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進一步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期我們聚焦“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錘煉強教之師”,邀請高校專家、基層教育行政部門相關領導、中小學幼兒園名校長(園長)、一線名師,就如何踐行教育家精神、強化師德師風展開探討,以期助推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教育家精神作為教師教育發展的價值驅動,可助推教師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關涉教師教育體系的建構和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而教育家精神引領效度的發揮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弱到強的動態過程,這就需要將教育家精神的內在要素根植于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全過程,在教師培養、培訓和專業發展中充分體現出來,從而為教師教育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因此,如何弘揚教育家精神,優化教師教育體系,構建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尤為重要,需要從理念認同、協同培育、綜合評價和配套保障方面,進行一體化融合設計。
一、深化理念認同機制
弘揚教育家精神,助推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激發廣大教師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提升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是致力于增強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的理性認知。要深化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論闡釋,讓教師洞悉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邏輯、本質特征、豐富內涵,深刻領悟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價值及其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華傳統師道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互動關系,使教師認識到弘揚教育家精神是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必然要求,進而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切實將教育家精神作為言行指導工具,不斷提高教書育人行為的科學性。
二是致力于引發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的情感認可。要充分挖掘教育家精神蘊含的情感要素,以“情”為紐帶,通過講述鮮活的教育家故事、走進教育家故居等形式,在現實的、生活化的場域中涵育教育家精神,使教師認識到具有光輝形象的教育家也是一個個具體鮮活的生命個體,并產生欽佩、敬仰與矢志篤行的情感,喚起對教師職業的身份認同,進而在與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共鳴中不斷提升育人使命感和成就感。
三是致力于強化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的信念認同。要引導教師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深刻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積極將自身的“小我”融入民族和國家的“大我”之中,將個人理想融入教育強國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與時代同頻共振,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繼承和發揚教育家矢志報國的優秀品質,并將教育家精神轉化為自身的信念與行動,自覺在新時代的教育實踐中更好地詮釋和踐行教育家精神。
二、構建協同培育機制
弘揚教育家精神,助推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應致力于打造生態化、網格化的協同培育機制,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的全方位、全過程。
一是著力打造多元主體協同化培育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社會協同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助推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作用。因此,我們應構建政府統籌管理、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發展機構協同聯動的教育家精神培育體系,各方主體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基礎上高效合作,多方發力探尋切實有效的路徑與方法,如:探索高水平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的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交叉學科優勢,做好卓越教師聯合培養的先行者;探索教師發展機構和實踐基地的深度合作機制,聚焦教育家精神所蘊含的實踐思維、創新意識,促進教師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雙重建構,從而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和育人水平。
二是著力打造職前職后一體化培育模式。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是賡續教育家精神、助推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對象。師范生作為未來教育者,其所處的師范教育階段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關鍵環節;在職教師作為教育實踐的主要開展者,其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是促進教育家精神常態化培養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們應遵循教育家型教師成長從師范生、新任教師到卓越教師的循序漸進規律,樹立一體化培育理念,提供一體化課程資源,消除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職前職后壁壘,使各個階段既有側重點又有連續性,如職前側重通過適切的方式為師范生注入教育家特質的基因,職后側重鼓勵教師在對育人實踐的感知中淬煉專業能力、堅定教育信念。如此,通過一體化進階型的培育體系,真正將教育家精神培育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實現弘揚教育家精神的職前職后融合,提升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延展性及其在助推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持續性。
三、探索綜合評價機制
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主動突破傳統評價機制的束縛,探索具有針對性、多元性、科學性的綜合評價機制,以期發揮教育家精神的持久影響力。
(一)制定以師德師風建設為目標的考核評價標準
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師德作為教師資格認定、業績考核、晉職晉級、獎先評優的必要因素,扭轉教師教育者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錯誤導向,將教育家精神的外在行為表現與內在素養細化為具體評價指標,保證評價標準的可操作性。
(二)堅持評價過程的多元動態統一
保證多元主體參與評價過程,堅持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除了評價對象內部的自我評價,還應引入第三方評價,以便全面了解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實效。另外,注重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統一。教育家成長于良好的教育環境,對教師教育發展水平的綜合判定需要將其置于特定的環境中加以分析,既需要終結性評價,又要對教師教育實施過程進行全面考核,進行綜合評價,重在突出過程的質量性導向和發展性的評價理念。
(三)使用科學的評價方法
綜合運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多途徑收集評價資料,多維度評估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效果,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評價方式,使評價更加精準有效,及時反饋,為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現代化支撐。
四、落實配套保障機制
弘揚教育家精神助推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于落實配套保障機制,切實提高教師地位,使全社會真正形成尊師重教的氛圍。
(一)健全教師榮譽表彰體系,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
各級政府和學校應根據相關政策文件,構建科學合理的榜樣選樹機制,科學制定教師榮譽授予條件、評審程序、監督機制,提升教師榮譽授予的合法性,增強社會公信力,激發教師內在精神動力,強化價值追求,促使廣大教師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
(二)加強教師待遇保障,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體現在切實的待遇保障上,體現在社會對教師勞動價值的認可和正當利益的維護上。推進薪酬制度改革,落實教師的績效工資制度,完善教師住房、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在職稱評審、薪酬保障、人才激勵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維護和保障教師應得的正當利益。改善教師的基礎物質條件,能夠為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社會形塑提供物質基礎,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
(三)依法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提高教師的職業地位
落實民主管理,讓教師充分參與學校管理及監督,積極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滿足教師的職業尊嚴。尊重教師職業發展自主權,使教師充分享有教育教學的自主權利,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有尊嚴,獲得職業幸福感。
(劉玉君、陳醒系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河南省宏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