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自然災害、局部戰爭頻發多發,對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威脅,重新學習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對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學豐富的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需要把握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問題論域,感悟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來源、基點、內核的理論蘊涵。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重要特征在于追尋自主生活活動是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實踐指向,建構人的生活辯證法是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本真旨趣,打造生活共同體是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主旨要義。探尋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時代價值,應以人的生活實踐為統領,關切人類生活發展的現實問題,優化生活境域、提升生活水平、豐富生活樣式,真正構建一個美好的生活世界。
關鍵詞:馬克思;生活哲學;理論蘊涵;重要特征;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2-0156-04
Marx’s Philosophy of Lif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mportant Feature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Zhang Nianr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t Theory, Party School of the Jixi Committee of the CPC, Jixi 245300)
Abstrac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local wars in the world today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tudy Marx’s philosophy of lif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delve into Marx’s philosophy of life, we needs to gasp the problem threshold of it and understand its source, basis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Marx’s philosophy of life lies in that the pursuit of subjective life is its practical orient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alectics is its essential interest,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community life is its main purpose. Explor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philosophy of lif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practice of humane life and focus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life by optimizing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ing living standards, and enriching lifestyles, so as to build a truly beautiful world of life.
Keywords: Marx; philosophy of lif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important feature; contemporary value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東西方很多哲學家都從未停止對人的生活本原、生活價值、生活意義的探索。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從人的生活問題出發,并不在于尋求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確定的“是”,而在于不斷創造出在實踐論和生存論上的生活生成性的“如何是”。馬克思探討了人與生活世界之間豐富而復雜的矛盾關系,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而非動物,肯定是有理性的,趨向人自身的真正生活目的,創立了獨樹一幟的生活哲學思想。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501在馬克思看來,實踐作為人的本質活動,不斷地否定現實生活現狀和超越自我的活動,是人的現實生活存在運行方式。據此,顯現出生活內在不斷生成、不斷展示出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時間性特征。離開了人的生活實踐,人“類”生活的歷史性解放與自由的未來生活無從談起,無法鑄造出人的“原初生活態”。馬克思透析了人的生活本質與生活問題,確立了生活的辯證歷史原則,成功地將生活的應然與實然統一起來。
一、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理論蘊涵
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對象已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和自在世界,而是人的現實的生活世界。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斷然揚棄近代形而上學所固有的疏遠人的“現實生活過程”的劣根性,闡明人的本真生活存在價值與意義。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堅決地貼近人的現實生活并成為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要追尋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奧秘,對人的生活問題的批判性追問時刻激蕩著馬克思,變革傳統生活哲學的思想觀念與認知方式,可能為人類認識自己指出一條可以通達的現實生活道路。基于“現實中的個人”、人的生活實踐、生活存在方式等范式,馬克思從理論來源、基點、內核等方面應答了人的生活問題論域,獲致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敘事話語和哲學立場,揭示了人的生活運動規律,這一原理是馬克思從根基上發動哲學革命之樞軸,是馬克思“成為馬克思”的起點,開辟了哲學面向人的生活現代性的前進路向,“對象性的活動”所“看”到的人必定是“現實的人”,可謂真正達到了生活時代愿望的時代“自我闡明”。
(一)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理論來源
傳統哲學最大的問題在于它僅僅是一種理論哲學,傳統理論哲學發展到德國古典哲學,在黑格爾那里完成了最終的理論建構。黑格爾把辯證法看作是人的生活活動的表現形式,只不過他把人的生活活動理解為絕對真理的自我整體展現而已。他認為,生活不光光是整個對立面的結合,而且“是自身發展著的、消解其發展過程的,并且在這種運動中簡單地保持著自身的整體”[2]。黑格爾用人的激情來豐富和表現“生活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一個哲學運思的可能性方向,亦即從人的實際生活中思考和解決關于人的根本性生活之重大問題。如果把辯證法的這些鮮活的、極富現實生活內容的形式搬離生活實踐,辯證法就會僵化、教條化、抽象化,就會喪失其革命的、批判的本性,成為對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內容的漫畫式描述,成為喪失生活內涵的意識形態話語。費爾巴哈站在反對黑格爾理性思辨和理性抽象的立場上,把理性、精神、意識從天空拉回到地上,賦予它以生命、情感、欲望,創立了以感性的人為根本的新哲學。費爾巴哈認為,人是以肉體為基礎的靈魂與肉體的統一實體。在費爾巴哈的著作中,對物質、肉體因素進行了大量的論述。他片面地將飲食視為個體對自然的攝入,他企圖把消耗豆子當作在歐洲進行革命轉變的一種方法,這是他提供的一個有趣的例子。不難看出,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存在著重大問題。
要想領會歷史的本真,就必須開創一種全新的歷史哲學的領域,這就是面向人的生活的實踐哲學。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歷史觀的變革是一種立足于人類實踐基礎上展開的、對真實生活歷史的真實把握,其根源在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來源于人的現實生活。而脫離生活實際的純粹思辨理論與直觀唯物主義也必然淪落為抽象的變戲法,幻化為到處亂貼的標簽,遭人唾棄。馬克思則把哲學的視野拉回到具體的、經驗的、內在的“腳下的”生活世界。面向人的生活實踐,從人的生活實踐出發,這就是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和新方向。
(二)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理論基點
在德國古典哲學那里,康德看來,人類無論怎樣表現出自己的意志自由,都會被自然所控制。康德雖然看到了自然史與人類史的一致性,但并沒有將其統一于人類的生活實踐活動之中。馬克思深刻闡釋了“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524。人最本己的活動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成這雙重生產。在這個雙重生產活動中,人展開著自己的生活世界,揭示著自己生活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馬克思正是站在這些“現實中的個人”的生活基點上,挺身而出,指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會存在與精神存在的統一。馬克思把握到了人的“總體性”,才算是真正把握到了人的生活“現實性”,構建了包括生活哲學在內的全部思想體系。
人的生活只有在感性活動的實踐中,才能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現實的生活。馬克思闡述感性對象性對人的生活存在的意義在于,“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來說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3]8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象性才是人本源性的生活實踐方式的“現實”方法。“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4]正是從現實人的生活問題出發,馬克思關注人的生活健康、生活意義問題,揭示對象的生成性和過程性,尊重人的主體地位,維護人的尊嚴,推動美好生活理念從理想到現實的跨越。
(三)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理論內核
人既不是神,也不是動物,而是真正現實生活意義上的人,同時,也正是這個現實人的現實生活和現實活動中,實踐地構建了一個現實生活世界。人的勞動實踐根源于人的生活,任何意識形態是真實現實生活活動的產物,是作為某種具體物質生產勞動和現實生活活動的意識形態,并在人的全部生活活動中發揮作用。“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3]57勞動創造人在各種具體生活實踐中所具有的人的本質意義。作為生活自由的本質顯現,它只能置于具體現實生活的個體顯現及其社會顯現之中。
馬克思生活哲學的理論主旨集中體現著對勞苦大眾的生存發展、生活健康的深切關懷,他深刻揭露“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5]。馬克思生活哲學揭露整個生活世界漸漸被置于資本力量控制之下,從批判現實生活的路徑選擇摒棄了從抽象的觀念入手的思維定勢。在資本的擴張下,市民社會與世界交往也漸漸成為“事實”,資本的力量沖破了、顛覆了、邊緣化一切舊的、神圣的、合法的關系,全新的生活世界生成著且不斷地開疆拓土。馬克思指出,保護健康生活,就是“保持一切價值的源泉即勞動能力本身”[6]。勞動帶來生活的美好,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隨著時間和歷史在不斷地變化。在將來的社會里,人的能動性不斷發揮,徹底擺脫被資本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所控制,真正還原出一個完全真實的人的實際生活形態。
二、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重要特征
馬克思立足于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實踐。馬克思的哲學是一種致力于改變世界的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在馬克思看來,是人類對生活資料的需要倒逼生產方式的進步,生產方式是人生產自己生活資料的方式,需要對人的生活實踐問題進行有意義的追溯。“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3]57人類歷史就是有生活的類特性的歷史,現實的個人、個人的現實生活活動、活動形成的條件,不同個體之間互動形成的社會和國家、社會更替形成的歷史就是社會生活存在。馬克思闡發了人的生活問題的重要特征,不僅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是從現實生活過程出發理解理論,而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方法也是這樣,其理論和方法是統一的,他的觀察方法的前提和其理論的前提也是一致的。
(一)追尋自主生活活動是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實踐指向
馬克思生活哲學認為,既要珍惜人類自己的生活,也要理解、關切自然生活。人之生活相比自然界其他生活來說,一方面具有共存共榮性,所有生活共處在同一個自然界之中;另一方面具有先在的生活優越性,人與世界的認知關系(即理論關系)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的,生活實踐是人與世界的原初關系,超越其它一切物種成為最高生活存在形式,并在實踐活動中呈現出巨大的生活力量顯現,達到了人之為人的生活至上性,把現實生活的內容還給了現實生活的人本身,并在此基礎上,關照人的生活際遇。作為人類需要懂得,只有用心用情愛護、回饋自然,與自然生活和諧共處,達到“共同善”,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馬克思從生活哲學的高度探尋人的交往實踐。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的自由人聯合體中,人將獲得真正的精神與肉體的自由,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放人、關懷人的價值取向,并以自我影響他人、影響社會、影響人類,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的日常生活的內在聯系。
(二)建構人的生活辯證法是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本真旨趣
自在自然就在人的感性活動中轉化為“感性自然界”,而只是“感性自然界”才有資格被稱為人的“無機的身體”。人之生活實踐活動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尺度,不可否認的是,經過人的感性活動“過濾”和“賦形”之后,自在自然界在性質上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成為“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人的生活本質,在人的感性活動中向人生成、為人所有。
(三)打造生活共同體是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主旨要義
地球上一出現了人,自然界自在的變化過程便立刻受到牽制。可以說,人類是唯一的一支能夠與自然界相抗衡并對之施加作用的力量。馬克思認為,自然是人之生活共同體存在的物質基礎,人類的出現是構成生活共同體的歷史前提,兩者具有天然的共生性。隨著人日益增多地與“身外的自然”發生聯系,說明人“自身的自然”之存在根據就愈益迫切。這是人的“遭遇”,也是人類生活的價值。
“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3]58人只有與社會構建起統一的生活共同體,確認人的感性活動的自我給予性以及人的生活世界“天生的”不可懸置性,肯定理性之于人類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才能從事自由自覺的歷史創造性活動。
三、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的時代價值
人之為人,根本不在于人之外的實體,而在于人的活動本身。思辨終止的地方就是現實生活真實展開的地方,有關意識的空話和神話消失的地方也是有關描述現實生活的真實知識開始的地方。顯然,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不是書齋里的學問。它以改變“現實生活”為其價值目標,走出知識論的理論的老路,弘揚人的生活“感性對象性”思想,是馬克思哲學的真正底蘊。“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7]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需要從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中汲取人生智慧,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真理力量。
(一)有利于優化生活境遇
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個人在日常生活活動中不斷地展開自身、敞開自身、成就自身。因此,探究人的生活存在的問題性狀,走出現代性危機所帶來的生活風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以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關懷現實人之生活境遇,推動現實生活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從而使人的生活獲得新的發展,達到現實生活形態的整體革命,為人的詩意生活指明前行的方向。人的生活存在是一個在實踐活動中的生成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不斷地超越現狀的過程。
(二)有利于提升生活水平
在馬克思看來,生活與生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人的生活的意義來自于生產的意義。馬克思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包含在生活現實個人的生存需求的“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具體勞動和實際實施的過程中,進而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得出來“生產方式”的概念。馬克思通過對生產活動的分析,指出人類能夠生產自己的生活,以現實的人的生活存在方式進行著,具體地闡釋了生產方式,并揭露出人的生活目標導向性,闡述了具體的人的物質生產生活勞動過程中所體現的生成和建構具體歷程的生活歷史性描述。同樣人的生活意識活動也是以生產活動、生產關系為基礎,由物質生產方式決定,隨著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進而歷史地考察了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人在歷史中實現的生活既不是天意的藍圖,也不是理性的設計,人是在歷史活動中實現人自身,并在這個基礎上找到了“人的本質”的現實生活基礎。這樣,人要想成為社會生活存在,就一定離不開生產。生產產生出一切人們生活需求的必需品,“生產就是生活”,只有依托生產才能實現了生活的現實性與未來性的有機統一。
(三)有利于豐富生活樣式
毋庸置疑,人的生活實踐活動生生不息、日新月異地在生產、創造中,不斷開發每個人的新的生活需要,在歷史、現實與未來之中流動著,創造著并時而洄環著。在現階段,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就需要建構更富有生活價值的幸福生活,創造人間美好生活,需要每個人認識生活、珍惜生活、熱愛生活,追求人的高品質生活質量,“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8]生活的意義也源于生活世界中各個生活對象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依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確定生活世界的本質。
四、結束語
建立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強大根基之上,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激流勇進,在對前人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拓展和深化了對象的新領域,使得馬克思哲學成為一種繼傳統理論哲學之后崛起的、一種面向生活世界的新的哲學,著力探尋生活內在規律的學說,充分發揮實踐在人的生活自我建構中的作用。馬克思從現實的人的實際生活出發,遵循著一切事物的客觀的規律性,強調了人的類本質的實踐生成性,并就此原始地存在于真理之中,按照人內在的和外在的雙重尺度創造新的生活世界,把人帶到了現實生活的社會歷史存在過程之中。因此,人們只有努力地把握馬克思生活哲學思想建構的內在邏輯,超越抽象的本體論傳統,關注人的現實生活生存現狀,才能更好地遵循人的生活實踐運動規律,讓人們在擁有較好的物質生活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心理獲得感、精神富足感和生活幸福感,滿足其恒久美好生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35-136.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9.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作者簡介:張年榮(1982—),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單位為中共績溪縣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室,研究方向為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生活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
(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