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優秀研究生創新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的‘三變’改革實踐”(編號:21LZUJBKYXS018)的研究成果
摘要:共同富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在鄉村振興的五個方面中,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也是鄉村工作的切入點,實施“三變”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發展鄉村經濟,促進產業振興。經過數年的實踐,甘肅的“三變”改革已經取得顯著成績,S村是甘肅“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自2018年至今,該村依托本村特色農業資源,積極推動“三變”改革,實現了農民增收、集體富裕、基礎設施完善、鄉村治理優化,但對于改革中的生態破壞、人才匱乏、市場不足等問題不應回避,政府、企業、鄉村社會應當通力合作,共同克服困難。
關鍵詞: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三變”改革
中圖分類號:C915;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2-0077-04
Exploration on the Pathwa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Transformations” Reform in S Village
Wang Cunzu1,2
(1. Northwest Minority Studies Center;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In the five aspec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and serves as the entry point for rural work. The main purpose of implementing the “three-transformations” reform i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and promot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fter years of practic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three-transformation” reform in Gansu, with S Village being an epitome. Since 2018, the village has relied on its uniqu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three-transformations” reform, achieving increased farmers’ income, collective prosperity,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and optimized rural governance. However, problems such as ecological damage, talent scarcity, and market insufficiency in the reform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and should be addressed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rural communities.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three-transformations” reform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1]。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努力,不斷縮小地區差異、城鄉差異、收入差異。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階段,每一階段的任務和難點也不盡相同。民族鄉村地區的共同富裕關系到地方社會的繁榮穩定,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難點依然在農村,為了彌補農村發展的短板,黨和國家提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二者共同承載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縮小區域、群體、城鄉發展差距的使命,是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重大戰略舉措[2]。脫貧攻堅的勝利標志著我國的絕對貧困現象已經成為歷史,尤其是農村地區脫貧工作的順利推進,為我國共同富裕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鄉村振興與“三變”改革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這五點既是要求也是目標,更是農村工作開展的指導性意見。2019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了“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保?]產業興旺并不局限于農業的發展,而是包含三產融合、功能多樣、質量取勝的現代農業產業興旺與發展[5]。產業興旺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物質和財富基礎?!叭儭备母锸切滦蝿菹挛覈l村振興路徑的一次重要探索。“三變”具體是指將農村的各種閑置資源轉換屬性,使之成為村集體所有的資產;資金變股金是指將村集體部分資金投入到村集體的生產經營中,通過經營讓村民和集體從中獲利,增加收入;村民的身份轉變為股民,把個人所掌握的資源或者技術入股到經營主體,成為股東參與分紅。
二、S村“三變”改革實踐過程
截至2017年底,甘肅省各市(州)縣共探索出五十余種“三變”模式,如康縣“三變+鄉村旅游模式”、臨澤“三變+戈壁農業模式”、隴西“三變+藥材模式”、古浪“三變+特色養殖模式”等。借助國家的“三變”政策,肅南縣也因地制宜地推進改革,并出臺政策推動各鄉、村進行“三變”改革。肅南縣多次組織村干部到外地學習和考察,數次的學習讓S村干部們意識到要想改變本村的發展困境,就必須積極探尋新的出路,而“三變”改革就是最好的契機。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工程,要解決和處理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鞏固好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就必須堅持黨組織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要在不斷摸索、探尋中構建起鄉村治理的新格局[6]?;鶎狱h組織作為農村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他們的決策直接關系到村莊的發展。
2017年底和2018年初,當地政府再次組織各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先后兩次到外地學習。第一次是“三變”改革經驗學習,第二次則是學習產業發展,外出學習回來后,村兩委召開會議,對兩次外出學習的經驗進行分享。經過數次會議后,村兩委初步形成統一認識,決心響應省政府號召,效仿貴州實施“三變”改革,初期將文冠果種植作為主要產業。村兩委統一意見實施“三變”改革后,隨即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講解外地“三變”改革經驗,以及本村“三變”改革的設想。會后,黨員帶頭入戶講解一些細節,力爭消除村民心中疑慮,同時對于村民的意見進行收集和整理。
針對村民提出的問題,村干部積極協調落實,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細化改革的各個步驟。首先,村黨支部制定了規范的合同樣本,明確地注明合作方式、合作期限、甲乙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分紅方式等等。其次,建立監督機制,由鄉黨委、村黨支部、村民代表三方組建監督小組,強化監管,確保“三變”改革在規范透明中運行。最后,村黨委積極向縣鄉兩級政府爭取資金,利用政府的專項扶持基金,在不改變資金所有者的前提下替村里困難家庭入股。為進一步消除村民心中顧慮,村干部到縣、鄉相關部門積極爭取資金,提前平整荒地,村兩委以土地入股,村委的行為讓村民看到村干部改革決心,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提出入股合作社。正如村民所言“有了土地作為擔保,我們的心才踏實”。為進一步保障村民權益,消除村民心中疑慮,在鎮黨委和政府的監督下,合作社為村民頒發股金證,作為入股的憑證。
2018年5月29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沙海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利用籌集到的資金,將合作社所屬的荒地平整出200畝,鋪設滴灌設施,同時引進一年以上的文冠果樹苗。其中,150畝種植文冠果和梭梭樹,同時地下種植鎖陽,形成地上文冠果,地下鎖陽基地,剩余50畝土地承包給本村村民種植苜蓿等經濟作物,租金統一交到合作社。2019年初,經過一年的實踐,合作社完成身份界定、入股、融資、股金證發放等工作,運營步入正軌,入股合作社的農戶增加至80戶。合作社第一次分紅,實現收益1萬元。其中集體收益分紅5 100元,股民收益分紅4 900元,覆蓋80余戶。2019年冬,應村民要求合作社再次公開募股,S村尚未入股的村民悉數加入合作社。2020年,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基礎上,S村又積極探索“集體自籌+項目支持”模式,選購優質品種的細毛羊母畜,按合作社計劃統一分配給各戶進行分散養殖,確保全村人均2只細毛羊,根據合作社章程產畜收益51%用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49%用于村民分紅。隨著“三變”改革模式的多元化,村民的收入日益增加,主觀能動性也逐漸被調動,S村逐步實現了農村產業振興。
目前,S村正在以戈壁農業、特色種植等產業為重點,不斷創新方式,探索經驗,發展多元產業,不斷為村民豐富增收渠道。
三、現實困境分析
“三變”改革在西北地區的實踐同樣受到各村的現實情況的制約,發展面臨的困境不言而喻。從人的角度看,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觀念保守,部分村民對于“三變”改革持一種觀望的態度,對改革缺乏信心;二是人才的匱乏,雖然改革正在有序推進,但人才匱乏一直制約著改革的深化。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分析,筆者認為市場缺失是“三變”改革面臨的一大困境。市場機制缺失,使得鄉村經濟的發展缺乏活力,動力單一,難以進行長遠的發展。此外在改革中,個別村集體很難做到因地制宜,很多村莊并沒有挖掘當地優勢特色產業,反而盲目引進一些在城市無法發展的高污染企業,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破壞了鄉村生態環境。
盡管鄉村振興需要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共同發揮作用,但市場機制的力量應當是決定性的[10]。市場在鄉村的發展中占重要作用,政府的指導短期內可以取得顯著的成果,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市場機制的缺失嚴重制約鄉村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本身就具有長期性的特征,如果缺乏市場機制的引導,鄉村經濟很難保持活力和動力,鄉村經濟的可持續性難以保證。在農村地區,最顯著的特征是一些村辦企業對于政府的依賴度過高,自身的市場參與度和競爭力明顯不足,一旦政府扶持政策發生改變,企業的發展就舉步維艱。
隨著城市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企業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搬離城市,進入農村。一般情況下,從事科技等高精尖的企業不會離開城市,只有一些勞動力需求大,能耗過高,排放不達標的企業才會向農村轉移。廉價勞動力和滯后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向農村轉移,很多村集體在集體收益與生態保護之間往往選擇前者。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增加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但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習近平強調:“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是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裳浴!保?1]發展經濟的目的是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讓人民群眾有強烈的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而生態環境就是這一切的前提和保障。鄉村社會進行“三變”改革一定要在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進行,否則鄉村振興無法真正實現。
四、“三變”改革破解鄉村發展難題
鄉村振興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關切的問題,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環節。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尤其分布在西北地區的農村,長期的農業勞作讓他們已經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內生動力薄弱,依賴上級部門財政撥款現象十分明顯[7]。近幾年隨著鄉村干部年輕化,村民思想的不斷解放,鄉村社會的內生動力被進一步激發,在“內生”和“外生”二元動力的推動下,村民們的主動性增強,積極謀求自身發展和鄉村發展。一些村集體的資金困境開始緩解,部分村莊通過改革實現了村集體營收,村集體的活力和治理能力也隨之增加。
“內生”問題是制約中國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癥結所在,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內生發展能力薄弱等問題長期存在[8]。內生動力不足一直是制約鄉村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一直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引導村民和村委會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尋求鄉村社會發展機遇。“三變”改革最重要目的就是豐富集體收入渠道,增加村民收入,轉變村民觀念,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三變”改革促使村民的“等、靠、要”思想發生了轉變,越來越多的村民考慮如何增加自身的收入,并且把鄉村社會的命運和自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吹酱逦瘯鲗У暮献魃缛〉昧顺晒Γ恍┐迕褡园l地組織起來,依托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創辦合作社,服務社會的同時,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S村“三變”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激發了鄉村社會中行動主體的“內生動力”,逐漸地改變了村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觀點,實現了“政府本位”向“村民本位”的轉變,成為實現鄉村振興中的一種路徑?!叭儭备母锏某晒嵺`,改變了村民們的觀念,增加了鄉村社會的“內生動力”,提高了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水平。
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村民收入增加,村集體有固定分紅,逐漸實現經濟自主,基礎設施建設不再完全依靠國家財政轉移支付。農村問題的發生具有隨機性和突發性的特點,有些問題發生后,受國家的轉移支付資金撥付周期的影響,維修資金很難及時有效地到位,直接影響農業的生產活動。當村集體有固定收入后,不再單純地依靠國家撥付,凡涉及資金支配的問題,只要村民大會通過便可實施,減少了以往的審批環節,從而做到了處理突發問題時的靈活性和高效性。
在鄉村地區,尤其是偏遠民族地區現代治理短板有待完善,治理水平亟須提升,是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絆腳石”[9]。民族地區的鄉村治理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村民的參與不足,隨著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的增加,大量的青壯年離開村莊;二是治理主體單一,在鄉村治理中除村委會和村民外,再無其他力量。通過“三變”改革,村莊引進企業,村民不用外出便可實現就業,兼顧家庭的同時可以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企業的引入,豐富了鄉村社會的治理主體,增加鄉村社會的活力,從而實現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
五、結束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步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本質要求,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當地“三變”改革進程中充分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村民之間通力協作,保障改革順利進行,解決了鄉村社會發展中的經濟問題,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叭儭备母锪糇×舜迕?,引進了企業,鄉村社會的治理主體實現了一元向元化的轉變,使得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人才短缺、市場機制不完善、生態保護難等。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積極進行引導,縣域實施人才戰略,對于返鄉就業的大學生給予人才補貼,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對于市場機制缺失問題,政府鼓勵合作社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引進外地企業參與其中,政府扮演的角色逐步淡化;同時嚴格把控生態問題,對于高污染和排放不達標的企業堅決抵制,生態質量是否達標成為考核鄉村干部的重要指標?!叭儭备母锏捻樌麑嵤┴S富了農民和村集體的收入,改善了鄉村社會人居環境,完善了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促進了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社會的共同富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經濟根基。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EB/0L].人民網.(2022-11-01)[2024-11-03].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6157.
[2]黃承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基于理論視野和大歷史觀的認識與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1(4):5-10,176-177.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0L].人民網.(2017-10-27)[2024-11-03].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7/c1001-29613459.html.
[4]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DB/0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9-06-28)[2024-11-0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5]黃祖輝.準確把握中國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8(4):2-12.
[6]文豐安.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重要意義、現實困境及突破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11.
[7]文軍,劉雨航.邁向新內生時代:鄉村振興的內生發展困境及其應對[J].貴州社會科學,2022(5):142-149.
[8]黃承偉.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三重邏輯及演進展望[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9.
[9]莊天慧,孫錦楊,楊浩.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及有機銜接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12):113-117.
[10]郭曉鳴.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維度觀察[J].改革,2018(3):54-6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4.
作者簡介:王存祖(1992—),男,漢族,甘肅景泰人,博士研究生,單位為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民族政策、民族鄉村治理。
(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