否賦能學生數字素養這一議題備受關注。為此,文章基于全國12個省份的中小學校調查數據,以學校新基建情況、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和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為核心解釋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其對學生數字素養的影響,結果發現:學校新基建情況對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影響;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越高,學生數字素養越高;學生智能終端使用越熟練,其數字素養越高。鑒于此,文章提出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常態應用為導向的新基建原則,釋放新基建以提升學生數字素養的巨大潛能;助力教師實現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功能性和教師靈活性的優勢;引導學生熟練使用各種智能終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文章的研究重在發現影響學生數字素養的因素及其作用效果,從而為數字時代學生數字素養的有效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技術;數字素養;中小學;數字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25)01—0098—11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5.01.011

一 研究背景

當前,新科技革命對教育產生了全面的影響,包括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方式、學校組織形態等都將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為此,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引領作用。2022年1月,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集成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賦能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和國際合作[1],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以促進教育變革。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要逐步實現從起步、應用和融合數字技術,到樹立數字化意識和思維、培養數字化能力和方法,再到激發資源和數據要素、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形成數字治理體系和機制,最終適應、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2]。實現數字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改變信息技術游離于教育教學過程之外的現狀,不再把信息技術看作是教育教學的輔助工具或簡單手段,而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內在要素和活性因子,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實現教學流程再造、教學方式重構和學校形態重塑[3]

我國數字時代新的教育圖景已然浮現,人才培養目標也必將得到重新界定。從信息素養、媒介素養、21世紀核心素養、網絡素養到數字素養,技術發展要求學生的素養結構不斷轉換升級,但素養轉化的內核邏輯沒有改變,那就是養成思維比掌握技能更重要,學會學習比成績本身更重要,數字素養的內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2016年6月,國際教育技術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發布ISTE《學生標準》(Standards for Students),創造性地提出未來學生的七大角色——賦權學習者、數字公民、知識建構者、創新設計者、計算思維者、創意溝通者、全球合作者[4]。該標準旨在為學生學習賦權,淡化學生“技術素養”,突出“學習法素養”,體現學生的信息技術與學習深度融合能力[5]。ISTE《學生標準》與其說是對學生適應數字社會的未來角色定位,毋寧說是對學生“未來如何學習”的透視。

教育數字化不是為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而是教育體系的數字化轉型、系統化重塑,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人的數字化轉型”,即提高學生的數字素養,增強學生在數字社會的生存、競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面向未來的新型人才。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深入推進,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走向融合發展,數字化學習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支點,并進一步重構未來人才的能力素養,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數字素養。在此背景下,開展學生數字素養影響因素的分析,進而考察影響數字素養的關鍵要素和內在聯系,對于教育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二 研究假設與變量

1 提出假設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教育領域相應地衍生出變革與創新的新要求,這便是教育數字化。從教育信息化邁向教育數字化是一個戰略性轉型,要實現這一數字化轉型,就要將數字技術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創新教育范式、變革教育形態,推動教育生態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變革,把提高學生數字素養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以此來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時代新人。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探索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6],并為發展學生數字素養提供實踐支撐。其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影響因素在學生層面包括性別、年級、信息技術自我效能、信息技術使用經驗等[7][8];教師層面包括主動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高度融合、提高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意識和能力等[9];學校層面包括硬件設施條件、學校管理制度、學校環境、學校領導者態度等[10]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的學習是在個體與情境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11]。當前,無線網絡技術作為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獲取資源和信息的主要途徑。而無線網絡的應用能否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顯著正增長因素,與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學習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只有教與學觀念能夠和無線校園網的發展同步更新,無線網絡對教學的作用和優勢才能真正得以體現[12]。此外,如今的人工智能技術已可以為個性化學習提供物理和社交環境,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系統將成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新教育技術范式[13]。不僅如此,智能設備的課堂融入,也為人性化的學習環境創設帶來了活力[14]。在此基礎上,智能教室教學系統的建構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為目標進行優化配置,在進行有效教學的同時,體現技術服務教學的理念[15]。同時,有效的具身認知環境——智慧課堂學習環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技術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影響[16]。綜合文獻分析,本研究認為學校新基建情況(包括無線網絡的覆蓋情況和智能教學場所的建設情況,如智能教室、未來教室、創客空間、非正式學習區等)對學生數字素養的提高可能存在影響,因此提出如下待檢驗的假設:學校新基建越充足,學生數字素養越高(H1)。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數字技術作為教師教學創新的催化劑和主要抓手,不僅能夠引發教學創新,也是教學創新的條件支撐[17]。在具體應用層面,智能終端發揮顯著的作用,可以迅速達到改變課堂教學狀況的目的[18];同時,APP客戶端為師生搭建起多維度的交流渠道,為交互教學和互動學習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使教學互動化成為現實[19],由此促使教師教學走向智能化、學生學習趨向自主化、學習環境日益豐富化、學習資源更加多元化[20]。綜合文獻分析,本研究認為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頻率和學科教學APP的使用頻率)對學生數字素養的提高可能存在影響,因此提出如下待檢驗的假設: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越高,學生數字素養越高(H2)。

智能終端打破了學習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學習內容的獲取更加靈活,學生具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性。對此,Appel[21]的調查顯示,在校內學習過程中使用計算機與學生信息素養無顯著關系;Law等[22]研究發現,除上課使用ICT、利用ICT查找信息兩個維度對計算機與信息素養有消極作用外,在校內學習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將信息技術用于研究、利用ICT進行娛樂活動、使用ICT進行社交等信息技術使用行為均對計算機與信息素養具有積極作用。此外,唐一鵬等[23]對遼寧、甘肅、湖北、福建、四川5個省13所高中的2472名高中生展開調查,發現我國高中生在信息素養的發展上呈現出明顯的地區不均衡,尤其是西部與東中部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綜合文獻分析,本研究認為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對其數字素養的提高可能存在影響,因此提出如下待檢驗的假設:學生智能終端使用越熟練,其數字素養越高(H3)。

2 變量選擇及分析框架

考慮到學生數字素養的影響因素眾多,通過文獻梳理和理論分析,本研究在設計問卷時將在理論層面影響學生數字素養的重要因素納入題項,并對調查數據進行模型分析。而今,無線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與普遍應用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對學生和教師群體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影響。本研究進行分析后認為,學校相關設施的建設情況、學生和教師對新技術的使用情況,均可能與學生數字素養存在某種形式的內在關聯,因此將這些內容作為變量納入回歸模型,探究其是否影響學生的數字素養。

本研究以中小學為研究對象,以學校新基建情況、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和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為核心解釋變量,以學校區域、學校城鄉屬性為控制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其對學生數字素養的影響。學生數字素養通過學生利用數字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開展個性化學習探索的能力來度量。

3 數據來源及樣本特征

本研究面向全國12個省(區、市)的中小學校定向發放網絡問卷調查(一校一問卷),最終得到2505份有效的學校樣本。其中,小學為1324所(52.9%),初中為599所(23.9%),高中為170所(6.8%),完全中學為412所(16.4%)。本研究的變量數據來源于以學校為單位填寫的調查問卷,通過學校校長或信息化負責人獲取該校學生和教師的日常行為與素養相關信息,以用于分析研究。

(1)核心解釋變量

學校新基建情況變量值由問卷收集到的“無線網絡的覆蓋情況”和“智能教學場所的建設情況”數據聯合劃分,各變量值的含義如表1所示。

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變量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其中“0”表示沒有使用過、“1”表示幾乎不用、“2”表示偶爾使用、“3”表示經常使用、“4”表示每天使用;分值越大,說明頻率越高。本研究對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題項進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檢驗,得到Bartlett球性檢驗P=0.000<0.001,表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題項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18,表明題項信度較高。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對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進行有效性檢驗,發現RMSEA、SRMR、CFI以及TLI(NNFI)指數均擬合成功,表明模型得到了較好的擬合結果,具體如表2所示。此外,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變量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熟練、“2”表示比較不熟練、“3”表示中立、“4”表示比較熟練、“5”表示非常熟練;分值越大,說明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越高。

初步統計分析發現,學校新基建情況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4,均值為1.83——數值越大,說明學校新基建配備越充足,從平均水平來看,學校新基建情況接近中等水平。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為因子分析擬合變量,數據標準化后,最小值為-1.96,最大值為2.04,均值為0.00。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5,均值為2.52,從平均水平來看,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接近中等水平。

(2)控制變量

調查對象樣本中,東部地區學校1165所,占比46.51%;中部地區學校768所,占比30.66%;西部地區學校572所,占比22.83%。城區學校1612所,占比64.35%;農村學校619所,占比24.71%;城鄉接合部學校274所,占比10.94%。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市、浙江省等地;中部地區包括河南省、湖南省等地;西部地區包括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在后續模型構建的過程中,本研究將東部地區賦值為1,中部地區賦值為2,西部地區賦值為3;城區賦值為1,農村賦值為2,城鄉接合部賦值為3。

三 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

1 擬合學生數字素養

被解釋變量學生數字素養(Student Digital Literacy,SDL)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較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比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分值越大,說明學生數字素養越高。本研究對學生數字素養題項進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檢驗,Bartlett球性檢驗P=0.000<0.001,表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題項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71,表明題項信度較高。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法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轉,結果顯示:學生數字素養題項共有2個公因子,第一個公因子特征值為1.78,方差貢獻率為88.82%;第二個公因子特征值為0.22,方差貢獻率為11.18%。由于第一個公因子特征值大于1,而第二個公因子特征值小于1,因此只保留第一個公因子。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對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進行有效性檢驗,結果顯示RMSEA、SRMR、CFI、TLI(NNFI)指數均擬合成功,可見模型得到了較好的擬合結果,具體如表3所示。

2 模型構建與結果分析

本研究對核心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進行了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均小于1.5,且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小于0.5,各變量都與學生數字素養顯著相關,表明不存在明顯的共線性。隨后,本研究探究學校新基建情況(Newinfra)、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Digitalteach)和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Intelligenceuse)對學生數字素養是否存在影響,從而驗證假設。本研究建立的多元回歸模型如公式(1)所示,其中Control表示一系列的控制變量(如學校區域、學校城鄉屬性)。

公式(1)

表4為各模型的回歸結果,其中模型1為全樣本回歸結果,模型2、模型3、模型4分別是東、中、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從模型1的顯著性來看,模型檢驗F值=142.94,P檢驗值=0.000<0.001,說明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模型擬合優度R2=0.286,調整后的擬合優度R2=0.284,對于微觀調查截面數據,模型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可以接受。從變量的顯著性來看,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與學生數字素養顯著正相關,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每提高1個單位,學生數字素養就提高0.404個單位;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與學生數字素養顯著正相關,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每提高1個單位,學生數字素養就提高0.262個單位;學校新基建情況對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影響。可見,學生智能終端使用越熟練、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越高,學生數字素養越高。此外,西部地區的學生數字素養顯著低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差異;農村地區的學生數字素養顯著低于城區,城鄉接合部和城區的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差異。從模型2、模型3、模型4的顯著性來看,各模型均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擬合優度也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從變量的顯著性來看,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對學生數字素養的影響在東部地區最大,之后是西部地區,最后是中部地區;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對學生數字素養的影響在中部地區最大,之后是西部地區,最后是東部地區;學校新基建情況對學生數字素養的影響在東、中、西部地區均無顯著影響。此外,東、中部地區農村與城區的學生數字素養均無顯著差異,西部地區農村的學生數字素養顯著低于城區;東、中、西部地區城鄉接合部與城區的學生數字素養均無顯著差異。綜合來看,假設H1不能得到驗證,即學校新基建情況對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影響;假設H2成立,即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越高,學生數字素養越高;假設H3成立,即學生智能終端使用越熟練,其數字素養越高。

3 穩健性檢驗

為檢驗模型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研究使用潛在類別分析方法將學校區位變量(即學校區域、學校城鄉屬性)重新分類。學校區位屬性潛在類別模型適配指標數據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從AIC和BIC來看,3分類模型的數值最小;同時,3分類的LMR、BLRT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3分類模型顯著優于2分類模型,因此不考慮2分類模型;而4分類模型LMR、BLRT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4分類模型不顯著優于3分類模型,故排除4分類模型;另外,3分類的Entropy值高于0.8。綜上,本研究選定3分類模型。

本研究選定的3分類模型將原樣本劃分為三種類別,即類別1、類別2、類別3。本研究將新生成的類別變量與學校區域、學校城鄉屬性結合起來分析,發現變量之間存在關聯,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類別1樣本與“西部地區”“城區”樣本重合,可見類別1均為地處西部城區的學校樣本,故將類別1重命名為“西部城區”——同理,將類別2重命名為“東中部城區”、類別3重命名為“非城區”。綜上,可將樣本重新分組為“西部城區”“東中部城區”“非城區”三類,并采用多元回歸模型對本研究假設進行檢驗。

重新分組后的模型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其中模型5~模型8的檢驗F值均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且模型擬合優度與表4無較大差異。各模型中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與學生數字素養均顯著正相關;學校新基建情況(除東、中部城區)對學生數字素養均無顯著影響。經對比,樣本重新分組后回歸模型與原回歸結果基本一致,驗證了模型結論的穩健性。

四 研究結論與實踐啟示

1 研究結論

(1)學校新基建情況對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影響

數據分析顯示,學校新基建情況對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影響。從區域差異來看,學校新基建情況對學生數字素養在東、中、西部地區均無顯著影響,這說明新基建困境在東、中、西部都是共性問題。對于新基建而言,數字技術的應用潛力與空間究竟有多大,尚待進一步探索。近年來,教育新基建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但也出現了“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涵”的傾向。當前,無論是傳統教室還是多媒體教室甚至是智能教學場所,仍多為單一地點和場景的教學環境,不同場域的教學過程割裂,教學交互不足,學習狀態難以追蹤[24];教室、學校場館、家庭甚至社會場所等正式/非正式學習區缺乏跨場域的連通性,難以協同聯動。盡管中小學校的無線網絡覆蓋率越來越高,但主要以服務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為中心,而非以賦能學生學習為中心,優先保障的是教師教學和學校管理,對提升學生使用數字技術開展個性化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幫助有限,沒有發揮出技術變革學習的作用。新基建沒有從“大干快上”的速度情結中走出來,追求形式、忽略實質,邊際貢獻率低,尚處于“花瓶”角色。當然,新基建與學生數字素養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兩者之間或許并不存在直接影響作用。從數據建模分析結果來看,越來越完備的學校新基建沒有提高學生數字素養,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2)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越高,學生數字素養越高

數據分析顯示,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與學生數字素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88,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每提高1個單位,學生數字素養就提高0.262個單位。從區域差異來看,教師數字化教學實施頻率對學生數字素養的影響在中部地區最大,之后是西部地區,最后是東部地區。從整體來看,西部地區的學生數字素養顯著低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學生數字素養無顯著差異。教師在數字化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精準畫像,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真正實現了規模化因材施教。這種數字化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公平,還促使教師憑借自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和素質,對學生的認知、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教師實施數字化教學,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增強了學生的互動和參與意識,同時也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深度思考與自主探究能力。

(3)學生智能終端使用越熟練,其數字素養越高

數據分析顯示,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與學生數字素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462,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每提高1個單位,學生數字素養就提高0.404個單位。從區域差異來看,學生智能終端使用熟練度對其數字素養的影響在東部地區最大,之后是西部地區,最后是中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的影響最弱,呈現出“中部凹陷”的特征。利用數字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被視為未來人才的核心素養,一個人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數字素養,勢必會成為這個時代的“功能性文盲”,最終被未來社會所淘汰。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隨時隨地的泛在學習成為可能。借助數字技術,智能終端的熟練使用讓學習變得更加靈活、便捷,在此情形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自我主導以解決問題。顯然,這種自我主導的學習過程對提高數字素養大有裨益。

2 實踐啟示

(1)新基建要以學生為中心,助力提升學生數字素養

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數字技術接觸機會層面的“數字鴻溝”得到了有效緩解,但“數字應用鴻溝”逐漸凸顯,正在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主要矛盾,這可能會進一步誘發“數字思維鴻溝”。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基建“建得多、用得少、效果差”的突出問題,必須花大力氣加以解決:

①對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來說,重點是推動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應用,優化和升級基本設施、硬件設備、網絡條件、智能工具等,持續建設智慧校園、智慧教室和智慧生活場所,打造時空和教學深度融合、線下和線上虛實融合的智能學習空間,推進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教學[25]

②要本著簡潔高效、發揮作用的原則加速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優化智能教學場所建設,充分融合校園物理環境、教室教學環境、網絡學習環境,牢牢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常態應用為導向的新基建原則,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式,使學生根據自身興趣主動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并從技術使用走向技術創造,增強學生在正式或非正式學習情境中的數字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提升學生數字素養。

③要堅持應用為王、綜合集成,整體推進新基建提檔升級,真正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真實、交互、協同的智能教育環境,形成全方位賦能、根本性重塑的變革態勢,實現更具人文關懷的優質教學服務與美好學習體驗,確保相應的新基建符合教育的公共利益屬性與學生數字素養發展要求,釋放新基建以提升學生數字素養的巨大潛能。

(2)推動數字素養成為教師必備技能,以促進教師終身學習與專業成長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教師數字素養不僅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也是提升學生數字素養的關鍵變量:

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養成主動獲取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習慣,有意識地運用數字技術,增強數字化教學能力,同時要積極提高學生數字化資源的利用能力,將“提升學生數字素養”納入教師數字素養框架,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高度加以重視。

②準確把握教師數字素養的現狀與需求,研發教師數字素養的伴隨式智能測評工具,建立面向終身學習的教師數字素養發展檔案[26],助力教師實現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功能性和教師靈活性的優勢。

③中西部教師要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學生數字素養,善于在日常教學中尋找機會,通過數字資源這一媒介與學生共同發展數字素養,實現教學相長[27]。此外,還要積極探索資源整合的新路徑、新模式,打破區域壁壘,搭建優質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珍珠”串成“項鏈”,充分發揮其“助學、助教、助研、助管、助交流合作”的作用。

(3)引導學生善用智能終端,實現個性化學習

在培養學生數字素養的過程中,要突破技術的工具認知,注重提高學生利用數字技術建構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學生掌握數字技術的熟練程度:

①加強對智能時代學生認知規律、學習行為的研究,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積極地學習,同時著力增強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推動學生熟練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深度學習、跨學科學習和無邊界學習,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28]

②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新型教與學模式,構建豐富多元的學習場景,引導學生熟練使用各種智能終端,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教學更高效、育人更精準,從“任務驅動”走向“自我導向”,把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探究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

③在國家層面制定的教育數字化戰略規劃與實施方案中,要根據地區差異因地制宜地對中部地區予以特別關注,對其優先部署智能終端,深化數字化教學創新,助力學生數字素養的“中部崛起”。在實現基礎設施的“物理接入”后,需進一步把重心放在信息技術的“使用接入”上[29],立足學生本位,加強智能終端配置,注重培養中部地區學生的智能終端應用能力,并通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面。

參考文獻

[1]鄭翅,高毅哲.數字教育 引領未來——我國教育數字化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綜述[N].中國教育報,2024-1-30(1).

[2][24][25]黃榮懷.未來學習,要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N].光明日報,2022-4-5(6).

[3]梁云真,曹培杰.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指數的調查研究——來自12省2500余所學校的數據[J].電化教育研究,2019,(11):41-47.

[4]尹睿.未來學習者,你準備好了嗎——美國ISTE《學生標準》解讀及啟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1):58-67.

[5]王永軍.技術賦能的未來學習者——新版ISTE學生標準解讀及其對我國中小學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建設的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19,(4):17-24、92.

[6]余亮,張媛媛,趙篤慶.“互聯網+”教學環境下初中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跟蹤研究——基于學生個體和家庭層面的視角[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2,(1):64-74.

[7]Hatlevik O E, Throndsen I, Loi M, et al. Students’"ICT self-efficacy and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Determinants and relationships[J]. Computers amp; Education, 2018,(3):107-119.

[8]蔣龍艷,吳砥,朱莎.中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9):112-118.

[9]林坤,李雁翎,黃真金.“互聯網+教育”時代大學教師數字化教學資源運用能力研究[J].江蘇高教,2017,(10):56-59.

[10]Fraillon J, Ainley J, Schulz W, et al. IEA international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y 2018 assessment framework[M].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2019:38-39.

[11]盧國慶,劉清堂,鄭清,等.智能教室中環境感知及自我效能感對個體認知投入的影響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21,(3):84-93.

[12]董發勤,劉健,唐繼平.無線網絡對高等教育教學方式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1,(5):83-85.

[13]冷靜,付楚昕,路曉旭.人工智能時代的個性化學習——訪國際著名在線學習領域專家邁克·沙普爾斯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21,(6):69-74.

[14]胡藝齡,胡夢華,顧小清.兼容并包:從多元走向開放創新——美國AERA2018年會述評[J].遠程教育雜志,2018,(5):15-26.

[15]胡衛星,田建林.智能教室系統的構建與應用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9):127-132.

[16]李志河,李鵬媛,周娜娜,等.具身認知學習環境設計:特征、要素、應用及發展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8,(5):81-90.

[17]馮仰存,吳佳琦,曹凡,等.技術壓力對教師數字化教學創新的影響研究——成長型思維、TPACK的調節效應[J].中國遠程教育,2023,(6):29-38.

[18]林書兵,張學波.從問題到文化:智能終端進課堂的素養審視[J].中國電化教育,2020,(4):60-67、86.

[19]葛珊.基于手機APP的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8,(24):107-109.

[20]袁磊,張艷麗,羅剛.5G時代的教育場景要素變革與應對之策[J].遠程教育雜志,2019,(3):27-37.

[21]Appel M. Are heavy users of computer games and social media more computer literate?[J]. Computers amp; Education, 2012,(4):1339-1349.

[22]Law N, Yuen J, Lee Y. E-Learning pedagogy and school leadership practices to improve Hong Kong students’"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dings from ICILS 2013 and beyond[R]. Hong Kong: 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CITE),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5:5.

[23]唐一鵬,胡詠梅.國內高中生信息技術素養現狀調查——基于五省調研樣本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8):37-39.

[26]胡小勇,李婉怡,周妍妮.教師數字素養培養研究:國際政策、焦點問題與發展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4):47-56.

[27]劉月,曾妮,張丹慧.教師數字資源利用的鴻溝現象及其彌合路徑——基于一項全國性大樣本教師數字素養調查的數據[J].中國電化教育,2023,(10):106-110、119.

[28]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29]王亞鑫.中部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城鄉發展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44.

Can Technique Empower Students’"Digital"Literacy?

——A Large-Scale Survey of Digital Learning Statu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U Xiao-Song1""""CAO Pei-Jie2[Corresponding Author]

1.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chool Party Building,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100088; 2. Institute of Digital Education,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100088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trateg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nd teaching are moving toward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lear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ivot for students’ growth,"and further reconstructs the abilities and accomplishment of future talents. Under"this context, whether digital technologies represented by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empower students’"digital literac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refore,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12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with schools’"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ituation, teachers’"digita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frequency, and students’ proficiency in using smart terminals as the core explanatory variables,"and analyzed its impact on students’"digital literacy. Research found that schools’"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had"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the"higher frequency"of teachers implemented digital teaching, the higher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the"more proficient students were"in using smart terminals, the higher their digital literacy."Accordingly, this"paper proposed"to establish a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centered on learners and guided by"normal applications, and release the"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improve"the huge potential of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assist teachers in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nd teaching to fully leverage"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functionality and teacher flexibility; guide students to proficiently use various intelligent terminals, so that each student can engage in personalized learning in a cognitive way that suits themselves.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focused on discovering"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and their effec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digital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era.

Keywords:"technique; digital"literac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igital learning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項目“智能化時代港澳與內地、大陸與臺灣教育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GYD2020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浦小松,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系統分析、思政教育、學校黨建,郵箱為puxs9658@163.com。

收稿日期:2024年7月15日

編輯:小時

猜你喜歡
中小學技術
論多媒體技術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舞蹈進入中學教學課程的實效性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4:20
焦作市中小學武術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07:53
啦啦操融入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可行性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20:31
略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
有關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淺析建筑物鋼筋砼與砌體結構抗震加固的技術方法
淺談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應用外包粘鋼加固技術
探討電力系統中配網自動化技術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00:58
移動應用系統開發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8: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麻豆精品在线| 色135综合网|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免费在线成人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理论一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一级片一区| 亚洲最新在线|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国产你懂得|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第一页亚洲| 欧美另类一区|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色伊人|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99激情网|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日韩黄色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www.亚洲国产|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拍在线|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AV毛片|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91丝袜乱伦|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99re在线免费视频|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日本三级精品|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区网址|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免费成人网| 亚洲天堂视频网|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